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叔三悔

蹶叔三悔

《蹶叔三悔》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郁離子·虞孚》。其中包含龜陰種田、汶上經商和航海東行三件事情,表現“蹶叔”頑固不化剛愎自用、悔而不改的性格。文章寓義為做事情要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要善於聽取別人意見,不要一意孤行;要善於汲取教訓,及時改正錯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蹶叔三悔
  • 出處:《郁離子·虞孚》
  • 作者劉基
  • 性質:寓言故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蹶叔好自信而喜違人言(2)。
田於龜陰(3),取其原為稻,而隰為粱(4)。其友謂之曰:“粱喜亢(5),稻喜濕,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獲?”弗聽。積十稔而倉無儲(6)。乃視於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獲。乃拜曰:予知悔矣。”
既而商於汶上(7),必相貨之急於時考趨之(8),無所往而不與人爭。比得(9),而趨者畢至(10),輒不獲市(11)。其友又謂之曰:“善賈(24)者收入所不爭(12),時來利必倍(13),此白圭之所以富也(14)。”弗聽。又十年而大困,復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後不敢不悔矣。”
他日以舶入于海(15),要其友與偕(16),則泛濫而東,臨於巨淵(17)。其友曰:“是歸墟也(18),往且不可復。”又弗聽,則入於大壑之中(19),九年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20)。比還而發盡白,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謝其友(21),仰天而矢之曰(22):“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其友笑曰:“悔則悔矣,夫何及乎!”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23),不如不悔之無憂也。

注釋譯文

注釋

(1)本篇選自《郁離子·虞孚》。蹶叔:作者假託的人名。
(2)違——違反。
(3)田——種田。龜陰——地名,在今山東省。《左傅·定公十年》:
“齊人來歸鄆、灌、龜陰之田。”當為本篇所本。
(4)原——指高而平坦的地方。隰:低濕的地方。
(5)亢——高而乾旱。
(6)稔(ren忍)——年。
(7)汶——水名,在今山東省。
(8)相——看。
(9)比——等到。
(10)畢至——全都來了。
(11)輒——常常。不獲市——賣不出去或賣不到好價錢。
(12)賈——讀“gǔ”,做買賣,經商。
(13)時——時機。
(14)白圭——戰國時周人,以善於經商著稱。
(15)舶(bo伯)——大船。
(16)要——同“邀”。
(17)泛濫——這裡是航行的意思。
(18)歸墟——指大海海水的流歸處,見《列子·湯問》。
(19)大壑——指東海深處。
(20)化鯤之濤——傳說鯤化為鵬,見《莊子·逍遙遊》。鯤化為鵬起的波濤稱化鯤之濤。
(21)稽(qi起)首——叩頭到地。
(22)矢——同“誓”字,發誓。
(23)沒齒——一輩子,終身。

譯文

蹶叔很自信,喜歡和別人唱反調。開始他在龜陰種田,在地勢高的平地種稻子,低濕的窪地種高粱。他的朋友勸告他說:“高粱喜歡乾燥,稻子喜歡低濕,而您卻弄顛倒了,不合乎它們的習性,怎么會有好收成呢?”他不聽朋友的勸告,一直這樣種了十個年頭,搞得糧倉里一點儲存也沒有。他這才到他的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那些田地,沒有不像這位朋友說的那樣得到好收成的。於是,他懷著歉意向朋友作揖說:“我知道悔改了!”不久,蹶叔到汶上經商,他總是看到哪種貨物最暢銷,就趕著去搶購,沒有哪一處是不和別人競爭的。等到他把貨物搶購到手,經銷這種貨物的商人也都趕來了,因而總是賣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訴他:“會做買賣的人,收購人家所不爭購的貨物,等待時機再賣,就會獲得成倍的利潤,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聽他朋友的話,一直這樣經商十年,搞得非常窮困,這才想起他朋友的話。於是他又懷著歉意向朋友作揖說:“我從此以後,不敢不悔改了。”後來,他乘大船去航海,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航海東行,到了深海的邊沿。他的朋友對他說:“這就是歸墟呀!進去以後,就回不來了。”他又不聽,船開進了深海的大坑裡,在那裡面呆了九年,遇到鯤變為鵬激起的巨大波濤,才把船沖了回來。等到他回來的時候,頭髮全白了,身體像乾肉一樣瘦,沒有誰能夠認出他來。於是他向朋友拜了兩拜,叩頭道歉,仰望天空發誓說:“我要是再不悔改,有太陽作證!”他的朋友笑著說:“你悔改倒是悔改了,只是來不及了!”人們說:“蹶叔悔過三次而終其一生,還不如不像他那樣悔改,憂患還少一些。”

