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作品解讀,《流螢》,《閱讀愛情》,《安琪拉的灰燼》,《迷失的男孩》,相關評介,
人物簡介
路文彬:1966年10月出生於黑龍江依蘭,2000年7月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院副教授、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博士後;致力於中外文學及文化倫理研究,兼事小說創作與英文翻譯;出版論著有《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閱讀愛情》、長篇小說《流螢》、譯著《迷失的男孩》、《安琪拉的灰燼》、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文論選(1949-2000)》等,另有學術論文、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百餘篇。
主要作品
專著《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閱讀愛情》 (花城出版社,2004)、《視覺時代的聽覺細雨——20世紀中國文學倫理問題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視覺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失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崑崙出版社,2012)、《是誰傷害了我們的愛》(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
譯著《迷失的男孩》(南海出版公司,2003)、《我母親的自傳》(南海出版公司,2006)、《安琪拉的灰燼》(南海出版公司,2006)
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文論選(1949-2000)》(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等;
另有學術論文、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百餘篇。
作品解讀
《流螢》
《流螢》這是一部關於情感的小說。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探討了情感的可能性,作品中那看上去也許並不正常的情感,實際上是以一種挑戰的方工,迫使我們對於傳統方式的情感進行深刻的反思。它所提出的問題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它的社會寓意就蘊涵在這種情感的困惑之中。
《閱讀愛情》
《閱讀愛情》第一部愛服從美德的引領第二部愛不僅僅與幸福有關第三部愛並非總是那么盲目第四部愛征服的總是你自己第五部愛因夢幻美麗又脆弱第六部愛讓我從未如此美麗第七部愛要讓我與你同等第八部愛尋求的絕不是依賴第九部愛有一種品質叫高尚第十部愛賜福最寬厚的心靈第十一部愛當屬尊貴者的謙卑第十二部愛能讓我為你做些什麼第十三部愛怎一個“寬恕”了得第十四部愛綻放直理的曙光第十五部愛奏響生命的化彩樂章第十六部愛永遠與怨恨無緣第十七部愛緣何不再感動你靈魂第十八部愛只有無私的時候才有力第十九部愛留給執著的竟只是背影第二十部愛對理念說“不”第二十一部愛由於我們的想像第二十二部愛離憐憫有多遠第二十三部愛是不朽的時光第二十四部愛你使我感到滿足第二十五部愛源於萬物的讚許第二十六部愛永遠用不著說對不起第二十七部愛收穫一生最壯麗的痛楚第二十八部愛也難以步出青春的迷惘第二十九部愛需多久才可能明白第三十部愛在巔峰的那一刻。
《安琪拉的灰燼》
譯著《安琪拉的灰燼》以幽默生動的筆法描述了一個貧民窟孩子成長與奮鬥的感人經歷。面對貧窮、挫折、苦難,作者邁考特則選擇以樂觀進取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美國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強奮鬥的偶像。這本書字裡行間充滿了苦難,但是它不叫人絕望,主人公在成長著,在拚命地吸吮著苦難的乳汁成長。這成長的歷程是無堅不摧的。儘管弗蘭克與他的兄弟們在物質上非常貧窮,但他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感覺很富有。令全世界無數讀者為之感動。該書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數以千萬的讀者,並因此獲得了普利茲文學獎等多項大獎。本書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117周之久。美國《好書》雜誌評論說,“這本書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動的讀者的口口相傳”。
《迷失的男孩》
譯著《迷失的男孩》自1997年出版以來,本書雄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已達172周,與作者的第一本書同樣成了真正能夠幫助千百萬忍重獲生活信心的書。戴夫·佩爾澤本人也因此接連受到美國三屆總統里根、喬治·布希和柯林頓的熱情讚揚。
