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下橋暴動

路下橋暴動是發生在1929年清明節的一起農民暴動,為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

起因,發展,影響,

起因

1929年清明時節,中共崇安縣委派遣祖籍路下橋村的張天送以為母親掃墓的名義回到路下橋西溪村,張天送召集幾位青年在村外後山的草庵中,向他們介紹了崇安上梅農民暴動,"造反分田"、"打土豪"的鬥爭情況,激發了路下橋民眾對革命的嚮往。
4月下旬,中共崇安縣委書記陳耿又指派花橋籍的伍弟奴等7人回到路下橋,伍弟奴等人以親戚串親戚、朋友串朋友的辦法,秘密宣傳崇安民眾會"打倒土豪劣紳,農民種田不交租”等革命道路。6月19日,伍弟奴等17人帶著土銃、大刀、長矛,摸黑闖進路下橋抓拿綽號"太保爺"的稅棍楊牯仔,楊牯仔聞風跳樓逃跑,其弟楊理明被捕獲,連夜押往崇安白水街。從此,以路下橋為中心的建松政農民暴動揭開了序幕。

發展

崇安縣委表彰了伍弟奴等人的革命行動,正式命名路下橋農民秘密組織為"民眾會”,伍弟奴等17人被編為崇安紅軍"民眾隊"的一個排,伍弟奴任排長,歸崇安民眾局領導。不久,崇安縣委書記陳耿同志親自到路下橋視察工作,講授軍事知識,對"民眾隊”的武裝行動作重要部署。
在黨的領導與人民民眾的支持下,路下橋"民眾會”一邊放手發動民眾,一邊不斷襲擊國民黨民團。兩年多,發生大小戰鬥30餘次,活動區域涉及松溪、浦城、建陽、政和四縣共四十八個鄉村,形成紅色割據。民眾會也在戰鬥中不斷的發展壯大,1930年3月,崇安紅軍團部指示將"民眾會"武裝整編為一個連,伍弟奴任連長,下轄三個排,共三百多人,民眾會員發展到一千多人,形成一支活躍在松建政浦邊區有組織、有領導的紅色武裝。
1931年5月下旬,在崇安縣委的幫助下,"民眾會”在路下橋村何森弟家,正式成立了松谿縣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路下橋蘇維埃政府。

影響

以路下橋為中心的建松政民眾暴動使敵人十分的恐慌,反動派多次糾集武裝力量進行鎮壓,妄圖扼殺這股革命勢力。先後發生的"報恩寺事件”、"建甌小松事件”,使"民眾會”受到很大損失。1931年6月"民眾會”在登山、黃塘與國民黨"大刀會”激戰,民眾會犧牲11人,傷者多人,伍弟奴也身負重傷,"民眾會”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不久,伍弟奴在赴崇安團部求援途經浦城石陂時被民團捕獲,活活燒死,副連長劉智有轉移到梅口時也遇害。由此,歷時兩年多的"民眾會”活動轉入低潮,但是,路下橋"民眾”暴動,為建松政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