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蠶花

軋蠶花

軋蠶花(軋,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縣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廟會祭拜蠶種的習俗,其中多有民間藝術表演,規模盛大。每年從清明節(俗稱“頭清節”)開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稱“三清明”)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軋蠶花
  • 外文名:無
  • 性質:一種習俗
地方傳說,習俗節目,

地方傳說

頭清明最熱鬧。除本省蠶民外,更有從江蘇吳江等地,及蘇州杭州的遊人,紛紛湧向含山,大多是蠶鄉農民,多達七、八萬人。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蠶花喜氣,得“蠶花廿四分”,因此,蠶民把含山作為“蠶花聖地”。

習俗節目

蠶姑們踏蠶花前都要先到山頂蠶神廟進香,爭購彩紙蠶花戴在簪頭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幾枝蠶花,意為“甘蔗(甜)節節高,蠶花養得好”;年長者身背紅布包的種蠶,稱“蠶種包”,上山繞一圍,可讓蠶種染上喜氣。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類似出會的祀神儀典就已開始,其形式有二種:一為拜香會。包括“吊臂香”、“扎內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樂等;二為抬菩薩出遊(抬有“總管菩薩”、“土地菩薩”、“宗將軍”等地方神祇)。並夾“抬閣”(“盜仙草”、“趙雲救母”、“三戲白牡丹”、“打漁殺家”、“西遊記”等)。山下河港里大船小船摩舷撞艄,做各種民間技藝表演。有“打拳船”(也稱“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術、舞獅等)、“踏拔船”(也叫“漿船”、“快船”,以賽速度為主),“標桿船”,在船上豎起的竹竿上表演雜技(女性較多)“龍船”等。游含山時,男女青年並故意擠擠挨挨,方言稱“軋(音嘎)發扎發”,期盼蠶花茂盛,俗稱“軋蠶花”。如今其間陋俗已禁絕,祀神儀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餘年歷史的“軋蠶花”,及踏含山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習俗仍不減當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