軒轅宮正殿

軒轅宮正殿

軒轅宮正殿,始建於唐朝貞觀二年(628年),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古村軒轅宮內。

軒轅宮正殿為單檐歇山式,進深八架,自地面至正脊高約10米,系澈上明造。山花版比博風版收進頗深,山花版內側的草架柱等,在檐椽上施塌腳木,以承草架柱子;殿頂出槽甚深,台基明高64厘米,四周立柱,並砌磚牆。對於研究蘇州地區大木構架的演變、南方建築與北宋《營造法式》的關係以及蘇州香山幫匠作的源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6年5月25日,軒轅宮正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軒轅宮正殿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古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 09:00-18:00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處時代:元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Ⅲ-221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唐朝貞觀二年(628年),軒轅宮始建。
元朝末年,軒轅宮因戰亂被毀。
明朝初年(約1369年),重建軒轅宮。
明朝弘治及嘉靖十九年(1540年),軒轅宮進行修葺。
清順治十九年(1662年),軒轅宮重新修繕。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紀念華夏始祖黃帝,改名軒轅宮。
1957年,軒轅宮維修翼角、屋面、部分梁、枋、椽子及檐口鋪作等構件。
1993年大修,軒轅宮整修西南、西北戧角及部分檐口鋪作和木基層,東南、東北兩金柱及部分乳袱進行化學修補。
2010年,軒轅宮進行梁架糾偏及部分外檐鋪作構件替換。

建築特點

結構

軒轅宮正殿為單檐歇山式,進深八架,自地面至正脊高約10米,系澈上明造。山花版比博風版收進頗深,山花版內側的草架柱等,在檐椽上施塌腳木,以承草架柱子;殿頂出槽甚深,台基明高64厘米,四周立柱,並砌磚牆。前後中間開門,兩旁改窗。殿前月台寬17.30米,進深9.20米。北面設有踏步,正面有青石欄桿。南面與上山遊覽通道相連,正門前設有台階四級,兩側有副子,台基寬17.30米,進深15.07米。正殿面闊三間,共寬13.74米。進深三間,共11.48米;正面明間寬5.54米,南北次間各4.10米。進深自西向東,第一間為2.94米,第二間為5.60米,第三間為2.94米。進深與面闊比例為1:1.2,近似正方形。
軒轅宮正殿軒轅宮正殿

特點

軒轅宮正殿雄踞山垣,坐東朝西,面太湖而立,氣勢磅礴。殿作單檐歇山式,屋面及各類屋脊富有曲線之美,均系南方做法。
軒轅宮正殿軒轅宮正殿

文物遺存

軒轅宮正殿北側城隍廟內,陳列石刻文徵明的《東西兩山圖》和王鏊的《洞庭兩山賦》。以及一座古石刻陰亭。現僅存氣勢雄偉的軒轅宮正殿和城隍廟。正殿曾作較大規模修繕,殿中安放花崗石軒轅黃帝像。殿前城隍廟今改為碑刻陳列室,存有明清時代珍貴石刻,陳列室中的陰亭製成於明正德年間,80年代在東山陸巷出土,系一仿木結構石築,高3.58米,直徑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間為藏屍骨之所。陰亭第一面刻有“葉時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彌足珍貴。
軒轅宮正殿-文物遺存軒轅宮正殿-文物遺存

研究價值

軒轅宮正殿始建於元末,歷經明、清重建、重修與修繕,其形制既保留了元代特徵,又反映出明清不同時期的變化,上承宋元,下接明清,對於研究蘇州地區大木構架的演變、南方建築與北宋《營造法式》的關係以及蘇州香山幫匠作的源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1956年10月18日,軒轅宮正殿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軒轅宮正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國家文物局在關於軒轅宮正殿保護規劃的意見中批覆:建議軒轅宮正殿保護規劃結合文物的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特徵和文物保護管理需要,科學確定保護區劃。建議調整建設控制地帶範圍和邊界,合理進行建設控制地帶分類,建議將東側、南側山體區域設為禁建區,西北側村莊居住用地設為限建區。

歷史文化

《江南通志》有“靈順宮”條:在東洞庭之楊灣,祀吳相伍子胥,鋤自唐貞觀二年,宋高宗南渡時扈陛官軍分道經湖,風濤不可航,禱神立應,為遭官齋金葺治,封員為忠武英烈顯聖安福王,里人楊嗣興捐地若干畝,益恢其故。

旅遊信息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吳縣東山鎮楊灣古村軒轅宮內。
軒轅宮正殿
交通:乘坐蘇州公交627路至軒轅宮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