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研

軍事科研:研究戰爭和國防的本質、規律與指導規律,創造戰爭指導理論及國防準備與實施理論,完善軍事科學體系的創造性科學活動。全稱軍事科學研究。

研究戰爭和國防的本質、規律與指導規律,創造戰爭指導理論及國防準備與實施理論,完善軍事科學體系的創造性科學活動。全稱軍事科學研究。
軍事科研是獲取軍事科學知識的思維活動,是軍事科學勞動的創造過程,是創造和整理軍事科學知識的工作。
軍事科研的基本問題包括軍事科研的對象、軍事科研的屬性、軍事科研的結構與分類、軍事科研的任務和內容、軍事科研的原則與要求、軍事科研的方法、軍事科研的特徵、軍事科研的地位與作用等。
軍事科研以戰爭和國防為研究對象。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用以解決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軍事科研是對戰爭規律與指導規律進行的研究和探索。戰爭規律,是戰爭產生與發展進程中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自然諸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本質聯繫及其必然趨勢,是客觀存在和不斷發展的。有一般戰爭規律和特殊戰爭規律。戰爭指導規律,是符合戰爭客觀規律用於認識與指導戰爭的理論和方法及戰略、戰役、戰術原則。它是對戰爭情況的正確反映。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戰爭規律決定戰爭指導規律,戰爭指導規律對戰爭規律有反作用。軍事科研只有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戰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提出克敵制勝的戰爭指導規律。
國防是軍事科研的另一主要研究對象。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建立國家政權之後所產生的普遍社會現象,是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國家安全和統一,維護國家穩定和發展,防禦外來侵略與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相關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建設和鬥爭。軍事科研是對國防規律與國防指導規律的研究和探索。國防規律,是國防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國家政府、武裝力量、人民大眾、國民經濟、科學技術、國防精神諸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質聯繫及其必然趨勢。國防指導規律,是符合國防客觀規律、用以認識和指導國防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防力量建設和運用的原則。國防規律和國防指導規律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國防規律決定國防指導規律,國防指導規律對國防規律具有反作用。軍事科研只有在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按照國防本來的發展規律,提出鞏固國防的指導規律。
軍事科研既具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屬性,也具有綜合科學研究的屬性。軍事科研以戰爭和國防為研究對象,而戰爭和國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階級、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就決定了軍事科研具有社會科學研究的屬性。同時,戰爭和國防的準備與實施涉及國民經濟、科學技術、人力資源及地理環境等各個方面,軍事科研的內容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生產科學等有關學科。因此,軍事科研也具有綜合科學研究的屬性。
軍事科研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階級性,也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和社會性。軍事科研作為一門綜合性研究科學,來源於戰爭和國防的長期實踐,產生在一定的物質生產基礎之上,同時受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反映了一定階級和社會集團的政治觀念及認識論和方法論。科學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民族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也影響著軍事科研的發展。軍事科研的對象是為特定的階級、國家和民族利益服務的,這就決定了軍事科研在本質上也是為階級、國家和民族利益服務的,因而其政治性和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戰爭和國防作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有著普遍的規律和共同的指導規律。因此,軍事科研所揭示的戰爭和國防的一般規律有些也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和社會性,適用於不同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實際上,古今中外的軍隊都注重借鑑他人的戰爭和國防理論,並套用於自身的實踐。
軍事科研的結構,是軍事科學研究各個部分科學構成的有機整體,是組織軍事科研的基本依據。從總體上,軍事科研由軍事理論科學研究和軍事技術科學研究兩大部分構成。其具體的構成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如按研究性質,可分為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對策問題研究;按研究發展,可分為歷史研究、現實研究和未來研究;按研究範圍,可分為巨觀研究、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按研究方式,可分為個體研究、群體研究和綜合研究等。
軍事科研的分類,是為適應軍事科研的發展,滿足軍事科研管理的需要,依據軍事科研特點,從學科體系、研究範疇和科研管理等不同角度對軍事科研進行的歸類。
從軍事科學的學科體系角度,可將軍事科研劃分為軍事思想研究、軍事歷史研究、戰略研究、戰役研究、戰術研究、國防建設研究、軍隊建設研究、軍事法規研究、國防科學技術研究、軍事裝備研究和軍制研究等。
從軍事科學的研究範疇角度,可將軍事科研劃分為:反映戰爭與國防運動系統整體的研究,如戰爭論、國防論等方面的研究;反映戰爭與國防運動過程階段的研究,如戰略威懾、危機管控、戰爭準備、戰爭實施、戰爭結局和國防動員及其他國防活動等方面的研究;反映戰爭與國防運動不同層次的研究,如國防學、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的研究;反映國防與軍隊系統組織編成的研究,如國防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軍隊體制編制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國防與軍事功能及其管理的研究,如國防領導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軍事訓練學、軍事後勤學和軍事裝備學等方面的研究;反映國防與軍隊系統行為規範的研究;反映戰爭運動和自然環境關係的研究;反映國防與戰爭及其社會關係的研究;反映軍事科學與橫向科學關係的研究;反映戰爭史與軍事科學發展史的研究。
從軍事科研的計畫管理角度,可將軍事科研劃分為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戰爭理論和戰略指導研究、作戰理論和軍隊指揮研究、國防理論和國防建設研究、軍隊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軍事法理論和軍事法研究、軍事史學理論與軍事歷史研究、外國軍事研究與外軍資料翻譯、軍事辭書的研究及編纂與修訂、軍事運籌研究與軍事模型研究等。
