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零分

跪求零分

2014年高考江蘇某考生語文試卷作文部分,通篇空白,只在標題上寫了四個字“跪求零分”,得一分;試卷當成了畫稿,寫下題目之後,畫了一個類似於QQ表情的哭臉,通篇再無一字,得兩分。這些看似奇葩的作文,都是出自今年江蘇高考生之手,讓閱卷老師相當無奈。

最終得分,社會評論,國際廣播電視台,鄭州晚報,羊城晚報,長沙晚報,

最終得分

“跪求零分”之所以給一分,是因為這四個字寫在了標題的位置,“只要寫了題目,還是會給分的。”而那個文章正文畫了一個QQ表情的哭臉,通篇再無一字的文章被認為是“非主流”,於是得了二分。

社會評論

國際廣播電視台

這樣的閱卷標準,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么判高考作文,恐怕就不應該有零分作文的存在。就算是一個字不寫,似乎也可以叫做“非主流”,而如果誰寫成了低俗的文章,還可能多得幾分,因為人家既有標題,又有內容。這顯然是荒唐的。
高考作文閱卷按標題、內容等格式有一定的細化賦分,這像理科計算題按步驟給分一樣,是體現閱卷客觀和公平的做法。但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正確、切題”,而不是寫上字就算。
“跪求零分”四字,和江蘇材料作文“青春”、“不朽”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畫一個QQ表情的哭臉,也超出了作文需要用文字來表達的基本定義。這樣的文章給零分,絕對恰如其分。如果考生這么搞都還給分,實在是有損高考的嚴肅性。

鄭州晚報

高考作文,“跪求零分”,從升學的角度而言,這種行為是多么滑稽又可悲。在莊嚴神聖的考試面前,不去求多掙一分,反倒求零分,視學業的態度有些兒戲。但說到底,這種行為,也只是一種個人行為,對於日漸開放的社會,應能允許這種“跪求零分”的行為。就實際情況而言,並非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且都能考上大學。總有一些學生,他們很難通過且沒有興趣參加這種考試。類似“跪求零分”的行為,與其說是狂妄考生的自掘墳墓,倒不如說是他們的一種解構藝術。
有關“零分”的意義,我們曾經歷過一種顛覆。“零分英雄”“白卷英雄”縱橫社會,而知識精英中的大多數一如影片《歸來》中的陸焉識,承受著本不應有的苦難與折磨。在一個荒誕的時代里,代表無的“零分”擁有了比100分更為強大的力量,因而伴隨著常識的回歸,排斥與憎惡“零分”易成為知識階層的刻板成見。畢竟,受夠了前者的荒謬,有誰還會主動祈求鬧劇的重演?
出現在高考考場上的這個“跪求零分”,當然不是對荒誕歲月的某種重複,它具有更加鮮明的個人色彩。對於普通學生而言,高考確實是相對公平的上升渠道。如果游離於這種體系之外,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也確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這正說明,相關部門應當積極破除社會底層向上的桎梏,為社會群體的價值選擇創造良好環境。
對“跪求零分”感到奇怪時,更應感慨的是我們社會多元選擇空間的窘迫。說到底,開放社會本就是多元的。社會有選擇讀書深造的,有選擇經商的,有選擇務工的。所有職業並不存在任何價值次序上的高低。“跪求零分”的考生,不一定一事無成,他或許在別的方面有著耀眼的優點。我們的社會對這種現象多一些包容,正是在提供一種好的教育態度,給予這些特殊的學生一種正常的成長環境。如此,一個社會的活力才會徹底迸發出來,湧現出 各式各樣的人才。

羊城晚報

顯然,無論是“跪求零分”,還是畫上QQ表情的哭臉,都是少數考生對高考的惡搞。高考對絕大多數考生來說,無疑是一件人生大事。尤其在社會向上流動渠道越來越窄的時代背景下,高考是很多人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機會,沒理由不去珍惜。惡搞如此重要的考試,不外乎兩種可能:一是自己成績太差“破罐破摔”;二是被父母逼迫參加高考,通過惡搞發泄不滿。
其實,高考並非人生的“獨木橋”。對成績欠佳的考生來說,你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人生經歷認真面對,大可不必玩什麼惡搞——這既是對閱卷老師的不尊,也是一種自暴自棄的頹廢,除了令人反感,還有什麼意義?

長沙晚報

一群對高考失去預期和認同的人參加高考,無異於空耗資源、浪費時間。他們所以走上考場,想必只是被逼無奈之下而勉為其難。太多人相信,高考是年輕人的成年禮,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家長勒令自己的子女,去參加高考、去“經受歷練”。在我們的認知文化中,高考已經超越了原本的角色,而被拔高到某種精神砥礪的層面。然而問題在於,一旦參考者本人漫不經心,所謂高考的歷練功能,也就無從談起了吧。
除了寫作文跪求零分,諸多被動應考者,在高考中還有更多消極表現。這樣一群對高考不懷期待的人,卻被推著走進考場,也就難怪敷衍了事了。事實上,高考本質上就是一個教育資源競爭分配的過程,其神聖感建構在參與者的認同之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不在乎高考的人,永遠無法從高考中收穫什麼。跪求零分的考生,貌似在調戲高考本身。實則,乃是以一種徹底的荒誕姿態,回擊那些將他們推至考場的力量。
與其發問“為何會有人跪求零分”,不如反思“為何會有考生被強迫著參加高考”?或許,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高考早已被賦予了太多人生洗禮的色彩,所以“至少要考一次”成為很多人的執念。但如你我所見,那些不情願的考生,只是在以某種抗拒的心態回應這一切——只有認可高考的目標和邏輯,才可能受益於其所帶來的人生經驗。當然,每個人生都有自己的模樣,從沒有不可繞過的一段,無論高考還是其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