本書是戴夫·佩爾澤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講述的是那個被稱作“它”的孩子雖然逃離了生命受到威脅的困境,但生活中的大浪依舊不斷襲來,他的獨立奮鬥之路才剛剛開始。在充滿偏見與懷疑的世界裡,他努力掙扎著提升自己,不顧一切地追尋著精神上的愛與自由。在他的成長曆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之淵更可以看到人性的希望之源。正如美國暢銷書作家約翰·布拉德肖所說:“《迷失的男孩》和第一本書《一個被稱作“它”的孩子》一樣熠熠生輝……戴夫·佩爾澤顯然是人性堅忍、個人責任和精神勝利的試金石。”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讓讀者知道,不管過去人們有過何種經歷,不曾生命中的逆流看起來有多么強大,他們都能夠克服困難而走向光明世界。
“惡意”衝動迷失下的寫作情感依賴——當代中國文學的一種病態審美趣味·“少數話語”的權力/欲望化言說——“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歷史敘事策略·90年代長篇小說寫作現象分析·想像的貧困——中國小說批判之一·悲劇精神的缺失——中國小說批判之二·暢銷小說與長銷小說·從怨恨到自賤——論魯迅啟蒙思想的當代歷史局限·大眾文化與文學寫作·當下長篇小說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反顧與批判——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論·國家的文學——對於1949—1976年中國文學的一種理解·克隆時代的文學遭遇——關於文學未來命運的一種憂思·歷史的命運化寫作·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羞恥感問題·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憂鬱氣質問題·凝視與傾聽——試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視聽審美範式問題·新都市傳奇:性別的遊戲與較量。
相關評介
詮釋愛情的精采樂章——評路文彬新著《閱讀愛情》
路文彬在他的新作《閱讀愛情》一書中,通過對三十部外國文學名著中愛情主題的解析,用精闢的語句將其中愛的問題作為每篇的題目詮釋給了讀者,如:“愛服從美德的引領”、“愛尋求的絕不是依賴”、“愛有一種品質叫你高尚”、“愛能綻放真理的曙光”、“愛對理念說不”等等,語言精練,觀點新鮮。愛情是文學的永恆主題,也是人生的永久話題。因為它是人類生命的必經階段,而人們在經歷愛情的過程中,總要去認識、理解愛情的本真意義,人們總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愛情到底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愛情的“長久性”和“永恆性”取決於其內涵的複雜,幾乎每一個人的愛情經歷、對愛情的認識和理解,都不盡相同,以至於每一位文學家對它的解釋也只能是局部的,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
文學名著之所以被稱之為“名著”,是因為它具有哲理性,它能給予讀者思想的啟迪,而讓學生們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名著的思想精華,正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路文彬把他講授文學課的心得和研究外國文學名著的這份成果成書出版,讓即將經歷或者正在經歷愛情的青年一代把握文學名著中蘊含的愛情哲理,得到文學名家給予的思想啟迪,實在是件具有現實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在在描寫愛情的平庸小說和影視劇充斥文學文化市場的氛圍下,這本書的意義就顯得更加突出了。
因為和路文彬是同事,也是朋友。他是一位大氣持重,嚴肅認真,熱心授課的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天分極高,非常勤奮的學者。他思路清晰,思想敏捷,造詣頗深,成果連連不斷。據我所知,他在讀研究生期間閱讀外國文學名著所作的筆記就有二、三十本之多。這部書的內容,其實是他多年鑽研的積累所得。和路文彬經常在一起討論文學問題,雖然在年齡上相差不少,但是在文學見解上非常相通,所以當讀他的這部著作時就有一種面對作者交談的親切感。同時也感覺到,這種親切感,也會伴隨他的精彩解析和深刻見解,傳導給每一位讀者。
仔細閱讀這本書的第一個篇章是《愛情對理念說不——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因為這部小說是解放後至“文革”期間在我國影響力最大的一本外國文學著作,可以說是當時中國青年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小說的主人公保爾&;#8226;柯察金是當時所有中國青年崇拜和效法的榜樣,他的一段關於人生意義的話語,是每一位中國青年都可以脫口而出的人生指南。有趣的是,這部書不僅是自己所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而且是引領我進入“青春期”的書——怎么也不明白,本人的哥哥和他的同齡人們,怎么會對如此美麗的冬妮婭毫無愛憐之情。為保爾感覺惋惜,為冬妮婭感覺傷心,為他二人終非眷屬而心存無限的遺憾。還是路文彬在解析他們的戀情時說的好,他們的戀情結局,是遭遇理念的結果。也許寬容是愛情的最佳培基,而寬容則來自於良好的教育和純潔的心靈,而非某種概念。大約只有在寬容的美德之下,才能體驗到愛情的魅力。也許我們不必要求保爾成為包法利先生,但是如果構想保爾處於包法利先生的境況,大約他會像於連對雷納爾夫人那樣舉起槍來,所以他體驗不到包法利先生那樣執著於愛情的心理快感。
應當感謝路文彬送來這份精美的愛情交響曲,讓我們有機會專心致志地再一次去傾聽、去品味人生的樂趣,去理解愛情的奧妙,而這恰恰是以前被不經意給忽略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