軍事科研的任務,是軍事科學研究所擔負的工作與職責。在總體上,軍事科研的任務是通過對戰爭和國防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戰爭和國防規律及其指導規律的不斷探索,預測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提出克敵制勝的原則、手段和方法;分析戰略環境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提出國家防衛的原則、目標和措施,為正確指導戰爭和國防的準備與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決策依據。具體地說,軍事科研的任務,就是根據各個不同時期軍事實踐對軍事科學的需求,提出階段性的研究任務。如面對21世紀世界戰略新形勢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新要求,軍事科研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及對國家安全環境的影響,預測可能發生的戰爭的規模和樣式,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指導原則和基本戰法;分析信息化條件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突出矛盾,研究國防和軍隊的質量建設與發展問題,探索新形勢下治軍的特點和規律等。
軍事科研的內容是對軍事科研任務的具體化。根據新的軍事實踐需要及對軍事科研任務的要求,中國軍事科研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主要內容是:
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是系統反映戰爭和國防的規律及其指導規律的科學,為研究戰爭和國防問題提供根本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因此,軍事科研既要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作指導,也要深入研究其科學體系和所包含的豐富內容。要把注釋性、闡述性研究與運用性、發展性研究相結合。要從客觀事實和發展條件中把握其科學體系,掌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新的軍事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並結合新的情況,進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
軍事科學體系是軍事理論形態的系統結構,是由多層次和眾多學科組成的有機整體。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指導,以戰爭和國防為研究對象,以軍事實踐為基礎,以中國軍事研究為重點,以外國軍事研究為借鑑,反映軍事特點和規律的理論形態的系統結構。它包含眾多的學科,還有許多分支學科,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要在不斷深化、充實和豐富傳統學科的同時,加強對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研究,尤其要加強對信息化條件下軍隊質量建設和作戰理論的研究。
國防法規專門規定國防建設與行動的有關事項,直接起到保障國家軍事利益的作用,如國防法、國防動員法、兵役法等。軍隊法規由軍隊最高統帥或統帥機關頒布,其內容是規定軍隊職責、組織編制、軍事工作、政治工作、後勤保障、裝備保障、軍事科研等有關事項。軍隊法規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條令條例。國防法規和軍隊法規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強制性、規範性和統一性,對規範和指導國防與軍隊建設及部隊作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著眼於現代國防和未來作戰的需要,通過不斷跟蹤研究和修訂,使軍事法規不斷充實和完善。
根據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未來作戰的需要,從對客觀實際的周密調查和研究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為領導提供方針性、政策性的主張和措施,並在用其指導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進行再研究,使認識不斷深化,決策不斷完善。
研究軍事歷史,可認識和掌握軍事活動的規律,並用於指導新的軍事實踐。軍事歷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需要擴大研究視野;需要加強資料建設和專題史研究,以全面奠定軍事歷史研究的基礎;需要探索和汲取古代軍事歷史中一切有用的東西,並突出近代、現代軍事歷史的研究;需要加強對本國軍事歷史的研究,使軍史戰史研究系列化,更好地發揮軍事歷史對現實軍事鬥爭的服務作用。外國軍事研究,主要包括外國軍事情況和外國軍事理論兩個方面的研究。其目的,一方面是通過對對手的深入了解,尋求克敵制勝的對策;另一方面是學習和借鑑友軍、敵軍的經驗,為己所用。認真分析世界各國進行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經驗教訓,注重研究外國軍事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從中汲取和借鑑有益的東西,為本國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要本著有備無患的思想,常年不懈地連續跟蹤研究,為戰時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地理環境是國家和軍隊制定戰略方針、規劃戰場建設、組織實施作戰行動的重要依據。軍事科研應研究地理環境對國防與軍隊建設、作戰指揮、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的影響,研究地理環境與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略戰術,研究主要作戰對手和潛在對手的軍事地理狀況及其發展變化,研究各戰略方向的軍事地理狀況和今後可能的發展變化與新的特點,為建設現代化國防和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提供客觀依據。氣象對武器裝備使用和軍隊作戰行動的制約作用很大,甚至直接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加強信息化條件下軍事氣象的發展和特點、軍事氣象保障、氣象戰等問題的研究,可以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與未來作戰提供氣象保障的理論與方法。
軍事技術水平對軍隊編成和作戰方法具有決定性作用,並直接影響軍事理論發展和戰爭勝負。正確的軍事理論又是軍事技術發展和套用的先導。軍事技術和軍事理論在相互促進下共同發展。軍事科研對軍事技術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軍事技術的理論問題,即軍事技術的主要內容,軍事技術的歷史發展和地位、作用,軍事技術對戰爭和國防的影響,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與對策等,為軍事技術的套用和發展從理論高度提出對策性思路與辦法。根據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探討新的軍事理論,對武器裝備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運用軍事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定量分析和模擬實驗,為國防建設和戰爭準備提供現代化的手段。
