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畸形恐懼症

身體畸形恐懼症

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由稱身體變形障礙或變形恐懼症,是一種軀體形式障礙。

患有該症的患者會過度擔心外表的某些想像的或微小的缺陷。他們經常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皺紋、皮膚的斑點、過多的毛髮、臉部的腫脹或畸形的鼻子、嘴、下巴或眉毛。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

身體畸形恐懼症多發於婦女當中,典型的開始於青春期後期,並經常與抑鬱症和社交恐懼症以及人格障礙共同發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體畸形恐懼症
  • 外文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 學科:變態心理學
  • 內容:軀體形式障礙
具體內容,歷史來源,病因,治療,

具體內容

患有該症的每個人的病因都不盡相同、但通常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重度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等是身體畸形恐懼症的共病。此恐懼症可以用心理療法或精神科藥物療法。男女性患身體畸形恐懼症人數量幾乎一樣,成年人和兒童都可能患病,而據稱大約百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患有某種程度的身體畸形恐懼症。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作為被試的患者,其中有30%的人待在家裡不敢出門,有17%的人企圖自殺。

歷史來源

1891年,身體畸形恐懼症首次由恩里克·莫斯利(Enrique Morselli)首次描述,也是他發明了“dysmorphophobia”(即畸形恐懼)一詞。1987年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登錄為一種“障礙”(disorder)。

病因

身體畸形恐懼症可能與強迫症有一定的聯繫,二者有時也會同時發生。
身體畸形恐懼症的成因可以用認知行為模式來解釋,患病的原因涉關人的個性,包括內向性和自覺性,此外兒童時生活的環境等也可能會造成身體畸形恐懼症。例如有些病人報告說在兒童時代曾遭受虐待和欺凌。
此外,研究發現患有這種恐懼症者的眶額葉皮層和杏仁核之間聯繫較弱,而眶額葉皮層的作用是調節和平復情緒激發,而杏仁核則有產生情緒的功能。
據有爭議的精神分析,該傾向來自於青春期時期監護人強烈的道德灌輸導致的性壓抑,人們常常對自己身體某些部分略感不滿,毫無疑問這是性感與否的自我評價,當社會道德意識形態過強導致性衝動的正常釋放途徑受到大部分的阻止,身體缺陷恐懼會被誇大,誇大程度取決於性抑制程度。並不知情的自我認為是由自身性感程度不夠並對此加以指責,事實上是道德觀念騙取自我的信任冒充了自我的一部分並以此指責本我即性衝動。事實上,身體畸變效應只是性抑制的部分投射,類似投射可見於過分誇大生活成本,比如婚前購房壓力,婚前誇大婚姻與孩子所帶來的生活壓力,與異性溝通社交缺失或逃避,與同性對立,人際關係失調,自我裝扮過度或抑制。

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治療身體畸形恐懼症。在一個有83個參與者的治療研究中,經歷過12周認知行為療法的患者病情有明顯的改善,81.5%的參與者在治療後都不再表現出身體畸形恐懼症的症狀。此外,在一個元分析中,16周的治療後認知行為療法的療效明顯比藥物要好。
認知行為療法之所以起效可能是因為它加強了眶額葉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聯繫。
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改變不良習慣依賴諸如吸菸、酗酒、非正常的性發泄方式,改變自己的狀態並嘗試改善與異性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