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是2006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強。
基本介紹
- 書名: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
- 作者:張強著
- ISBN:9787536677050
- 頁數:261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3-01
- 裝幀:平裝
- 版次: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是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之一!在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研究過程中,一個最具挑戰性與想像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學術可以伴隨著研究對象一起成長。《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是在叢書的前幾本的學術基礎上編著而成的,加上相關的創作經驗,一部面向“心靈”的書稿脫胎而出!從《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中,你可以沿著蹤跡看到藝術的文化穿越。
在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化研究過程中,一個最具挑戰性與想像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學術可以伴隨著研究對象一起成長。 有了前面的學術基礎,加上相關的創作經驗,一部面向“心靈”的書稿脫胎而出,這就是《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 說它是面向“心靈”,其含義如其印: 第一,它不是因為任何外在的任務所致。其學術的出發點是來自於“內在”的強烈需求。第二,它與我個人的一個藝術方案密切相關。它與“張強蹤跡學報告AB模型”,“張強蹤跡學報告AC模型”有著觀念互補性、概念的提升性有關。第三,它的寫作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由“個人經驗”向“學術原則”的一個還原的過程。最初我個人的藝術經驗占據了相當的篇幅。隨著寫作的持續進展。以及在後來的反覆修改中,我個人的藝術創作作為案例,不斷地淡化著,直至完全消失。這個過程使我不斷地相信,只有來自於更為廣闊的學術原則,《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的學術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強化。第四,這部書的寫作,一直秉承了如此的理想:從中國當代學術情境所生髮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類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作者簡介
張強,1962年出生於山東肥城。曾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現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學委員會委員、與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上任;東南大學客座教授、西南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現代書法藝術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主編出版“中國畫學叢書”(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木土藝術現代化叢書”(重慶出版社)。出版個人專著13種,其中《中國畫論系統論》(江蘇美術出版社)被列入“文化部九五規劃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研究牛通川教材”;《視覺文化:從藝術經驗到學科體系》(中國文史出版社)被列入“全國高校百部優秀社科專著文庫”。作為倫敦大英博物館250年首位當代藝術表演者(2002),先後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瓦利克美術館(1998)、美國堪薩斯大學斯賓塞博物館(2000)、澳洲亞澳藝術中心(2004)、法國土魯斯(2004)、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2005)、香港藝術公社國際美術館(2002)等地表演、展出。作品被人英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目錄
總 序
第一章 蹤跡學的起源與發生
第一節 蹤跡的起源與起源的理由
第二節 蹤跡的文化起源
第三節 蹤跡的“後發生”與“前發生”
第二章 蹤跡概念的分辨
第一節 蹤跡:作為哲學、藝術哲學、作為形式、作為詞語的概念
第二節 蹤跡的類型
第三節 蹤跡內涵的擴容與限定
第四節 概念:蹤跡、蹤跡學、蹤跡性、蹤跡藝術、蹤跡主義
第三章 最初的跡象
第一節 創始的漫想
第二節 中國哲學情境中的蹤跡意識
第三節 蹄印爪跡與人文轉化
第四章 文字跡象及其書寫實踐
第一節 跡象的約解A--象形
第二節 跡象的約解B--偶合與理式
第三節 書寫A--喻象、取象到跡
第四節 書寫B--方法與方式
第五章 藝術史的蹤跡及其維度(上)
第一節 繪畫的概念及其板塊區分
一、繪畫/l
二、繪畫/2
三、繪畫/3
四、繪畫/4
五、繪畫/5
六、繪畫/6
第二節 中國繪畫的蹤跡性
第六章 藝術史的蹤跡及其維度(下)
第一節 西方蹤跡藝術
第二節 西方具象繪畫中的蹤跡性
第七章 心理考古
第一節 蹤跡的心理維度(上)
一、蹤跡/行動/拋撒
二、行為心理/拓印蹤跡
三、書寫/行為心理與蹤跡
第二節 蹤跡的心理維度(中):立體與空間
第三節 蹤跡的心理維度(下):影像與立體
第四節 觀念裝置:蹤跡文化心理錯位的配置與命名
第八章 它者與她者
第一節 它者
一、歷史學的誤會
二、主體與它者關係的確立
三、它者的關係譜系
四、當代藝術中的“它者”問題
第二節 她 者
一、概念區分:“女性意識”與“女人”問的差異
二、女性意識發展的基本過程
三、女性主義在藝術與文化中的體現
四、表象與象徵
第九章 她者與它者
第一節 蹤跡學與女性藝術的邏輯
第二節 它者與她者相互兼容與吞噬的寓言:枕草子
一、《枕草子》圖像文字志
二、枕草子分析
第十章 遊戲:在被凍結的空間中嬉戲與狂歡
第一節 遊戲:意義的剝落
一、非具象對具象的意義剝落
二、塗鴉對書寫的意義剝落
三、塗鴉對造型的解構
四、塗鴉藝術家
五、兒童繪畫
六、精神殘障者繪畫
七、動物繪畫
第二節 嬉戲:規則設立
一、蹤跡在行為中的可能性
二、嬉戲就是對過程的剝揭性顯示
三、戲劇、舞蹈及其他造型藝術過程性質的比較
四、行為藝術的蹤跡美學特質
第三節 狂歡:目的確證
一、蹤跡美學與性的精神隱喻
二、蹤跡學:性的懸置與漂浮
三、蹤跡美學:合歡
第十一章 文本實驗:蹤跡在當代藝術中的考掘與命名
第一節 至柔至剛撞擊的心靈蹤跡·張大我
第二節 時間之維與空間之維的蹤跡切換·張永見
第三節 卑鄙與崇高互動的蹤跡緯度·李漢
附錄1 精神自傳:從起源到狂歡的蹤跡世界
一、作為視覺圖式的蹤跡起源
二、“張強蹤跡學報告”中的男性與女性關係分辨
三、對話的悖論(上):對《張強蹤跡學報告A/B模型》女性主義含義質疑
四、對話的悖論(下)--女性拒絕與合作具有同樣的意義
五、“張強蹤跡學報告”關於“獨享”、“共享”與性別文化臨界點
六、塗鴉藝術概念與《張強蹤跡學報告/蹤跡吸納模型》
附錄2 《張強蹤跡學報告》部分實施經驗
一、蟬翼縹舉:張強蹤跡學報告A/C3模型之大英博物館經驗
二、天體綻曝:張強蹤跡學報告A/C6模型之香港經驗
三、仙羽飄飄--張強蹤跡學報告A/C7模型之羊城經驗
四、SARS書寫--張強蹤跡學報告A/C9模型:重慶經驗
五、擴散筆墨:張強蹤跡學報告A/C30模型之漢城經驗
仙女山互動書寫七仙女:
張強蹤跡學報告A/C31模型之眾聲喧譁
總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