軍事革命是世界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的產物,反映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世界各國的軍事技術、武器裝備、作戰方式、體制編制、教育訓練、軍隊管理、後勤保障和軍事理論等,都將受軍事革命的巨大影響和嚴峻挑戰。已開發國家都力求通過軍事革命,奪取未來軍事發展的制高點,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因此,軍事科研必須把軍事革命作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把握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大膽提出新見解、新觀點、新理論、新戰法。研究軍事革命理論,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從本國本軍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研究敵對雙方的戰略思想、軍事實力、長處與短處、強點與弱點,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創造出適應資訊時代所需要的軍事理論,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軍事科研的原則是軍事科研工作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對軍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軍事科研的指導思想是根本性原則。中國的軍事科研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以軍事戰略方針為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探索創新,認真總結本國本軍的經驗,重視汲取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深入研究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發展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理論體系,為領導實行民主與科學決策服務,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與作戰指揮服務,為院校教學和培養高質量的軍事人才服務。中國的軍事科研除應遵循以上指導思想外,還應把握以下具體原則:
從政治高度把握軍事科研方向,是中國軍事科研的重要原則。軍事科研的對象與政治密不可分,軍事科研的成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科研必須講政治,從政治高度把握軍事科研的正確方向。從政治高度把握軍事科研方向,要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嚴格遵守政治紀律,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政治鑑別力和敏銳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站穩政治立場,堅持政治觀點,使軍事科研成果符合政治要求。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軍事科研工作也必須堅持這一思想路線,要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辯證地統一起來。軍事科研既要實事求是,從戰爭和國防的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深入調查研究,為指導軍事鬥爭和軍事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根據,又要解放思想,敢於打破一切陳舊的思想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敢於追隨歷史發展的步伐,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新理論。軍事科研要解放思想,就必須著眼戰爭和國防的特點與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唯書,不唯上,獨立思考,敢於創新,不斷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作出新結論。
繼承與發展是辯證的統一。軍事科研既要繼承,更要結合實踐不斷發展。繼承賦予軍事科研以根基,發展賦予軍事科研以活力。軍事科研要發展,就應繼承古今中外有益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既要繼承總結本國本軍的經驗,又要借鑑和汲取其他國家和軍隊的有益經驗,還要繼承和汲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其他科學的成果,以促進軍事科研的發展。軍事科研要發展,就必須從本國本軍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與作戰的實際需要,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理論、觀點和原則。
科學研究要民主,充分民主出科學。軍事科研也要倡導民主,倡導學術爭鳴。只有通過民主的爭鳴,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充分正確地發揮民主,必須倡導學術平等,破除等級觀念,樹立科學的態度,嚴謹治學,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擾,謙虛求知,認真負責。科學的民主離不開集中,只有在民主的基礎上有效地集中,才能營造良好的軍事科研環境,從而創造出高質量的軍事科研成果。
軍事科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可以概括為科研道德,而嚴謹治學是科研道德的基本要求。任何科研工作都不容有投機取巧、譁眾取寵、粉飾誇大、拼湊編造、抄襲剽竊等行為。軍事科研是對戰爭和國防的本質、規律及其指導規律的探索,軍事科研成品的質量,關係到國家和軍隊的興衰和成敗,關係到戰爭勝負和國家的安危。因此,應增強責任感,提倡嚴謹治學,把質量放在第一位。
軍事科研是源於戰爭和國防實踐,又服務於戰爭和國防實踐的科學認識活動。軍事科研必須堅持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與作戰指導服務,為領導實行民主科學決策服務,為院校教學和培養高質量的軍事人才服務。為此,軍事科研必須了解和熟悉實際的要求,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積極主動地做好理論上和對策上的服務,並正確處理以下關係:基礎理論研究、套用理論研究和對策問題研究的關係;歷史問題研究、現實問題研究和未來預測研究的關係;整理已有知識、修正舊的知識和創造新的知識的關係;學習知識、探索科學知識與提供科學知識的關係。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是研究一切事物的方法論基礎。軍事科研只有遵循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從實踐到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戰爭和國防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並創造性地運用到戰爭和國防實踐中去。此外,軍事科研還必須根據自身特點,運用以下具體的方法:①調查研究方法。為完成一定的軍事科研任務或課題,深入軍事實踐收集感性材料和文獻資料的方法。②矛盾分析方法。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解決戰爭和國防領域矛盾的方法。③階級分析方法。用階級觀點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④古今中外方法。弄清所研究問題發生的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把問題放到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歷史過程中去研究的方法。⑤系統分析方法。運用系統的觀點,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中加以考察的方法。⑥比較分析方法。確定客觀對象及其過程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的方法。⑦預測研究方法。以現實為基礎,依據客觀的規律,對未來情況及其變化過程、發展趨勢進行判斷的方法。⑧邏輯思維方法。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與反映的方法,包括具體與抽象方法、分析與綜合方法、歸納與演繹方法。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對事物質的方面的發展變化狀況進行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對事物量的方面的發展變化狀況進行的分析。⑩獲取近似實戰經驗和數據的方法。
