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是故鄉》是2005年1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譚功。本書是由恩施作家譚功才於2005年推出的一本鄉土散文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後是故鄉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 ISBN:7802080681
- 條形碼:9787802080682
基本信息,身後是故鄉序言,版權資訊,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第一輯 哺育我的河山,第二輯 漆樹林的追憶,第三輯 漂泊夢的散記,第四輯 提升我的搬遷,第五輯 非諧調的斷想,第六輯 雨季中的反芻,第七輯 多稜鏡的折射,附錄,
基本信息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2006年獲得中山市精神文明產品一等獎。
身後是故鄉序言
功才兄準備出一本散文集子,要我寫個序。竊以為,序也,絮也,——絮叨上幾句無關緊要的話,對作者著述本身益處不大。況為人作序,也是我等汲汲無名之輩愧不敢當的。本想推卻,轉念又想,我與功才相識已久,知功才者,我也。功才出書,實乃可喜可賀之事,於是不憚受命,勉力而為了。
我和功才相識於中山沙朗的一次作者聚會上,歲月匆匆,掐指算來,迄今已有七八個年頭了。功才是湖北佬,卻少有“九頭鳥”式的精明與睿哲。朋友們說起功才,少不了這樣的評價:其人極厚道,極憨實。這份厚道和憨實,在我與他交往的這些年裡感受尤深。每一次到中山,或多或少是帶著一些公事來的,自然也少不了跑東跑西,忙裡忙外。而功才總是不辭勞苦,傾力相助,極盡地主之責,這份熱情甚至也令到我們期刊社的領導動容。所以,每年一次的讀者調查活動,我們也總是少不了中山這一站的,心裏面念盼著在忙完工作之後,能和老朋友聚一下,哪怕喝喝酒聊聊天也好。
功才的這份古道熱腸,也成就了他在中山的好人緣,在當地文朋詩友當中,他是一位大哥式的人物。在他的身邊,總圍著不少寫作愛好者,而他也經常熱心地向我們推薦。這些作者,不少都通過《打工族》這一平台展示他們自身的才藝,進而一步步成長起來。
功才能詩能文,那一手好字也令人嘖嘆。這些年他勤於筆耕,有的作品還曾在省里的評比中獲獎。從外表上看,功才雖有點粗憨,其實他是一個極有內秀的人。這份內秀,不讀他的文字,是很難體察到的。
打開功才的這本集子,細細翻閱,不難發現,這些文字都是有感而發,字裡行間真情流露,所以讀起來倍感親切。
在功才的筆下,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與他似乎都是有著血脈一樣無法割捨的聯繫。其情之真之切,令人感喟不已。品讀這些篇章的時候,你會感到有一種叫鄉情的東西,正悄悄地濡濕你的思緒。
例如,在《情系折耳根》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
“春雨滋潤過後的地與田埂及土壁上,冒出根根姻脂般紅亮的嫩芽,點綴在鵝黃色的春草間,頗具情趣;見風后,葉芽漲開,狀如貓耳。太陽一曬,色轉紫紅,陽葉變青,葉背呈暗紅色,其根,白嫩嫩,脆生生,散出淡淡的魚腥味,故名魚腥草。鄉人依其形稱折耳根。”
文字有聲有色,清新雋永,對故土的懷戀之情躍然紙上。可圈可點的是,功才行文並不是泛泛地懷舊,作為一個“工齡”長達十幾年的打工仔,他更習慣於以“打工視角”去觀照故鄉的人事,這種觀照融進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因而也為作品頻添了更深的內涵。如在《硝洞坪》一文中,他寫道:
“我還說過硝洞坪是一個坎,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可是逾越它數百次之後的我,就真的越過了景陽河,甚至宜昌,漢口,而我父輩,甚至我同輩的人,仍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從硝洞坪身上逾越,他們也與我一樣常在那個石凳上思想嗎?”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想,假如沒有打工潮,我們命運的風向標將會指向哪裡?會不會就像功才文中所說的,“仍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從硝洞坪身上逾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蹈父輩們的艱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打工無疑是一次契機,一次可以讓我們走出封閉落後的“硝洞坪”,走向更廣闊天地的契機。
