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舞

跳蚤舞

跳蚤舞,原是流傳在海島迎神賽會、喜慶豐收時表演的一種民間民族舞蹈。後發展成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民間祭灶神儀式舞蹈,以示送舊迎新,祈求消災免禍,故民間又稱“跳灶舞”。2005年,跳蚤舞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跳蚤舞
  • 批准時間:2005年
  • 非遺級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流傳地:浙江省舟山市
簡介,發展歷史,藝術特色,現狀,

簡介

跳蚤舞最早由福建傳入,清乾隆年間在舟山流傳,尤以定海、普陀為盛。民間傳說此舞與灶王爺有關。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用糖糕祭灶,先由丐人扮鬼戲跳舞,謂之跳灶神,以示送舊迎新,祈求消災免禍,逐瘟除邪,因此舊也稱為“跳灶舞”。

發展歷史

跳蚤舞初時沒有情節和人物,女角由男性扮演。1922年後,白泉鄉私塾老先生章孝善,把民間故事《濟公火神》的情節糅入其中,並融入“驅趕火神,祈求太平”的意境,參加出會表演。從此,跳蚤舞有了明確的人物形象。
1955年,章孝善的傳人何志福(白泉村人)在浙江省第一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演出大會上,作為舟山代表隊演出白泉跳蚤舞,獲演出一等獎。九十年代,跳蚤舞作為主要民間藝術形式出現在“白泉振興會”、“白泉五百農民進城鬧元宵”、“白泉楊梅節”等大型節慶活動上,跳蚤舞重趨活躍,並逐漸在全市普及。2003年,舟山市舉辦大型踩街活動,經過革新的跳蚤舞成為踩街活動亮點。2004年5月12日,由金山村陳阿蘇、蔣亞芬表演的跳蚤舞《濟公斗火神》在舟山漁農村村級文藝調演中,榮獲創作二等獎、表演一等獎。普陀展茅把跳蚤舞和踩高蹺結合起來,成為跳蚤舞新品種——“高蹺跳蚤舞”。

藝術特色

《濟公戲火神》講述濟公在杭州淨慈寺為僧時,在廟門口碰到扮成村姑欲進廟焚寺的火神,濟公有意調戲“火神”,寺廟和尚誤以為濟公行為不軌,放村姑入寺燒香,後寺廟被焚。濟公是活佛,一眼看穿了火神的歹意。火神利用自己的姿色作誘惑,在濟公面前百般挑逗,欲求濟公放她入廟,濟公也為此戲弄她。濟公為佛,火神為道,這實質上是一個“佛道鬥法”的故事,但“跳蚤舞”取其“寺外鬥法”這一段特定情節,鋪敘為一個充滿喜劇氣氛的舞蹈,對原來的跳灶舞進行藝術創造,因其舞姿酷似跳蚤故改名跳蚤舞。
跳蚤舞由男女二人表演,男角(濟公)身穿僧衣,頭戴僧帽,腰系草繩,一閃左,一閃右,阻止火神行進。女角(火神)身穿紅綠花襖,一手握花傘,一手提香籃子,左一閃,右一閃,躲著濟公前進,構成驅趕意境。

現狀

近幾年,白泉金山社區民眾文藝演出隊何志福培育的幼兒跳蚤舞演出隊經過多次改革和提煉,把傳統的濟公沖火神躲閃的二人表演單一內容擴編為多人表演。以群舞為主體,增加火神引誘眾僧反被眾僧戲弄的大段舞蹈情節。在跳、走、蹲的基礎上進行攔、攉、挑,配以聳肩抹臉、擠肩、弄眼等動作。還把道具破扇、狗骨頭(棒頭)改為雙色小木棒,同時增添了脖子甩珠、轉珠、伸珠等高難度演出,使民間舞蹈在保持傳統的前提下又有了新的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