與其他軍事工作相比,軍事科研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軍事科研的政治性,突出表現在研究對象與政治密切相關。軍事科研的對象是戰爭和國防,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國防是政治的體現。因此,軍事科研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敏銳性與政治鑑別力,對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有著重要影響。戰爭和國防的實踐證明,科學性是軍事科研的價值和力量所在。軍事科研作為科學形態還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客觀性是科學性的突出表現,即研究要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正確反映戰爭和國防的客觀規律,其研究成果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理性化也是科學性的具體表現,即研究要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科學方法,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概括和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形成具有嚴密邏輯聯繫的概念和觀點,提出解決軍事問題的有效對策和方法。
戰爭和國防是社會實踐的特殊形式。軍事科研的成果來自戰爭與國防實踐,又用於國防和戰爭的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對實踐產生反作用,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與發展。軍事科學理論離不開戰爭和國防的實踐活動,戰爭和國防實踐又離不開軍事科學理論的指導。軍事科研的目的就是為戰爭和國防實踐服務,任何脫離實踐的軍事科研都毫無意義。因此,軍事科研必須面向實踐,深入實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適應新的實踐需要的新理論。
軍事科研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要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果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必須堅持繼承與發展的統一。既要善於學習已有的知識,為軍事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找到軍事科研的起點,又要採取揚棄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與發展要相結合,要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大膽地揚棄和修正以往的經驗、原則和觀點,根據新的情況和要求,豐富和發展軍事科學理論。
軍事科研需要汲取世界上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要注重汲取各國軍隊戰爭與國防的先進理論和有益經驗。軍事科研也應該實行對外開放,以借鑑能為我所用的理論與方法。開放是為了借鑑別人有用的東西,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東西。善於借鑑,可以彌補實踐與認識上的局限,發展自己的軍事科學理論。任何不帶偏見的研究,在進行探索的過程中都要廣泛尋求先進的東西,為我所用。因此,軍事科研必須注重借鑑。但是,借鑑不是全盤拿來,而應有所選擇,認真地分析鑑別,並與本國的國情與軍情相結合。
軍事科研的探索性,在於把未知變為已知,揭示戰爭和國防的本質與規律。軍事科研的過程,就是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過程。探索是手段,目的為創新。沒有創造的研究是沒有價值的,其成果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創新性的所謂研究成果,嚴格地說是不能算作科研成果的。軍事科研就是要經過深入的探索,進行科學的抽象,發現和形成前人沒有認識的新發現、新理論,使之正確揭示戰爭和國防的發展規律,從而創造更多的、高質量的軍事科學理論的新成果。
軍事科研既要解決當前戰爭和國防的各種現實問題,也要面向未來,尋找戰爭和國防長遠發展的軌跡,探索未來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提出有預見性的理論和對策。與此同時,軍事科研又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促使軍事科學理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如果不緊跟時代步伐,進行超前研究,軍事科學理論就會滯後,也就不可能發揮先導作用。實踐證明,軍事科研成果大都有一定的時效性,如果錯過最佳效益期,科研成果就難以保持其原來的價值。因此,應加強超前的預見性研究,以增強科研成果的時效性。
高質量的軍事科研成果,尤其是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軍事科研人員長時間勞動的成果,一般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取得的。軍事科研的新觀點和新理論,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有可能提出和完成。任何高質量的重大課題,都必須經過長期細緻的調查研究。軍事科研的長期性和連續性是緊密相連的,長期性需要連續性,連續性體現長期性。連續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研究過程的連續性、腦力勞動的連續性和群體勞動的連續性。軍事科研是一代接一代的事業,只要有戰爭和國防存在,指導戰爭和國防的軍事科學理論就要發展,軍事科研就要繼續下去。長期性和連續性反映軍事科研的客觀規律,也是軍事科研工作的特點之一。
軍事科研所研究的是多方面複雜的情況,既有己方情況,又有對方的情況;既有軍事方面的情況,又有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這些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有些情況是嚴格保密的。由此不可避免地帶來軍事科研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軍事科研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其一表現在科研的選題上。選題既要考慮戰爭和國防實踐活動的需求,又要考慮發展和完善軍事理論的需要,還要考慮課題完成的科研力量和保障條件。其二表現在資料的積累上。軍事科研涉及多方面複雜的資料,而這些資料的蒐集和積累是有難度的。其三表現在認真的分析上。軍事科研必須對蒐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鑑別和分析,使認識從經驗層次深入到理論層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容半點草率。其四表現在準確的概括上。準確性是軍事科研的基本要求,軍事科研成果只有做到概念準確、結構合理、論證充分、邏輯嚴謹、文字簡練,才能更準確地反映軍事科研的內容。
軍事科研具有勞動形式的個體性,就是說它基本上是以相對獨立的方式進行的。如閱讀資料、擬制綱目、提煉觀點、起草文稿等工作,都是軍事科研人員獨立進行的。即使集體合作研究的重要課題,屬於個人承擔的內容還得獨立完成。但是,個體性是建立在集體勞動基礎之上的。個體離開集體是難以創造高質量的軍事科研成果的。因此,軍事科研既需要發揮個人主動性和創造性,也需要加強協作,用集體智慧創造高質量的軍事科研成果。現代科學研究的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因此要求實行多學科多專業的協作攻關。軍事科學是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更需要大範圍、多專業的協作攻關。為此,要加強組織協調工作,注重集體目標的實現,提倡集體協作精神,鼓勵個體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創造高質量的軍事科研成果。
軍事科研的地位是在科學和教育、國防與軍隊中所處的位置。軍事科研是人類科學研究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屬於人類整個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綜合科學。各國對軍事科研都很重視,把它列入國家科學研究發展規劃和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軍事科研又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軍事科研關係到戰爭勝負和國家安危,加強軍事科研工作,既是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又是保衛國家利益與安全的實際需要;軍事科研關係國防現代化的進程,國防現代化的實踐必須以軍事科學理論作指導;軍事科研關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軍事技術水平的高低和軍事理論先進與否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強弱;軍事科研關係軍隊改革的成敗,只有充分發揮軍事科研的先導和開拓作用,軍隊改革才能避免失誤,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發展。
