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德國著名收藏家)

路德維希(德國著名收藏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彼得·路德維希教授(1925—1996年)是德國著名的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同時他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維希(1927—2010年)也是世界著名的藝術收藏家。幾十年間他們收藏了數千件珍貴的藝術品,又通過捐贈和外借的方式,讓這些藝術品在世界各地幾十家博物館找到歸宿,從而推動了世界藝術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國際間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路德維希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925年
  • 逝世日期:1996年
  • 職業:企業家、社會活動家、收藏家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彼得·路德維希教授(1925-1996)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維希教授(1927-2010)一生致力於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其收藏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藝術的整體發展軌跡和面貌。1957年起,路德維希夫婦陸續將其藝術收藏向世界各地博物館捐贈或外借,並創建了多個以路德維希命名的博物館和藝術基金會,讓更多人享受其藝術饋贈,被譽為“終生獻給藝術的人”。1996年路德維希夫婦從其收藏中精選出包括巴伯洛·畢卡索、安迪·沃霍爾、蓋哈德·里希特等歐美現代藝術大師的89件117幅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為美術館增添了一筆國際藝術作品的珍貴收藏。
在朱古力產業赫赫有名的彼得·路德維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畢卡索作品私人收藏家,不過讓他聞名世界的並非收藏,而是他在全世界的藝術捐贈。早在大學時期他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維希就開始收集藝術品,他們的藝術收藏幾乎是一部鮮活的3000年藝術發展史:從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和中國古代的陶瓷、哥倫布之前的美洲藝術、歐洲中世紀藝術、巴洛克藝術、古典現代到先鋒派藝術精品、一度領先世界風騷的德國當代藝術、美國的波普藝術、時髦的廢金屬雕塑,直至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藝術,都屬於路德維希夫婦的收藏範圍。大部分藏品最後的歸屬是世界各地的20餘個博物館,他們所提倡的公益性、資源共享的藝術收藏方式,推動了世界藝術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1995年1月12日,年近七十的路德維希夫婦第一次共同踏上中國的土地,他們在1年半的時間裡訪華3次,足跡遍布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廣州等地,收藏了包括藝術家方力鈞著名的潑皮系列,以及艾未未、蔡國強、王廣義、徐冰、徐坦等一大批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由此,路德維希夫婦成了最早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收藏家之一。在三次訪華的過程中,路德維希夫婦親眼目睹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路德維希夫婦預見到中國的崛起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便想向中國捐贈其收藏的藝術品。
1996年5月,路德維希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草簽了捐贈協定,還以每幅1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批中央美院師生的畫作。遺憾的是,路德維希先生最終還是沒能看到他的藏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剛確定合作意向不久,路德維希先生就生病住進醫院,並在做闌尾切除手術時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人物評價

路德維希夫婦的偉大不僅在收藏,更在捐贈。所以,他們事業的基點,他們的理想建立在“藏”和“捐”二字上。藏,體現了他們高遠的目光;捐,體現了他們寬廣的胸懷。蒐集人類偉大的藝術創造而捐給藝術館,為人類共享,這本身便是偉大的壯舉。他們構築了一個時代藝術的全景,使文化超越歷史的斷裂,連線人類文明的碎片,編繪完整而永恆的圖像。——吳為山
他是德國著名的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和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品收藏家,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史博士,其對藝術史、考古、哲學等都有著深入研究,這對於他的收藏來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使得他對藝術的理解,對藝術家的選擇,對藝術作品的鑑賞和判斷等,無論在認識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比一般收藏家精準、全面得多。這也主要體現在他將目光更多關注於當下,關注於先鋒藝術,以及正在成長中的藝術家身上,而不是關注於那些已經被蓋棺定論了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上。這一點非常了不起,需要有超前意識,更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王進玉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國內的美術館、博物館以本土藝術收藏為主,對國際收藏重視不足。而路德維希夫婦的捐贈作品在當時有效補充了國際收藏的空白。——胡偉
路德維希夫婦的捐贈既是西方藝術向東方的擴散,也是西方主流文化與東方主流文化的交匯。如今,“世界藝術”已經日益引起世界各地美術史家的反響和重視,所以人們更應該重視早於美術界關注這一理念的路德維希夫婦的收藏。——高天民
他們先從世界各地廣泛購買當代作品,然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再把它們捐給美術館、博物館,回饋公眾,從而填補美術館、博物館現代藝術收藏的空白,或為此另建新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從而使個人收藏成為具有文化價值的公共事業。——韓勁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