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

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

《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是孫燕創作的藝術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

該書運用多角度、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和美學批評理論,兼用國內結構與國際結構兩個層面,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生態、存在的誤區及走向世界的路徑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全球化範式和地域性範式的融合視域中思考中國影視的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問題,既有症候分析與描述,也不乏哲理性的思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
  • 作者:孫燕
  • 首版時間:2017年6月
  • 字數:279千字
  • 類別:藝術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運用全球化理論研究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的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問題,首先考察了中國影視文化的現實境遇,探討了中國影視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然後從後殖民、科技理性和消費主義等方面剖析了中國影視文化的定位和發展前景,同時結合具體影視文本論述了中國影視文化的審美轉向,探尋中國影視文化健康發展的內在機理。最後分析了民族主體立場對於中國影視文化建設及和諧社會建構的長遠影響,闡述了中國影視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弘揚民族文化、傳播民族形象、塑造民族認同、復興文化中國的人文內涵,探討了中國影視創作回歸本土現實、回歸民族傳統、回歸文化倫理的審美理想。

作品目錄

導論 國影視文化的時代境遇與價值選擇
第一章 生態現狀與文化困境
第二章 症候分析與文化批判
第一節 中國電影的文化生態與綠色憂思
第二節 當前中國電影的三個悖論
第三節 冬粉經濟助推的“IP熱”
第四節 “兩岸三地”電視劇問題管窺
第一節 影視藝術作為文化工業
第二節 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影視發展
第三節 技術主義背景下的中國商業電影
第四節 對21世紀中國大片的美學思考
第三章 審美轉向與類型研究
第四章 跨國想像與民族敘事
第一節 從“奇觀”到“現實”——由《失戀33天》看中國電影的審美轉向
第二節 中國喜劇性電影現象——從《瘋狂的石頭》談起
第三節 武俠電影類型理論的建構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中國影視文化何為?
第二節 好萊塢的全球化實踐與啟示
第三節 “韓劇”的熱播與啟示
第四節 中國影視的民族敘事與文化選擇
結語 重建影視生態,回歸文化倫理
參考文獻/後記

創作背景

21世紀伊始,中國影視藝術在全球化浪潮的席捲之下正式走上了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中國影視的產業化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產量與票房的不斷飆升,充分彰顯了中國影視的產業實力。然而輝煌繁榮的背後不乏問題與隱憂。電影拜物教引起的文化貧血症正在日益侵蝕著中國影視的文化生態,潛在的文化帝國主義壟斷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影視藝術的豐富性與創新活力,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依然弱小且身份曖昧。如何轉變影視觀念,以影視作為藝術的審美理想與灌注價值理性的精英意識來制衡消費理性和商品邏輯導引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回歸文化倫理的人文大道;如何在全球化挑戰中尋找機遇,提升中國影視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中國由影視大國向影視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已成為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發展不容迴避的重大課題。《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就從中國影視文化的生態現狀出發,探討中國影視文化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路徑。

作品思想

孫燕對中國當代影視文化所作的症候分析毫不諱言,切中要害。她指出,在以美國為標桿的全球化影響下,中國影視文化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記憶正在被遮蔽和改寫,這正是中國影視文化生態現狀與發展困境。而其內在的原因則是民族虛無主義、文化消費主義、商業實用主義和科技理性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界第四、第五代導演中的幾位代表人物通過可貴的藝術探索,創造出精品力作,不僅改變了國人對電影的概念化認知,使國人看到了電影對現實的反思和新銳導演對電影藝術可能性的大膽探索,而且屢屢斬獲眾多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令國際影界刮目相看。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歐美電影從家庭錄像進入影院銀幕,觀眾看到了更為多姿多彩的銀幕影像、五光十色的生活世界,以及電影特技特效,對中國電影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造成國產電影票房持續的低迷。這就使曾經以中小製作低成本的探索電影取勝的導演們風光不再,電影的重商主義趨勢令他們改弦易轍,資本市場也為他們慷慨解囊,於是在中國電影的製作上開啟了以高投入搏高回報的大片製作模式。而最初張藝謀頗多爭議的《英雄》在國內外電影市場的如願以償乃至超預期的商業成功,引起了幾位大導的連鎖反應。但票房並非衡量電影成功的主要尺度,電影的文化品質才是更重要的。作者指出中國電影患了文化貧血症,機械照搬好萊塢大片的表層模式,而忽視了其中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普世價值”,落入了重形式輕內容、重技術輕人文、重商業輕藝術的怪圈。正因為作品創意不夠,文化品位不高,“普世價值”稀缺,在國內外的聲譽下降,貶斥性批評不絕於耳。當然,在第六代導演中,有一些矚目於社會底層和塑造邊緣人銀幕形象的中小製作,還是引來了專業人士的讚賞,甚至在國際上獲獎,但在國內放映廳的排片上卻不獲看好。叫好不叫座以及叫座不叫好的悖反始終存在,這也是當代中國影視的症候之一,這說明健全的審美鑑賞力仍未普遍地建立起來。
通過以上所列舉的症候分析,該書提出了“影視文化民族主體性”的核心概念,認為它是“中國當代影視文化實現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全球化不能以犧牲民族主體性為代價,而民族主體性的建設需要制度層面的支持,以及健全的文化產業機製作為保障。顯然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影視理念,而且是所有影視從業人員協同作戰的事業。當中國試圖從影視大國走向影視強國時,這應該成為一種共識和奮鬥目標。孫燕為中國影視文化如何以民族主體的身份走向世界,也提出了有創見的思路和策略。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跨國想像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
2017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0833-5

作者簡介

孫燕,女,漢族,河南安陽人。鄭州大學文藝學碩士,上海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後,英國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浙江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影視文化、電影理論與批評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