軍事科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滿足戰爭和國防需要方面所發揮的功能。軍事科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①指導戰爭。軍事科研揭示戰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戰爭和進行戰爭活動提供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既可通過正確分析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等各方面的情況,科學地分析和論證未來戰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從而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軍事戰略,為戰爭提供科學的戰略理論,又可根據軍事戰略的要求,從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戰爭的新特點,及時為各級指揮員提供操作性強的且適應戰爭實際需要的作戰原則和方法,為各級指揮員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服務。②規劃國防。國防建設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通過系統的理論研究,明確國防建設規劃的含義、基本特徵、形成發展、地位和作用,並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論證,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方案。③決策諮詢。軍事科研的決策諮詢作用,最重要的是為各級軍事決策者提供決策建議。軍事科研通過對現實問題和對策問題的研究,為軍事決策提供具體方案和政策建議,在制定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一些重要軍事方針、政策和法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軍事科研還為軍事決策提供專門的理論和方法。軍事決策學是軍事科研的重要內容,它以軍事決策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決策的性質、作用、特點和規律,為軍事決策活動提供專門的理論和方法,促進軍事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軍事科研的形成和發展,同戰爭和國防的形成與發展有著直接的、密切的聯繫。軍事科研的發展水平,集中表現在各個時期軍事技術的發展狀況和軍事理論著述的科學價值上,具體體現在國防建設和戰爭指導等實踐活動的成效上。軍事科研的發展是歷史的、具體的。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軍事科研,揭示並反映當時條件下戰爭及國防的客觀規律。
軍事科研是在戰爭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軍事科研的思想和理論成果又不斷促進軍事活動和戰爭向高一級形態發展。
軍事科研是人類以戰爭和國防為對象的實踐活動,它產生於人類尋求戰爭制勝之道的探索活動中。戰爭這一特殊的社會活動出現於歷史舞台之後。人類受戰爭利益的驅使,必然去探求戰爭的制勝之道,由此就開始對戰爭的思考,進而發展成為軍事科研。最初的戰爭形態出現於原始社會後期。相傳約公元前30世紀,中國就出現過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後有堯舜禹攻三苗之戰等。當時的戰爭,只是戰爭的初始形態,是部落之間為爭取生存條件或血緣復仇而進行的暴力行動。衝突的雙方缺乏明確的戰爭意識,往往只是為一時利益而發動戰爭。此時,人類雖然開始對戰爭問題的思考,但僅停留在感性的層面,缺乏理性的認識。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國家和軍隊出現,導致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出現。為了贏得戰爭,人類開始以國家和軍隊為組織形式對戰爭進行理性的思考,從而出現軍事科研活動。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夏朝建立奴隸制國家及專門從事戰爭的國家機器——軍隊,戰爭成為有組織的國家行為,戰爭活動推動軍事科研的發展。對這一時期的軍事科研活動,史籍記載不詳,大致情況是:軍事科研推動兵器的改進,主要體現在石兵器及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兵器的製造上;推動作戰方式、方法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徒步格鬥戰術和戰車運用戰術上;促進軍隊規模、編組、裝備和訓練水平的提高,如大國軍隊已超出三軍定製,出現專司軍事訓練的機構等;軍事理論研究開始發展,在國家典章法令及《尚書》《易經》《詩經》等著作中,已經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戰爭問題研究的初步成果,出現《軍志》和《軍政》等專門談兵論戰的軍事理論著作。這些都標誌著中國古代軍事科研的產生。
在奴隸制時期,西方的軍事科研集中在鐵兵器的研製和運用、募兵制和多兵種部隊等軍隊建設的研究,以及步兵方陣、騎兵戰術的運用上。軍事理論研究成果先是散見於戰爭史和軍事史中。如希羅多德的《歷史》,色諾芬的《遠征記》《居魯士傳》《希臘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凱撒的《高盧戰記》《內戰記》等,記述總結古希臘、古羅馬的戰爭事件和戰爭經驗。後來才有專門的軍事理論著作出現,主要有古希臘艾涅的《戰術》,古羅馬弗龍蒂努斯的《謀略》、奧尼山得的《軍事長官指南》和韋格蒂烏斯的《論軍事》等,反映當時在作戰指導、軍隊訓練、謀略運用、部隊士氣和將帥修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標誌著古代歐洲國家軍事科研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的軍事科研雖經歷從成熟到興盛,最終衰落的過程,但相對於西方中世紀,科研成果多,且有許多新的、重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至五代(公元前770~公元960年),是中國古代軍事科研成熟與興盛時期。從封建制度的確立到發展興盛,爭霸、兼併、統一、王朝更迭的戰爭連綿不斷,對古代軍事科研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戰國時,冶鐵業逐漸興盛,鐵制兵器逐步裝備軍隊;一些諸侯國相繼修築以夯土結構為主的長城,不少通都大邑成為比較堅固的要塞,由此出現致力於作戰器械和築城工程技術的研究活動;造船技術和造船能力的增強,促進海戰武器的發展。西漢晚期的高馬鞍和西晉初馬鐙的出現,唐末和五代時期陸續研製出的用以對敵縱火的火藥兵器,表明中國古代的軍事技術研究有了較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孫子》,作為古代兵書的代表作,系統總結春秋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分析戰爭中的作戰、行軍、後勤、地形、用間等諸多問題,由此引發對戰爭與國防各個方面分門別類的研究。西漢時曾兩度分類研究整理兵書,增強軍事理論研究的系統性,注重實用性。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黃石公三略》,西晉司馬彪的《戰略》,論及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唐代杜佑的《通典》,以記述典章制度的形式,研究匯集唐中期及其以前許多朝代兵制、謀略、邊防、軍政、屯田等方面的情況和論述;《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繫戰爭實際,對虛實、奇正、攻守等範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這些成果標誌著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研究開始形成體系。
