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創傷、符號: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譚恩美研究

身份、創傷、符號: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譚恩美研究

《身份、創傷、符號: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譚恩美研究》是2017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份、創傷、符號: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譚恩美研究
  • 作者:夏婉璐、湯平、呂琪
  • 類別:文化研究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900444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譚恩美和她的小說在美國流行,與她的身份和她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聯繫。夏婉璐、湯平、呂琪*的《身份創傷符號——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譚恩美研究》**部分主要探討譚恩美的身份對其主要作品中譯本的接受情況及譚恩美對中譯本譯者選擇、中譯本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首先,以譚恩美的文化身份為出發點,本書分析《喜福會》《灶神之妻》中其文化身份所決定的中國敘事,以及這種中國敘事所造成的原文與中譯本在美國和中國迥然不同的接受情況。接著,本書從譚恩美作家的身份出發,以程乃珊等翻譯的《喜福會》和蔡駿譯寫的《沉沒之魚》為研究個案,分析譚恩美在譯者選擇上對“作家譯者”的青睞以及對“作家譯者”以作品“藝術性 ”為旨歸的“譯寫”模式的寬容。本書第二部分從當代創傷敘事理論及批評方法切入,從創傷記憶、敘事療法、創傷修復多個層面分析《喜福會》《接骨師之女》《灶神之妻》中女性人物經歷的個體創傷、戰爭創傷、社會創傷。她們通過講故事的口述傳統和書寫方式記錄、再現過去傷痛經歷的過程,實際上是她們從失語到言說的療傷過程,以及還原歷史真相、重塑個人身份的重要過程。本書第三部分主要從文化符號學分析的角度,運用意識形態文化分析方法,將譚恩美小說與她同時期的其他符號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具體探討了跨文化語境下的譚恩美和譚恩美小說中的符號與意識形態建構問題,即符號如何被調用組合,如何支撐或是對抗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終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生成和闡釋出不同的意義。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翻譯視角:身份與闡釋
第一章 文化身份與中國敘事
第一節 華裔美國作家文化身份的嬗變
第二節 “過去”與“現在”的和解:譚恩美的文化身份
第三節 身份與闡釋:譚恩美的中國敘事
第四節 雙單向道:譚恩美作品在西方和中國的接受情況分析
第二章 作家的選擇——譚恩美漢譯本中的譯寫策略研究
第一節 翻譯中改寫的不同形式
第二節 蔡駿《沉沒之魚》譯寫實踐分析
第三節 程乃珊等《喜福會》改寫實踐分析
第四節 身份與選擇:譚恩美對漢譯本譯寫策略的肯定及動因解析
小結
第二部分 文學視角:個體與歷史的創傷敘事研究
第三章 創傷與修復——《喜福會》中的創傷敘事研究
第一節 創傷記憶——危機中的抗爭
第二節 創傷敘事空間——麻將聚會
第三節 創傷修復——重塑自我身份
第四章 從“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的嬗變——《灶神之妻》中的創傷敘事研究
第一節 創傷記憶——個體與歷史的傷痛
第二節 創傷敘事——母女雙重敘事嵌入
第三節 創傷修復——消弭母女隔閡
第五章 尋找聲音的過程——《接骨師之女》中的創傷敘事研究
第一節 創傷記憶——失語的他者
第二節 創傷敘事——書寫人生
第三節 創傷修復——尋找個體與歷史的聲音
小結
第三部分 文化視角:譚恩美的符號與作為符號的譚恩美
第六章 中國血脈與美國夢——《喜福會》的小說與電影文本比較研究
第一節 文學文本與它的電影改編——語象敘事與圖像敘事的共通與差異
第二節 喜福會還是羽毛?——敘事系統的架構與象徵系統的建立
第三節 醜陋的中國男人?懦弱的中國女人?——小說與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比較
第七章 文化的自覺與政治無意識——《接骨師之女》中的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移民
第一節 被敘述的歷史與敘述歷史的主體——敘事文本的符碼調和機制
第二節 文化差異的自覺——確定/模糊,數字/文字,書寫/書法
第三節 政治無意識——被強化與被調和的歷史
第八章 真正的美國故事——《拯救溺水魚》中的美國與全球化問題
第一節 敘事反諷與符號學大局面反諷
第二節 真實與虛構——自相矛盾的人物與情景反諷
第三節 無知與褻瀆——戲劇反諷下的文化誤解與衝突
第四節 生存與記憶——殖民歷史與全球化現實的歷史反諷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