但是,打工的底色畢竟是艱澀沉重的,在異鄉的天空下,每一個打工遊子的心靈都是極其脆弱的,他們渴望著能有一個家,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將身上的工業化疲勞和傷痛去除掉。這種對家的依戀和渴望,似乎也成了打工朋友筆下一個永恆的主題。功才自然也不例外。你看,他在《五星居》里對“五星”生活的描述,還有在《負重人生》中所寫到的那些人生中的重負,讓我們逼真地看到打工人窘迫和無奈的生存現狀。在這種“拆東牆補西牆拆牆補牆牆補牆,借南賬還北賬借賬還賬賬還賬”境況之下,作者卻並不悲觀,對明天依然充滿了憧憬,這份樂觀留給人的印象也是極深刻的,“凡人是有煩惱的,於是又一邊唱著‘人生本來苦惱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一邊依然節衣縮食勤扒苦掙省吃儉用去將囚室裝潢。抬頭望望樓頂,思想著還得有空調、家庭影院、太陽能熱水器……(見《負重人生》一文)。
我曾到過功才的新家作客,不同以往的是,在這個新家裡面,功才自己就是房東,因為房子是他買下來的。從一個流浪者,到終於有了一個安安穩穩的家,功才的神情里是透出一股滿足感的,這份欣喜他在文章中也有表述,可見家帶給他的慰藉是巨大的。
“我不再是單位里那個被任何人都可以踩在腳下蹂躪的小打工仔了----我的快感就來自從一樓至七樓的痛苦蹭蹬之後----君臨天下,其喜洋洋者歟!” (見《家住七樓》一文)。
但,我們畢竟是有故鄉的人,我們是以打工的方式走進城裡來的,儘管你已經將“家”安在了城裡,但是,你必須承認,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你仍少了一份親近感和依戀感,也少了一份認同感。你仍會覺得這是別人的城市。此時,我們更像是戴望舒所說的懷鄉病者。
“一張有些憂鬱的臉,一顆悲哀的心,而且老是緘默著。”
是的,故園常常入夢來,那些存留在我們的腦海深處的田園景象,在我們的記憶鏡像中,沒有隨著似水流年而湮沒,反而在歲月的一次次淘洗中,愈顯清晰,愈顯生動起來。
“而今,我又身在遙遠的南方,一晃十多年沒吃過母親親手做的折耳根這道山野菜了。在我吃膩了雞鴨魚肉之後,我忽然感到我是多么需要折耳根啊。我需要這道山野菜來緩解我體內厚積的脂肪。”
(見《情系折耳根》一文)。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海里時時湧出根以及根性這樣的問題,比方說,我們的孩子以後是否知道,他們的“根”究竟在哪裡?他們的童年有史努比,麥當勞,可是沒有了硝洞砰的磨礪,沒有了青龍河的洗禮,究竟是幸或不幸?沒有鄉村生活的記憶,是否會是他們人生的一種缺失?
記得功才曾為中山的打工作者集輯出過一本集子叫《在路上》,書名是請著名作家余秋雨題寫的。“在路上”其實就是對打工一族最具詩意的生存寫照。如果沒有讀萬卷書的機會,那么,行萬里路也就是我們必然的選擇了。腳下的長路,是從故鄉延伸出來的,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遠,我們都知道,故鄉就在我們身後,當我們感到累時,我們會停下腳步,在風中久久地躇足回望,然後,繼續往前趕路。
對功才收在集子裡的作品,我不想作太多的點評,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還是各自去用心品味吧。最後,祝願功才兄在寫作的路上,越走越穩健,取得更多的佳績!
版權資訊
作者:譚功才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字數:250千字
作者簡介
譚功才 ,男,土家族,筆名彈弓、牧筠,原籍湖北建始,現居廣東中山,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第四次青年作家代表大會代表,廣東省首屆散文創作高級研修班學員 、廣東校園文學網顧問 ,曾參加廣東省中青年文藝評論骨幹“三項學習教育”培訓班。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發表文學作品。迄今為止,已在多種文學雜誌、刊物上發表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三十餘萬字,獲得各級各類獎項三十餘次。
圖書目錄
第一輯 哺育我的河山
粟谷鎮軼事
青龍河紀事
野三河
土司大寨
岩口子
小溪
埡上
硝洞坪
燈盞窩
石板屋
大寨
下都坪
第二輯 漆樹林的追憶
那一片青青的漆樹林
情系折耳根
布鞋
關於棉帽的記憶
母親與臘肉
門前有棵核桃樹
鐵匠 紅襯衫 少年
年關
輓歌
漆匠
殺豬佬
遠去的牛角號
啞巴福娃子
蔑匠麼麼
香椿芽
第三輯 漂泊夢的散記
從長營出發
管莊
保定
沙朗
土瓜嶺
小鰲溪
五星居
打工爺
第四輯 提升我的搬遷
在搬遷中提升
必然
都是手機惹的禍
老竇來中山
我家開了間介紹所
家住七樓
打工妹的身份
第五輯 非諧調的斷想
變色的國徽
生命三原色
女人魅力
逼民喝酒
電腦前的沉思
巨棕
人生斷章(二篇)
歲月
鄉音咋改
生意定律
學會理順
簡單就是美
新年遐思
兩種待遇
20號“媽”
第六輯 雨季中的反芻
授惑
獨特的天空
擁有生命的日子
負重人生
暴雨中
初戀
反芻
信
第七輯 多稜鏡的折射
一個蘋果
醜陋的廣東人
界限
彩民阿東
城市垃圾人
不給工錢就跳樓
丟車記
逃不過廟
武松第二次打虎
眼鏡
也談“素質“
”終極關懷“的親和力
附錄
離開是為了歸來 葉才生
彈弓散文的民間立場及其理想建構 楊昌祥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