宋至清前期(960~1840年),中國古代軍事科研體系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軍事科研方法既有綜合分析考察,又有分科專門研究,軍事理論著作、大型軍事類書和專題性兵書大量湧現。大型軍事類書有《武備志》和《武經總要》。專題性兵書較有影響的有:重點研究論述軍事訓練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論述攻守城問題的《守城錄》《金湯借箸》等;論述兵制的《歷代兵制》《軍需則例》等;論述兵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火攻挈要》《西法神機》《火龍神器陣法》等;研究籌劃沿海防務及軍事地理的《籌海圖編》《讀史方輿紀要》等。宋代由官方統一組織編修中國第一部軍事理論彙編《武經總要》,選修頒布中國第一部軍事理論教科書《武經七書》,對中國軍事理論研究和發展產生很大影響。這一時期出現從事軍事科研的機構,北宋時正式興辦武學,明清兩代沿襲其制,研讀歷代兵法。文人參與軍事科研,研究兵法戰策現象更加普遍,宋代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明代王陽明、徐光啟,清代顧炎武、王鳴勝等,都普遍關注軍事問題,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軍事見解。在軍事技術研究上,中國率先結束冷兵器獨占戰爭舞台的局面,進入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代。但自13世紀火藥與火器製造技術傳入歐洲,到16世紀,歐洲的火器製造技術逐漸領先。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走向工業化的時候,腐朽的清王朝卻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自守著封建落後的手工作坊,嚴格限制火器的研製、生產和裝備數量,使中國原本領先的火器製造技術研究逐漸落後於西方,也制約軍事理論研究的發展,從而使得中國的軍事科研日漸衰落。
從5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先後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封建割據的莊園經濟和宗教思想的禁錮,以及落後的軍事制度,嚴重束縛軍事科研的發展。軍事技術研究進展緩慢,直到13世紀末中國的火藥傳入歐洲,才促使其火器技術的改進和革新;軍事理論著作屈指可數,只有拜占廷帝國佚名作者的《將略》,論述戰術問題,稍後有里歐的《戰術》等。文藝復興時期,軍事科研隨之繁榮,出現一些較有影響的軍事理論著作,包括義大利馬基雅維利的《戰爭藝術》《君主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戰爭原理》《軍事典範》《布陣法綱要》等,對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在歐洲軍事科研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近代軍事科研是在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並有力地推動了近代軍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14世紀歐洲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推動包括軍事思想在內的社會思想的大變革。17世紀,隨著尼德蘭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以及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西方軍事科研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主要表現在:①推動軍隊武器裝備發展。產業革命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推動軍事技術科學研究的發展。武器裝備不斷改進,槍炮射程和毀傷力增大,命中精度提高,出現裝甲列車、裝甲戰艦,軍事工程技術也有新的發展。軍事科研與近現代技術結合,獲得新的活力。法國的沃邦,S.建立近代第一支工程兵部隊,發展了軍事築城技術。②促進作戰方式變革。隨著火器的發展,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研究出用散兵隊形取代舊式的橫隊戰鬥隊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改革軍制,取消線式戰術,代之以縱隊與各兵種密切協同的散兵隊形相結合的機動戰術;美國內戰期間,用鐵路輸送軍隊,使大規模的軍隊機動和快速輸送成為可能;電報套用于軍事領域,擴大了指揮員的指揮控制範圍。③豐富了軍事理論研究成果。英國勞埃德,H.H.E.提出“軍事科學”概念。瑞士若米尼,A.和普魯士克勞塞維茨,C.在深入研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拿破崙戰爭及其以前戰爭的基礎上,分別寫出《戰爭藝術概論》和《戰爭論》兩部軍事理論名著,集中代表近代西方軍事科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西方軍事科學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確立。之後,德軍的毛奇,H.和施利芬,A.先後提出進攻速勝理論。美國馬漢,A.提出制海權理論。隨著工程學、數學等其他學科運用於軍事科研,出現專門的軍事工程學和軍事後勤學等軍事學分類學科。
1840年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敗。為抵抗外敵入侵,尋求富國強兵之路,有識之士推動清王朝實行了一些軍事革命,促進軍事科研繼續發展。注意學習和引進西方軍事技術,改進和製造如炸炮、地雷、水雷、戰艦等新式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清朝軍隊以新式槍炮取代刀矛、弓箭和舊火器,以鐵甲艦船取代木帆船的武器裝備更新,並開辦軍工廠(局),以近代機器軍事工業取代手工業生產;改革軍制,仿效西方軍隊編制、裝備和訓練方法,建立初具規模的近代海軍和海防系統,編練新軍和創辦軍事學校,聘請其他國家軍事教官,派遣軍事留學生,逐步建立起新的軍事教育和科研系統,廢除延續千年的武舉制度;林則徐、魏源等總結和汲取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戰敗教訓,強調整軍經武,反抗侵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胡林翼等主張“練兵”“制器”,提倡“軍事自強”。姚錫光的《籌海軍芻議》,主張建立外海巡洋艦隊,以徹底改變中國近代海軍近海防禦的被動局面。這一時期編著的《防海新論》《兵學新書》《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等軍事書籍,介紹和研究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與此同時,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太平軍編撰了《太平軍目》《太平條規》等比較完整的農民起義軍的兵制著作,豐富了中國近代的軍事理論。孫中山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通過組建軍事學校、培養軍事領導骨幹,不斷探討武裝鬥爭方略、革命軍的組織體制和作戰方法等,有力地推動了近代軍事科研的發展。
這一時期軍事理論研究既繼承傳統的軍事理論遺產,又根據近代戰爭和軍事活動實踐,接受西方一些先進的軍事思想,豐富了軍事科學的學科體系。較有代表性的軍事理論著作是:魏源的《海國圖志》,在了解和掌握世界軍事格局的基礎上,提出“以守為戰”的戰略防禦思想,以及“器良、技熟、膽壯、心齊”的建軍指導思想;徐建寅的《兵學新書》,試圖在努力融合其他國家軍事思想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實際,闡述和建立中國的軍事理論體系;蔣百里的《軍事常識》,首次全面吸收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綜合西方國家先進軍事理論成就,進而系統地研究、闡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國防建設、兵役制度、軍事教育與管理等問題;楊傑的《國防新論》,提出經濟、技術、軍事、外交的“國防四面體”理論;陳風翔的《軍制學》,把有關軍事制度方面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研究和總結;北洋武備研究所刊印的《軍器學》,不僅對火藥的性能、種類、結構,以及製造、保存和運輸方法作了詳細記述,而且對火器的源流和槍炮的種類、構造、性能及研製諸方面均備加解說,是近代火器方面的代表作。從各種軍事著作所反映的研究內容可以看出,中國近代軍事科學研究的領域逐漸擴大,已由原來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軍事歷史、軍事地理,擴大到戰法學、軍制學、軍(兵)器學、炮學、測繪學等眾多學科。翻譯介紹西方國家的軍事理論著作主要有:應雄圖編、任衣洲譯的《戰略學》,兩江督練公所刊印的《日本陸軍大學戰術講義》,潘毅等翻譯的《大戰學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等。
