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防護

路線防護

路線,是指從一地到另一地所經過的道路。

防護是指防備和保護。

路線防護是指對路線進行保護,防止路線遭受人為或者自然的傷害,使其能夠正常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線防護
  • 外文名:Track protection
  • 科目:土木工程
  • 危害:滑坡等
  • 措施:減少大填大挖等
  • 問題:高路堤和深路塹
路線,防護,問題,路線危害分類,滑坡,崩塌,剝落,防護措施,路線設計中的邊坡處理,工程地質條件,支擋結構問題,

路線

路線,是指從一地到另一地所經過的道路。
路線是指道路中線的空間位置。狹義指縱向通過路面的中心線的空間位置;廣義指包括路面中心線在內的有一定寬度的三維空間帶狀實體的位置。前者包括平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縱斷面(拉直展開在立面上的投影);後者除平面、縱斷面外,還有多個橫斷面(法向截面)。路線的平面由直線、圓曲線及緩和曲線組成,縱斷面由直線和拋物線(或圓曲線)組成,橫斷面由路基設計線和地面線組成。

防護

防備和保護。
為使人、畜、裝備和物資免受或減輕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而採取的預防和保護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偵察、觀察和報知勤務;充分利用地形的防護性能和氣象條件,構築防護工事;隱蔽、疏散配置部隊,嚴密偽裝,快速機動;適時變換指揮所和主要戰鬥部署的配置位置;組織火力及其他手段,打擊和摧毀對己方造成最大危害的目標;積極開展電子對抗,消除亂襲擊後果,保護武器、裝備、物資器材和給養,保持指戰員的健康。防護應貫穿於作戰行動的全過程。

問題

在路線設計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高路堤和深路塹。有時候邊坡問題制約了我們公路建設的進度、質量和投資控制,也影響到今後公路的養護和環境保護,邊坡處理不好不僅影響關化綠化,而且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破壞,遺害子孫。在近年來連續幾場大雨過後,特別是最近的颱風“龍王”滅害,筆者見到一些邊坡滑動、崩塌和沖刷,造成交通中斷,影響較大。就問題產生的原因而言,有路線設計問題,也有工程地質問題。高速公路邊坡問題已是提到議事日程的重要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有必要就一些有關路線邊坡處理的技術問題進行探討。

路線危害分類

滑坡

滑坡是路基山坡土體或岩體由於長期受地下水、地表水活動的影響使其結構逐漸失去支撐力,在自重的作用下,整體沿著一定軟弱而向下滑動。滑坡按其引起滑動的力學特性來區分,可分為牽引式和推移式滑坡。牽引式滑坡是下部先滑動,使上部失去支撐而變形滑動,一般速度較慢,可延續相當長時間,橫向張性裂隙發育,表而多呈階梯狀或陡坎狀。推移式滑坡是上部岩土擠壓下部岩土體產生變形,滑動速度較快,滑體表而波狀起伏,多見於有堆積分布的斜坡地段。在公路建設中,因設訓一施工不當,改變了原來斜坡的平衡狀態,則將引發工程新滑坡或工程復活古滑坡。這種教訓是有的,值得我們注意。

崩塌

所謂崩塌是整體岩土塊脫離母體突然從較陡的斜坡上崩落下來,並順斜坡猛烈翻轉、跳躍,最後堆落在山腳。它具有突發性,危害較大,它與滑坡的區別是,崩塌發生急促,破壞體散開,並有傾倒、翻滾現象。而滑坡一般總是沿著固定滑動而整體地、緩慢地向下滑動。

剝落

所謂剝落是指邊坡表層受風化,在沖刷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斷沿斜坡滾落。

防護措施

路線設計中的邊坡處理

總的來說,目前高速公路南平段沿線景觀上的高邊坡偏多,滑坡、崩塌也時常發生。這些問題的產生,與公路橫縱而設計是否恰當關係較大。這裡有幾個問題需特別注意:
一是南平山區高速公路套用是最低技術標準,宜彎則彎,宜坡則坡,不要片而追求路線平直,減少大填大挖;
二是要充分利用地形,過去低級公路是“就地扒”,高等級公路不行,應儘量減少破損山體;
三是要充分且恰當地利用人工構造物的作用。例如南平路段,經過雞爪地形,半填半挖路段較多,很多橫斷而是上下兩個高邊坡,植被破壞嚴重,流失的水土破壞了山下的農田。如果注意上支下擋,上而用錨桿掛土工塑膠網噴射矽支護,下邊用加筋土擋土牆,則對山體破損很少,造價也不一定高多少,一條公路設計不當,不僅給公路部門帶來麻煩,而且破壞了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工程地質條件

邊坡設計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是工程地質條件。由於現實客觀條件所限,在山區公路施工圖設計時要得到較為確切的工程地質資料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做出合理的邊坡設計也是困難的。只有在施工便道開通,必要的生活設施和鑽探用水等得到解決時,才能進行較為詳細的地質鑽探和物探,獲得較為確切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出正確的邊坡施工圖,這就提出了施工過程中的工程地質工作問題和口前基建管理上的程式問題。目前工程地質鑽探隊伍魚龍混雜,大多鑽機機長為民工,未經專業技能培訓,這樣提出的地質報告可信度要打折扣,且一般都不留心,這是不妥的。工程地質問題值得我們引起重視。

支擋結構問題

南平公路在穩定邊坡中常用抗滑重力式擋牆和抗滑樁,一般來說這種措施在一段時期內是有效的,但是傳統的抗滑樁和抗滑擋牆在使用幾年之後,產生推移甚至被推倒的事例是常見的。究其原因,除一般的設計或施工問題之外,在理論上來說,是庫倫或朗金土壓力理論的缺陷。因為岩土體有蠕動的物理現象,尤其是有臨空而的岩土體,有流變力學特性。岩土體的蠕動使傳統支擋結構所受到的側向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最後在“龍王”滅害過後被推倒。因此,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已從傳統的被動支擋,發展到考慮加固岩土體自身,改善其力學特性,加強其整體性以達到穩定邊坡的口的。這方而比較成熟的技術有:通過灌漿或噴射注漿加固岩土體、加鋼筋、錨噴支護及預應力錨桿等。這些技術已有國家或行業的設計施工規範,可以說是邊坡穩定防護技術的主要方向。
對夾有大孤石的殘積土邊坡,如採用抗滑擋牆來防護,往往失敗。因這類邊坡蠕動大,極易崩塌,採用錨噴支護可能有效。對於一般較穩定的殘積土邊坡,為防止剝落或小的崩塌,僅僅種草是不夠的,應考慮土釘掛土工格柵後再種草。
邊坡防護不僅有防止水土流失、綠化關化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穩定問題。排水設訓一不當,地而水易於集中,沖壞邊坡或者滲入地下,轉為地下水,對於風化破碎岩層,特別是對岩層中較軟弱夾層的作用更為顯著。事實證明塌方、滑坡往往與地下水的作用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