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形足又稱“獸蹄足”,是獸足之一,商周時已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蹄形足
- 類別:陶瓷術語
蹄形足又稱“獸蹄足”,是獸足之一,商周時已流行。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
西周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1980年在陝西省長安區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周多友鼎通高51.5厘米,腹徑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徑7厘米。鼎腹底部附著厚達0.2厘米的墨灰,是長時期的炊烹留下的...
有一部分的豆、碗、杯、盤的高喇叭足是空心的,南宋哥窯三足爐的三足是空心,又稱 “三管足”;元、明、清時一部分三獸蹄形足也是空心的,亦稱“空蹄足”,如清嘉慶青花八吉祥紋香爐等,每足背面各有一小孔。
西漢彩漆雲氣鳥獸紋樽,酒器,木胎。圓筒狀,平口,深直腹,平底,下置三蹄形足,蓋覆碟形。腹部有對稱銅質銜環鋪首,蓋中心飾柿蒂形座銅環鈕。蓋面第一、三圈朱繪菱形幾何圖案,二、四圈彩繪流雲鳥獸紋。口沿及底邊朱繪菱形...
赭釉多足硯是隋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安徽博物館。文物特徵 口徑15厘米,底徑18厘米,通高6.5厘米 圓形。硯面微凸,外側一周為水池,硯身下為二十個蹄形足,排列緊湊,足底相連形成圈足。硯身、池及圈足外側均施赭釉。出土...
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中山...
案足採用銅質獸蹄形足,共4隻,上有足托,其造型給人一種穩定感。案面髹黑朱漆地,上繪36個圓渦紋,排列4行,每行9個。渦紋是用綠、金、黑三色組成的粗線條圓形圖案,色調富麗。案沿髹黑漆地,彩繪金、黃、紅、綠四色交織成...
三足分體銅甗 三足分體銅甗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文物特徵 由甑、釜兩部分組成。甑為敞口,下束腰,有兩個對稱獸面活環耳。釜為圓球形,有兩個對稱活環耳,三蹄形足。通體素麵。
酒器,木胎。圓筒狀,平口,深直腹,平底,下置三蹄形足,蓋覆碟形。【文物現狀】 1979年江蘇邗江胡場漢墓出土,現藏揚州市博物館。【簡介】 通高21.5厘米,直徑22厘米。腹部有對稱銅質銜環鋪首,蓋中心飾柿蒂形座銅環鈕。蓋面...
鼎的形制出現蹄形足,鼎腹發展成扁長方形的變化趨勢,簋的發展也很快,不僅在制度上與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現斂口有蓋,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種開始出現。編鐘也在此期普遍形成。花紋趨於簡樸,早期流行的花紋...
隋多足圓形赭釉瓷硯高6.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18厘米,1952年無為縣嚴家橋出土。該硯呈圓形,硯面 微凸,無釉,外側—周為水池,硯身下為21個蹄形足,排列緊湊,足底相連形成圈足。硯身、池及圈足外側均施赭釉。多足硯源於...
腹,帶蓋,前流後鋬。商周時期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戰國時為鳥、獸首流,蹄形足,有提梁。盉也作注水器。角(juē)飲酒器,禮器。狀爵,但無流和柱,兩翼若尾,有的有蓋。小貴族用。瓚(zàn)挹(yì,舀)酒器,禮器。
圓形,硯面微凸,無釉,外側—周為水池,硯身下為21個蹄形足,排列緊湊,足底相連形成圈足。硯身、池及圈足外側均施赭釉。多足硯源於魏晉時期的三足硯,經南北朝至隋已發展為多足硯,並且硯足逐漸增高。東漢蔡邕《明堂月令論>》...
松谿縣渭田西晉墓出土。大口,寬沿外侈,深腹,平底,底附三個蹄形足,四環耳。腹部飾凸弦紋四道。關鍵字 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
西漢三足提梁銅盉是西漢的文物。文物特徵 一九七八年出土於赫章可樂西漢墓。該器斂口, 鼓腹,口上有蓋。蓋頂有橋形鈕,鈕上附環,用活絡拴連線於肩部。圜底三蹄形足,流作鳥頭形,柄空心,作曲折形。益,古代酒器。流行於商代至...
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
它的上部為蒜頭形罩,罩著一個矮足圓盤。上細下粗,下部口緣兩側有對稱的環鈕,中間部位裝設一個口徑1.7厘米的小管,與罩內相通。淺腹平底的圓盤下有3個短小的蹄形足,腹外側亦有2個環鈕,出土時內壁有煙燻過的痕跡。曾侯乙墓...
年代在清乾隆年間,通高18.2cm,口徑11.5cm,足距9.4cm。文物簡介 爐盤口,短頸,鼓腹,朝冠耳,三獸蹄形足,內附銅膽。口沿刻回紋,一側陰刻橫行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頸部飾蔓草紋,腹部環飾纏枝花卉紋一周,其中有盛開...
蓋頂中間為方環鈕,周圍三長方形鈕呈鼎分狀,卻置時可作為盤足。文物歷史 1956年稷下街道辦事處堯王莊西出土。子母口,腹壁較直,直耳按於器口兩側,腹底近耳處,附有三個蹄形足。鼎蓋較平,蓋面微上鼓,中間有半環形鈕及三...
蟠螭三足提梁盉,1975年12月蘇州虎丘“千墩墳”東周墓出土。提梁為夔龍形。扳手為蟠螭交相銜接狀。圓腹,中部滿飾雲雷紋,其上下飾三角雲雷紋。獸面流,流身飾回紋。下承三蹄形足。蟠螭三足提梁盉 戰國 青銅 高28.7厘米 腹徑24...
戰國青銅盉 戰國青銅盉,半球形蓋,圓鼓腹,腹飾一道弦紋,鳥首形流,後有長斬,下置3條蹄形足,為國家三級文物。
通:高18.2cm,口徑:15cm。爐身圓形,盤口,短頸,鼓腹,朝冠耳,獸蹄形足,內附銅膽。爐體為有模吹制,足與耳為模鑄,有鉚榫再經粘接而成。爐體以白色玻璃製成,套半透明藍色玻璃碾琢出花紋。口沿琢飾回紋,頸飾蔓草紋,...
這件龍形提梁壺,又稱為盉。高21.8厘米,小口低領,口上蓋有平頂直壁帶鈕蓋;寬肩,扁圓腹,圓底,三獸蹄形足;壺身上下滿布雲雷紋;中部和頂部各有一圈陽工弦紋。壺身前部有龍首形流,龍首上印有勾連雲紋。與之相應的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