現代軍事科研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軍事領域科學研究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各國軍事科研情況作了全面的實戰檢驗。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戰爭經驗的總結及新戰爭的需求,極大地推動軍事科研的發展。軍事技術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飛機、坦克和新式火炮大量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已經出現,航空母艦和潛艇性能改進,使軍隊武器裝備得到全面發展。軍事理論研究異常活躍。根據新的軍事技術在軍事上的實際套用情況,研究提出許多新的軍事理論和戰爭指導原則,預測和構想了未來戰爭可能出現的作戰樣式和作戰方法。如義大利的杜黑,G.、英國的特倫查德,H.和美國的米切爾,W.提出制空權理論,認為飛機套用于軍事鬥爭實踐,勢必引起軍事上的革命,將出現新的軍種——空軍,新的戰場——空中戰場,新的戰爭樣式——空中戰爭;英國的富勒,J.、利德爾·哈特,B.和法國的戴高樂,C.提出機械化戰爭理論,認為坦克兵必將成為一支獨立的兵種,成為陸軍的快速突擊力量,從而改變未來戰爭地面作戰的樣式和方法,提出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德國魯登道夫,E.提出總體戰理論,要求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平時應服從戰爭準備的需要,戰時則採取一切手段進行戰爭;古德里安,H.提出“閃擊戰”理論,主張在狹窄的正面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破對方防線並立即向縱深擴張戰果等。這些軍事理論,反映出在軍事技術取得重大進步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理論發展的某些新趨向,體現現代軍事科研的本質和發展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影響下,世界軍事科研發展出現許多新情況、新特點。核技術的套用和發展,使得飛彈、核武器和核戰爭理論逐步成為一些國家軍事科研的重點問題;長期的冷戰狀態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使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局部戰爭作為軍事科研的主要對象和研究內容;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研製;新技術革命在世界範圍的蓬勃興起,引起對未來作戰手段、作戰樣式乃至戰爭形態的深入探討,資訊時代和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理論及軍隊建設理論成為各國軍事科研的重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眾多學科,尤其是新興學科的研究方法,迅速被引入軍事科研領域,產生許多相應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學科和橫向學科。電子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法引入軍事理論研究後,使軍事科研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緊密地結合起來,軍事運籌學等新興學科應運而生,對軍事科研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現代軍事科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了指導革命戰爭的需要,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套用於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總結戰爭、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經驗,探討中國革命的道路、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和方法,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以專著、檔案、教材、條令、條例等形式,單獨發表或登載在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一些報刊上。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周恩來的《關於湘鄂西蘇區發展的幾個問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朱德的《怎樣創造鐵的紅軍》《談幾個戰術的基本原則》等,以及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軍事著述,形成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深刻分析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闡述人民民眾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民戰爭的戰略指導路線;總結建軍初期的經驗教訓,確立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新型人民軍隊的一系列建軍方針和原則;總結紅軍反“圍剿”作戰的經驗教訓,創立積極防禦戰略理論和作戰原則,標誌著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研究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撰寫出《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等軍事論著;周恩來撰寫的《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的任務》《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朱德撰寫的《論抗日游擊戰爭》《論解放區戰場》等,對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進行系統研究,科學預見抗日戰爭發展的全過程及其規律,指明戰爭的勝利前途,全面闡述持久戰的思想,完整地提出關於敵後游擊戰爭的理論。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個月的總結》《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軍事著述,周恩來撰寫的《全面大反攻,打倒蔣介石》《在部隊中試驗組織士兵委員會》,朱德撰寫的《目前形勢和軍隊建設問題》,鄧小平撰寫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等,對戰爭指導和作戰指揮進行深入研究,豐富人民戰爭理論的戰略防禦理論,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戰略追擊的戰略進攻理論;發展運動戰和游擊戰理論,創造出包括大中城市攻堅戰在內的大規模陣地戰理論,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軍事科研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大單位先後組織戰史研究編寫機構,各軍以上單位分別成立研究編寫戰史和條令條例的組織。各軍事院校陸續開設軍事理論研究的有關課程,翻譯了一批蘇軍的軍事著作、條令條例和有關軍事資料,根據部隊建設和發展需要,組織編寫人民解放軍部分基礎性的規章制度和教範,全面開展抗美援朝戰爭經驗的研究和總結等。確立並完善軍事科研體系,成立專門的科研機構,設立軍事科研各個分類學科,極大地促進了軍事科研的發展。