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化

軀體化(somatization):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症狀表現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症狀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重的軀體症狀
  • 外文名:somatization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特徵,軀體化症狀是一種退行性行為,軀體化症狀是潛意識願望被壓抑的產物,軀體化症狀是為了得到繼發性獲益,診斷要點,

概念

軀體化一詞是本世紀初Stekel創用的,當時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經症籍以引起軀體性失調的那種假設過程。後來Katon等描述為軀體化是籍以軀體症狀表達精神不適的一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社會文化背景即社會人際關係造成的,是表達與應付社會和個人煩惱的手段。Lipowski也稱它是個體在心理應激反應下,一種體驗和表達軀體不適和症狀的傾向,這種軀體不適和症狀不能用病理髮現來證實。Kleinman認為軀體化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演化過程,經由這一過程,用軀體症狀來表達和解釋個人和人際間的種種問題,且體驗成為軀體症狀。換言之,訴說的是軀體症狀,表達的則是社會、心理方面的問題。

特徵

軀體化症狀是一種退行性行為

精神分析認為,嬰幼期由於心理結構尚未充分發展,不能在語言上進行交流,個體對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軀體水平上做出反應。那么遇到焦慮、恐懼時,個體會形成原始的軀體反應模式,這種反應我們可以理解為兒童的軀體行為語言,好的母親能很好的理解嬰幼的軀體語言並給於恰到好處的滿足,但若嬰幼兒的焦慮、緊張以及需要,長期和嚴重地沒有得到理解和滿足,那么軀體的不適和糟糕的感受會積存下來,雖然隨著兒童長大語言得到發育,但那種前語言期的感受也只能永遠留存在潛意識裡,在遇到挫折和壓力時,遇到困境時,早先的那種軀體反應就會重現,使患者感受到一種非理智的、神經質的軀體不適和焦慮,而且會促使去找原因,產生疑心和妄想。Freud把這一過程叫做“再軀體化”,它是一個退化過程,即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

軀體化症狀是潛意識願望被壓抑的產物

精神分析學說把軀體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種潛意識過程,藉此一個人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衝突轉換成內臟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如用軀體化症狀置換內心不愉快的心情,減輕由某種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達某種想法和情緒等,所以病人用軀體化症狀是為了達到壓制潛意識的心理目的。

軀體化症狀是為了得到繼發性獲益

有意無意的借著症狀獲得好處,是我們人類在社會生存中獲得的聰明之一,通過疾病達到不上學、不上班,獲許病退,得到勞保,避免指責和批評,免除某種責任和義務,尋求別人注意和同情等等,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並非病人完全的有意偽裝,但卻是在有意無意中玩著這種遊戲。象玩物喪志一樣,沉迷於這種遊戲的後果造成不能自拔,以至於自我哀憐、怨天尤人,使個人發展受阻,發展受阻的結果使個體更加固著在玩病遊戲上,那么看醫生及檢查和治療就會成為他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說最先只是獲得點好處,後來則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疑病當中去了。森田療法強調的不放棄生活工作,順其自然的去做,正是為了破除這種魔法遊戲、回到現實人生中來,那么治療也就在其中了。
由於社會文化所決定的行為準則鼓勵軀體症狀的表達,並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訴說情緒煩惱常得不到傾聽和支持,甚至被視為軟弱無能,從而使病人發明大量的軀體化症狀以達到“繼發性獲益”。所以軀體化成為病人對付心理、社會各方面困難處境及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應對方式。

診斷要點

在具體的臨床醫療過程中,我們不可因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視了真正軀體疾病,以致造成誤診或延誤治療。所以對於有軀體化傾向的患者固然要進行各種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但要考慮到軀體化障礙的存在可能性,在做檢查上我們要遵循必需及舍繁就簡的原則,過多的檢查是不必要的,有時仔細的收集病史與體格檢查比各種檢驗更為重要,更能幫助我們全面的了解病人,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於病人的軀體主訴,我們在診斷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誘發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醫生啟發下可能會充分暴露出來;
2、症狀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統,病程至少2年,患者為此而不安,到處求醫或服藥;
3、不斷拒絕多位醫生關於其症狀沒有軀體病變解釋的忠告和保證;
4、症狀和其所致行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和家庭功能損害;
5、患者常借這些症狀來應付精神壓力,表達困擾,而家庭、學校、社會常間接地、不自覺地扮演了支持角色;
6、病人可獲得“社會性收益”,而另一方面卻又增強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