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界:文化工作者與教育政治學》是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亨利·A·吉羅克斯。
本書是亨利·吉羅克斯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先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的彙編,反映了他的政治學研究和理論研究的轉向。在吉羅克斯看來,當今的各種批判的教育理論視界非常狹窄,雖然接受了一些新的理論視角,但卻並沒有因此而開闊起來。正是它們使教育界思想僵化,異常閉塞。為了改變學校,進而改變廣泛的社會秩序,批判的教育理論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聯繫,採用新的範例,通過尋覓到新的盟友而開拓不同的空間。大多數的重要教育刊物已經對許多其他學術領域中出現的理論論爭和學術觀點,表現得十分遲鈍,其結果就是它們越來越與公立學校、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種種主要問題以及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相脫節。而理論對現實的真正的反應卻是在別的領域,正在文化差異的政治學框架中提出的教育問題,讓這個正在墮落的領域看到了新的希望。吉羅克斯認為,激進教育並非指一門學科或者知識體系。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一種質疑已為人們所接受的各種制度和假設的特殊態度。總體上講,激進教育的基本前提產生於社會理論的危機。
基本介紹
- 書名:跨越邊界:文化工作者與教育政治學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9月1日
- 版次:第一版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平裝: 337頁
開本: 16開
ISBN: 7561730349
條形碼: 9787561730348
尺寸: 22.6 x 17.8 x 1.4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亨利·A·吉羅克斯 譯者:劉惠珍 張弛 黃宇紅 編者:袁振國 謝維和 徐輝 張斌賢
內容簡介
亨利·吉羅克斯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對於我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來說,閱讀本書將是一種奇特的經理,它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同於我們曾經接觸過的許多教育理論著作。
在書中,作者運用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和文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隊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美國教育界流行的各種思潮,進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以便對學校、學校教育、教育、教育學進行重新思考。本書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對教育功能、教師工作、課程、邊界教育學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觀點。
本書是亨利·吉羅克斯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先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的彙編,反映了他的政治學研究和理論研究的轉向。在吉羅克斯看來,當今的各種批判的教育理論視界非常狹窄,雖然接受了一些新的理論視角,但卻並沒有因此而開闊起來。正是它們使教育界思想僵化,異常閉塞。為了改變學校,進而改變廣泛的社會秩序,批判的教育理論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聯繫,採用新的範例,通過尋覓到新的盟友而開拓不同的空間。大多數的重要教育刊物已經對許多其他學術領域中出現的理論論爭和學術觀點,表現得十分遲鈍,其結果就是它們越來越與公立學校、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種種主要問題以及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相脫節。而理論對現實的真正的反應卻是在別的領域,正在文化差異的政治學框架中提出的教育問題,讓這個正在墮落的領域看到了新的希望。吉羅克斯認為,激進教育並非指一門學科或者知識體系。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一種質疑已為人們所接受的各種制度和假設的特殊態度。總體上講,激進教育的基本前提產生於社會理論的危機。
全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是學校教育與文化政治學,另一編為文化工作者與文化教育學,分別用五個章節進行闡述。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本書試圖開闊我們如何思考學校教育、教育、教育學和文化政治學的思路。為此,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它都試圖擺脫有關於如何編寫和閱讀此類書籍的傳統的條條框框。”所以,吉羅克斯的理論涉及範圍很廣,包含了多元主義政治學、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以及後殖民主義等諸多方面。每一個章節都有各自的研究視角,因而能夠獨立於其他章節閱讀。而且書中還試圖形成一種新的話語,它提出了全新的問題、全新的分析和全新的道德闡述的形式。吉羅克斯相信,創造一種新的語言,以重新搭建開展文化和教育論爭的平台,是當今一項既迫切又重要的任務,因為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價值,形成建立一種新的對抗性和新的鬥爭形式的可能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書中,他主要闡明了以下觀點:
1、 對教育功能的重新認識。亨利·吉羅克斯反對1980年代以來在美國出現的、主要由新保守主義倡導的教育功能觀,反對把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培養技術工人、促進工業化以及傳遞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反對把學校教育非政治化,主張教育應當努力培養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應當在建設新的、批判的民主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育功能的政治化,是他反覆強調的基本觀念。
2、 對教師工作的重新認識。他認為,教師並不只是已有種族經驗的傳遞者,而是知識分子,是文化工作者。教師應當敢於承認自己堅持的價值觀,並與其他文化工作者一起,積極投身到建設批判民主的廣泛社會鬥爭中。
3、 對課程的重新認識。作者反對把學校當成傳遞西方文明核心價值觀的場所,反對以精英文化壓制大眾文化,反對文化統一性,強調文化的多元化、異質性,認為以白人文化為中心的原有學校課程,排斥了女性、少數民族(種族)等另類的經驗、體驗、故事、歷史,排斥了學生的個人經驗。他主張重新認識這些“另類”經驗的價值,並使之在學校課程中贏得應有的地位。