195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成立,1959年1月中央軍委軍事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軍隊各大單位也分別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軍事科學研究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適應軍事科學研究的新形勢,195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召開第一次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會議,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年來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經驗,確定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任務和範圍,解決了關於調整與加強軍事科學研究機構等重要問題,制定了1959~1960年軍事科學研究工作規劃綱要。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進行了國防建設理論研究;為指導反侵略戰爭的準備與實施,進行了現代作戰理論研究;為適應部隊正規化建設的新形勢,開展以編寫條令條例為主要內容的軍隊建設問題研究;並相繼展開軍事思想、軍事歷史和外國軍事等基礎理論研究。一支以專業人員為主體的軍事科研隊伍初具規模。196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召開第二次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會議,規劃和部署新的軍事科研任務,軍事科學研究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軍事技術科學研究促進軍隊武器裝備的改進,在陸軍裝備、海軍裝備、空軍裝備、戰略飛彈部隊裝備和其他常規武器研究方面有較大發展。繼美、蘇之後,中國相繼研製成功核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在國防科學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進步。
20世紀80年代後,相繼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列寧軍事文集》《史達林軍事文集》《毛澤東軍事文集》《周恩來軍事文選》《朱德軍事文選》《鄧小平軍事文集》、江澤民《論國防與軍隊建設》等一批重要的理論研究成果,形成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制學》等一大批開創性理論著作,進一步完善了現代化條件下的軍事理論。適應國防建設和軍事發展的需要,研究編修了內務條令、紀律條令、佇列條令、司令部工作條例、政治工作條例、後勤工作條例、裝備工作條例,以及軍官、文職幹部和士兵服役條例等。這些條令條例的研究和制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提供了法規依據。
進入21世紀後,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挑戰,中國軍事科研在借鑑其他國家先進軍事理論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潮流,努力探索未來新的戰爭形態、戰爭規律及戰爭指導規律,確立了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戰略方針,研究了信息化條件下國防準備與實施的新理論;在軍隊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中,軍事信息技術、軍用航天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及新概念武器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促進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現代國防建設和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出現許多新特點,現代軍事科學研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
隨著高新技術發展並在軍事上廣泛運用,以及信息化戰爭與現代國防實踐活動的要求,新的軍事科學理論不斷出現。在科學技術和新的軍事實踐作用下,影響戰爭的因素將變得更加活躍,新的軍事專業和軍事學科隨之不斷產生,軍事科研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拓寬。信息作戰、信息化作戰、信息化戰爭、一體化聯合作戰、一體化訓練、信息化建設等新的研究領域不斷增加;國防發展戰略學、航天戰略學、聯合戰役學、軍事社會學、軍事心理學等新的軍事學科不斷增多。新興的科學技術使軍事活動的領域日益擴大,戰爭的形式和手段都更加多樣化,戰爭不僅是軍事問題,也更加注重強調運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心理等其他領域的手段。這就決定軍事科研活動必須思考經濟、政治、外交、科技、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問題。
未來的軍事科研將廣泛採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緊密結合,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必然趨勢。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已廣泛套用于軍事科研的許多重要領域,突變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也在軍事科研的許多領域中套用,這些都對軍事科研方法的改進產生重要影響。採用系統分析、費效比分析、綜合編制法,從整體上研究軍事過程,為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發揮了重要作用。採用現代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經濟科學等方法研究軍事問題,也取得較明顯的效果。軍事科研運用數學方法和模擬方法,不僅可以對複雜的軍事活動過程進行定量研究,而且也可以對軍事活動進行數學模擬,使軍事科研在一定意義上獲得新的實驗手段,從而提高軍事科研的質量和效率。在軍事科研的手段上將使用計算機技術,使信息檢索和分析等工作更加方便。尤其是資料庫、資料庫、網路和參數分析論證系統的建立,促使軍事科研朝著研究工作自動化、信息傳遞高速化、數據分析精密化、軍事實驗模擬化、預測未來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軍事科研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軍事科學的不斷發展,軍事科研的學科越來越多。軍事科研學科逐步增多的同時,又越來越注重高度綜合和整體化研究。在解決重大軍事理論或實踐問題時,依靠單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遠遠不夠。即使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作參考。因此,一方面軍事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出現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橫斷學科和綜合性學科;另一方面,各個學科之間相互借鑑,相互促進,學科之間的協作不斷加深。
未來信息化戰爭既是科技與謀略緊密結合的戰爭,又是消耗和破壞巨大且後果嚴重的戰爭,任何國家和軍隊都經不住戰略決策失誤所造成的巨大損失。解決這類決策問題,涉及的問題多,範圍廣,有許多未知數,要求進行科學研究和精密計算。軍事科研在領導決策方面,在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方面,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大。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國際戰略形勢複雜多變,國家面臨著很多嚴峻的現實問題,如國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軍隊建設的發展目標問題、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的問題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不僅要在理論指導上提出新觀點,而且要在實際操作上提出新對策,為領導科學決策服務。由此可見,軍事科研的諮詢任務越來越重,同時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