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墟

歸墟

歸墟亦作"歸虛"。 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眾水匯聚之處。《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張湛註:"歸墟﹐或作歸塘。"明李東陽《初預郊壇分獻得南海》詩:"歸虛下有通靈地﹐廣利中含濟物功。"後喻事物的終結﹑歸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墟
  • 所屬學科文學
  • 所屬領域:詞語
  • 詞性:名詞
簡介,《山海經》,其他記載,

簡介

歸 : 歸(歸) guī 返回,回到本處。墟 : 墟 xū 有人住過而現已荒廢的地方:廢墟。比喻事物的終結﹑歸宿。
根據《列子》的說法,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最後都匯集到這無底之洞裡。但歸墟里的水,並不因此而有一絲一毫的增減。
文獻記載

《山海經》

《山海經》提到有"少昊之國",(《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少昊主要是東方夷人鳥圖騰部落的百鳥之王,但他的神格複雜多變,他既有"金神"的成分,也有"海神"的成分。(相傳,少昊神的母親皇娥,在窮桑蒼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們"泛於海上","游漾忘歸",過著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結果生下了少昊。(參見 晉.王嘉《拾遺記》卷一。))
金神位於西方,而海神則位於東方,於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話地名上,這些二重性同樣有所表現:崑崙之墟和歸墟的"墟"字,義正相反。《說文解字》釋墟為"大丘也",與崑崙之墟正相契合。但墟還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義(見《康熙字典》)。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中國上古神話從字里到行文,從情節到角色的普遍特徵。
成書於春秋戰國,道家列子的《列子.湯問》篇,對歸墟有更詳盡、也更富原始神話、巫文化色彩的記載。根據這篇報導,歸墟在渤海之東,它隨著更為奇異的神話之翼,飄渺於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的地平線之外。在遙遠東極的無底之海,有"五座神山":"岱輿(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這些山,上下周旋三萬里,山間相距各七萬里,每山平頂達九千里。試看,這是人間景色么?
仙劍奇俠傳六場景-歸墟仙劍奇俠傳六場景-歸墟
"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之樹皆叢生,華(花)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這裡,所有的"居民",皆是"聖仙"之種,他們每天在山與山之間作各樣跨海凌空的飛行和不拘形跡的自由交際。

其他記載

關於他們的生活,還有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故事:說在遠古之先,這五座仙山相互獨立,各個沒有根底 他們飄浮在汪洋之上,"常隨波潮上下往返"。
據先秦記載,有一天,居民對大環境的游移不定切感厭煩,他們向“帝”集體投訴。 帝唯恐東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極",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人面鳥身"的北海之神禹強(禹強的鳥身表明他的東夷淵源,這與少昊神的東方要素是一致的)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為五組,分別用頭頂住山基,穩住了五座神山。它們受命六萬年輪換一次。
正當這五座神山被穩住,遠古居民安居之際,生長在"龍伯之國"的巨人種族(據(晉)張華《博物志.異人》轉引古籍《河圖玉版》的記錄,"龍伯國人長三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蠢蠢而動,入侵歸墟,他們舉足幾步就跨到了神山邊,放下釣鉤,一下子釣走了六隻神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羈絆,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了汪洋大海。不計其數的遠古居民被迫 "播遷"(即流亡)到其他地方。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龍伯國驅放到兇險危困的地方,並大大縮短了龍伯國人龐大的軀體。但據說到了伏羲、神農時代,龍伯國人的軀幹還有數丈之高。(見《列子.湯問》篇。)
疑似歸墟的藍洞疑似歸墟的藍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