4、 關於邊界教育學的論述。邊界教育學是他在書中反覆提及的重要概念,這是他與其他激進教育家存在明顯差異的根本所在。邊界教育學反對學科領域之間、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之間、教育與社會生活之間、知識(課程)與學生經驗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權力中心與邊緣之間存在的固定不變的界限,承認並積極推動這些界限的變化。吉羅克斯認為,只有這樣的教育和教育學,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批判民主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從而成為有勇氣的公民。
正如書里描述的那樣,教育與其說是提供一整套普遍性的規則,不如說是作為文化政治學的一種形式,它重新確立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這意味著對教育理論與其賴以發展的環境的特殊性之間關係的複雜性的重視。教育理論並非歷史上特定的主體在具體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中所進行的特殊實踐的替代品。它的特殊性和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提供了一種語言,憑此切斷了理論與實踐、教育與教學、學校與批判的公共文化之間的公事公辦的關係。在書里,吉羅克斯無意標榜政治正確,但確實站在政治的角度,指出了各種非正義的現象,並儘量避免重複最初導致這些非正義的手段。吉羅克斯主張教育是一種話語,通過社會批評,它使人意識到學校、批判文化領域和民主本身所面臨的嚴重威脅,從而擴展了人類尊嚴、自由和社會正義的原則和實踐。
本書試圖通過建構新的范示,來審視上述這些問題,以便對教育和教育學及其對新的文化差異政治學、激進的民主以及新一代文化工作者的含義進行重新認識。吉羅克斯將文化工作者的範圍擴大到了那些從事法律、社會工作、建築、醫藥、神學、教育和文學等職業的人員。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強調政治學和教育的重要性,重新界定文化工作的概念和實踐。它的特點在於,提出了一種政治想像,它擴展了創造一種全新的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在其中,平等、自由、公正的原則將成為建構自身與他人關係最基本的組織原則。
媒體評論
譯者序
本書作者亨利·吉羅克斯(Henry A. Giroux)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激進(或激進主義)教育學派的重要代表。1969年到1975年期間,吉羅克斯曾擔任過中學教師;1977年他在卡內基一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課程理論、教育社會學和歷史。其後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和塔夫斯大學。從1983年開始,他任教於俄亥俄州牛津城的邁阿密大學教育和相關專業學院,並擔任教育與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現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沃特伯雷中等教育講座(the Waterbury Chair in Secondary Education)教授。此外,他還是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刊》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和《課程探索》的特約編輯。
吉羅克斯的主要著作有,《意識形態、文化和學校教育過程》(1981)、《教育在包圍之中: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激進主義對學校教育的辯論》(與斯坦利·阿羅諾維茨[Stanley Aronowitz]合作,1983)、《教育的理論和抵抗》(1985)、《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對學習的批判教育學》(1988),《學校教育和為公眾生活而鬥爭:現代的批判教育學》(1988)。這五本被美國教育研究會(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列為其出版物中教育方面最有影響的書籍。他的其他作品包括:《作為後現代批判實踐的課程論文》(1990)、《後現代教育:政治學、文化的和社會批判主義》( 1991)(與斯坦利·阿羅諾維茨合作)。
吉羅克斯先後主編的書籍包括:《批判教育學、國家和文化鬥爭》[與彼得·麥克拉倫(Peter McLaren)合作,1989]、《流行文化、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與羅傑·西蒙(Roger Simon)合作,1989],《大眾文化與批判教育學》(與羅傑·西蒙合作,1989)、《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和文化政治學:重新思考教育邊界》(1991)。此外,他還是伯金與加維出版
社(Bergin and Garvey Press)出版的叢書《教育的批判研究》(與弗萊雷合編)的合作主編,是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SUNY Press)出版的叢書《教師授權和學校改革》(與彼得·麥克拉倫合編)的合作主編。除上述著作之外,吉羅克斯還先後發表了150多篇學術論文和其他文章。
對於我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來說,閱讀本書將會是一種奇特的經歷。這不僅是因為作者的語言非常晦澀、甚至“奇異”(這一點,作者在導言中也作了某種說明),更主要的是,它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同於我們曾經接觸過的許多教育理論著作(包括美國學者的著作)。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本書試圖開闊我們如何思考學校教育、教育、教育學和文化政治學的思路。為此,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它都試圖擺脫關於如何編寫和閱讀此類書籍的傳統的條條框框。”在書中,作者運用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和文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美國教育界流行的各種思潮(進步主義、現代主義、批判教育學、新保守主義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以便對學校、學校教育、教育、教育學進行重新思考。由於這個原因,本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頭緒非常繁多。這確實增加了閱讀和理解的難度(當然首先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但這確實也是一種極為有益的智力挑戰。
……
目錄
總 序
譯者序
鳴 謝
導 言
第一編 學校教育與文化政治學
第一章 激進教育的希望——與亨利·吉羅克斯的對話
第二章 後殖民衝突與民主的可能性
第三章 跨越教育話語的邊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
第四章 離開標準的中心:重新確定學科和教育的邊界
第五章 重新界定種族與種族關係的界限——超越多元主義政治學
第二編 文化工作者與文化教育學
第六章 批判教育學和文化權力——對亨利·吉羅克斯的訪談
第七章 文化研究、拒絕差異和批判教育學的復歸
第八章 通俗文化:一種愉悅和意義的教育——身體的解放
第九章 利昂·戈盧布激進的悲觀主義——走向表現的批判教育學
第十章 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政治教育學:對帝國主義的筆伐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