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督司巷(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軍督司巷南起仙林橋直街與楚妃巷相對,北至二聖廟前,長226米。宋時名軍頭司巷,有軍頭司駐此,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督司巷
  • 長度:226 m
《嘉靖仁和志》:軍頭司橋巷,舊名懷遠坊。今立貢院牌坊其內。宋有文思御輦院、軍頭皇城司。明稱軍督司巷,清襲之,1966年曾名擁軍巷,1981年復稱軍督司巷。
軍頭皇城司全名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官署名,簡稱軍頭引見司。宋初有軍頭司與引見司,端拱二年(989),改軍頭司為御前忠佐軍頭司,引見司為御前忠佐引見司。後合為一司,掌諸軍檢閱、引見、分配之政。皇帝外出遇陳訴,負責問明情況回奏。北宋時設勾當官,以內侍省都知、押班或武臣門通事舍人以上充任;南宋時,以門宣贊舍人兼則為提點官,以門祗候兼則為幹辦官。《鹹淳志》: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在文思院後,有等子營。所謂軍頭引見司“等子”,《朝野類要》載:舊是諸州解發強勇之人,經由遞傳至京師,今則只取殿前舊司捧日等指揮人共揀為之,出職之日,舊皆詣都進奏院行謝,蓋奏院轄遞鋪故也。等子之上謂忠佐軍頭,南宋朝廷大朝會、聖節御宴,第九盞(第九隊)例用左右軍相撲,亦就是角牴,選手非市井之徒,名曰“內等子”,原於殿步諸軍選膂力者充應名額,即虎賁郎將。每遇拜郊、明堂大禮、四孟車駕親飧,駕前有頂帽鬢髮蓬鬆、握拳左右行者即是。內等子設額一百二十名,內有管押人員十名,將各二名,上中等各五對,下等八對,劍棒手五對,余皆額里額外準備祗應。三年一次,就本司爭揀上名,下次入額,其管押以下至額內等子,亦三年一次,當殿呈試相撲,謝恩賞,賜金絹外出。職管押人員,本司牒發諸州、道、郡,軍府充管營軍頭。
文思御輦院為文思院、御輦院合稱,文思院是官署名。太平興國三年(978)置,有監官四人,以京朝官、諸司使副、內侍、三班使臣充任。元豐改制後,屬少府監。南宋初,少府監並歸工部,文思院亦屬工部。置提轄官與監官,掌製造金銀、犀玉等器物,並加彩繪、裝鈿等裝飾,供應宮廷及各官署所需儀物、器杖、權量、輿服。分上下二界,上界造金銀珠玉,下界造銅鐵竹木雜料。御輦院屬文思院下專供乘輿、步輦及宮廷車乘之事的部門。有監官三人,以諸司使及內侍充任。其下有供御指揮使、副兵馬使、供御輦官、次供御輦官、下都軍使、下都輦官等,分掌輪流擎御輦,荷負御衣箱,伺候宮中與外戚車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