作者簡介

劉基(公元1311~公元1375),明初政治家、文學家、寓言作家,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省)人。在元朝末年,曾經做過縣丞(縣長的副職)等小官,因屢次遭受排擠,棄官回到青田山中隱居。朱元璋(即明太祖)聽說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徵聘他到應天(今南京)。從此他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封誠意伯。後來受到丞相李善長排擠,告老還鄉;再後又被胡惟庸誣陷,憂憤而死。一說被胡惟庸毒死。著作有《誠意伯文集》。劉基在元末寫了《郁離子》,共195則,絕大部分是寓言珍品。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反映了他愛民、任賢、輕賦稅、明賞罰的政治主張。其寓言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形象鮮明,情節生動,語言犀利,寓意深刻,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中國寓言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作品賞析

以人物為題材的我國古代寓言,寓言角色常常用一些能夠體現其某一方面的特徵的名字,給名字賦予一種象徵意義,如列子寓言中的愚公、智叟,莊子寓言中的支離疏、渾沌等。劉基這篇寓言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叫蹶叔,蹶是跌倒的意思,從名字看,他就是個經常遭到失敗挫折的人。蹶叔的三次失敗:第一次在龜陰種田,高處種稻,低處種高粱,把稻和粱的自然習性弄顛倒了,鬧得十年糧食歉收。第二次蹶叔在汶上經商,他不懂得商品的暢銷與否,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他總是看到那種商品好銷就去想法搞這種商品,等到蹶叔大量收購了人所爭收的商品後,這種商品在市場上早已飽和,很難出售了,鬧得十年貨物滯銷。種田和經商,取材於現實生活,種田和經商的失敗,也是現實生活常見的;第三次蹶叔航海,卻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是取材於神話傳說。寓言說蹶叔航海往東,一味盲目航行,結果陷于歸墟之中。歸墟取材於《列子·湯問》,說是渤海之東,有一處無底之谷,名叫歸墟。蹶叔的船,陷入了歸墟的無底之谷,又是怎樣脫險回來的呢?是“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的。“化鯤之濤”取材於莊子寓言(請參看本書《鯤鵬斥》)。劉基在這個基礎上,發揮了充分的想像,想像在鯤化為鵬時,掀起了巨大的波濤,這波濤噓一口氣,就把蹶叔陷在歸墟里的船吹回來了。作者在蹶叔面前,樹立了一個對立面,這就是蹶叔的友人。在蹶叔的每次失敗前,他的友人都曾經提出過忠告,但是他都不聽。由於有友人作為對立面來反襯,使蹶叔“好自信而喜違人言”的性格,充分顯示出來了。蹶叔三次失敗,三次後悔,一次比一次深刻。第一次失敗後,蹶叔說:“予知悔矣。”語氣還是一般的。第二次失敗後,蹶叔說:“予今而後,不敢不悔矣。”似乎是要下決心改正錯誤了。第三次失敗後,蹶叔說:“予所弗悔者,有如日。”對天發誓,沉痛已極。後悔語氣的逐步加重,表示其認識的逐步深入,但到最後,痛心疾首的後悔也沒用了。
劉基寓言善於向民間故事學習。《蹶叔三悔》寫得這樣精彩,就是他認真向民間故事學習的結果。民間故事基本上取材於現實生活,但為了增強故事的生動性,或為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給人以理想的閃光,往往在故事發展的某一環節或在結尾處展開幻想,並使現實與幻想密切結合。《蹶叔三悔》中,蹶叔三次失敗,前兩次失敗是現實生活常有的,第三次則是虛幻的。虛幻的情節使故事帶有奇異的色彩,引人入勝。民間故事多採取對襯的方法,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如聰明人和傻子的對襯、善人和惡人的對襯等。《蹶叔三悔》中,蹶叔也有他的友人和他對襯,使蹶叔的剛愎自用的性格表現得更為突出。民間故事結構完整,
有的民間故事採取反覆三次的敘述方法,形成“三段式”(或“三疊式”)結構,而且情節的反覆,多用相似而又略有變化的語句來表述。這種反覆,不是同一事件的簡單重複,而是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展開情節,使故事更加曲折,矛盾更進一步深化,人物性格也更為鮮明。《蹶叔三悔》中,蹶叔三次失敗,三次後悔,也採取了這種“三段式”結構,增加了寓言的藝術性,深化了寓意。劉基寓言善於從民間故事中吸取營養,《蹶叔三悔》是從民間故事吸取營養取得成功的比較典型的一篇。寓言結尾處的話:“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不如不悔之無憂也。”點明了寓意。像蹶叔那樣的人,做事情不了解事物的客觀規律,盲目自信,而又喜違人言,不聽內行人的勸告,只能招致失敗。失敗後,雖然口頭上有後悔的改正錯誤的表示,但並未認真吸取教訓,仍然一意孤行,重蹈覆轍。歲月蹉跎,最終必將失去改正錯誤的機會,一事無成,悔恨終身。這篇寓言,對我們的工作、研究、學習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