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與中國對接

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與中國對接

《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與中國對接》是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群陽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本書從”資源”視角出發,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與中國對接”為研究主題。作者在分析當代R&D國際分工與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需求—資本—人員(N—C—P)”模型作為統一分析框架,研究了“內向對接”——如何利用對華轉移R&D資源,和“外向對接”——如何整合境外R&D資源的理論與現實。全書緊扣中國開放經濟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分析規範嚴謹、調研紮實深入、數據豐富翔實、語言流暢簡約,是一部高質量的學術專著,可供經濟類教師、學生、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供外資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門使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加速的經濟與科技全球化進程,推動著意圖維持和擴大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R&D資源轉移浪潮。進入 2l世紀,這一浪潮向中國疾速襲來,構成了中國新一輪開放進程必須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向理論界提出了兩個緊迫的現實命題,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跨國公司R&D投資,擴大對R&D外溢效應的吸收,並減少不利的擠出影響。二是面對跨國公司最佳化R&D資源配置進程中釋放出的研發資源,“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是否有能力獲取並加以消化,進而以全球視角增進中國企業的研發能力? 本書從“資源”視角出發,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與中國對接”為研究主題,在分析當代R&D國際分工與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需求一資本一人員(N—C—P)”模型,作為分析上述兩個問題的統一框架,並提出了“五層面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內向對接機制和“以技術獲取型FDI實現外向對接,獲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對接途徑。
除理論分析外,本書還運用豐富的數據事實、規範的回歸分析、紮實的調研統計,結合案例分析,就中國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章)闡述了核心概念,總結了不同理論、不同學科對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問題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觀點,為後文的理論構建和實證分析進行理論準備。
第二部分(第三章)總結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全球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分析跨國公司對華R&D資源轉移的歷程、行業區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畫出中國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的現實背景。
第三部分(第四、第五章)勾勒了本書的理論框架,第四章提出了產業間、差異化產品間、價值鏈環節間、研發模組間四個層次的R&D國際分工說,探討了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動機、機構職能、與東道國的知識交流等一般規律。第五章建立了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於國家創新體系,從五個層面實現內向對接;發展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外向對接的雙向(內外向)對接思想。
第四部分(第六、第七、第八章)是本書的實證分析部分。第六章呼應第四章有關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規律的理論研究,通過對“長三角”地區47 家跨國公司R&D機構調研數據的統計分析,驗證了在華跨國公司R&D機構的投資動機、職能與外溢途徑等一般規律。第七章呼應第五章內向對接理論,分析了中國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五個層面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對中國28個製造業行業的面板數據(Panel Data)回歸,驗證了外資R&D是 FDI技術外溢的重要途徑;同時對13個高新技術產業進行面板數據回歸,驗證了外資R&D資源對內資企業創新產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的實證研究,結合案例分析,總結了中國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第五部分(第九章)基於本書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提出了中國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的總體思路和具體對策建議,並對進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本書在理論創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於R&D國際分工的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規律;在此基礎上,拓展了齋騰優的需求一資源學說,提出了“N—C —P”分析框架,從而將“利用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溢出效應”與“中國企業海外獲取跨國公司R&D資源”兩大問題統一到以“資源”為視角,以獲得 “正、反向外溢”為目標的分析框架,並在內向對接方面提出了基於國家創新體系構建五層面對接機制,在外向對接方面提出了依據“MAL三優勢”,開展技術獲取型FDI的理論構想。
在實證創新方面,本書在實證檢驗的技術細節上有所突破,為今後開展跨國公司R&D問題的調研和進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國公司在華R&D機構調研分析停留於簡單百分比統計的局限,對基於Likert七級量表的調研結果進行規範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類分析和方差分析,進而驗證了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動機、機構職能定位與技術外溢效應間的內在聯繫。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於FDI外溢檢驗和總體產出指標檢驗的局限,引入外資R&D介入強度指標,證實了外資R&D活動是FDI外溢效應產生的重要渠道;並創新地將外資R&D資源指標引入解釋變數,證實了在華外資R&D資源對內資企業創新產出存在的正面影響。

作者簡介

杜群陽,男,1976年出生,副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院長助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1項,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浙江省科技計畫軟科學項目等省部級研究課題3項。在《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國際貿易問題》、《經濟地理》等

圖書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1.2 研究主題和方法
1.3 論文結構安排
1.4 論文的主要創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跨國公司海外R&D投資的動機
2.2 跨國公司海外R&D的職能與組織
2.3 跨國公司海外R&D投資的區位選擇
2.4 跨國公司R&D投資的東道國效應
2.5 中國學者的研究
2.6 小結
3 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的全球趨勢及在中國的演進
3.1 全球R&D資源配置的特點
3.2 跨國公司海外R&D投資的發展
3.3 跨國公司海外R&D投資的新趨勢
3.4 跨國公司對華R&D資源轉移的特點
3.5 跨國公司R&D資源對華轉移的動力
3.6 小結
4 基於分工視角的跨國公司R&D資源轉移規律
4.1 國際分工:貿易、投資與R&D
4.2 R&D國際分工體系的四個層次
4.3 R&D資源轉移規律——動機、機構職能與技術外溢
4.4 R&D資源轉移、國際分工與開發中國家
4.5 小結
5 雙向(內外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的理論分析框架
5.1 “N—C—P”理論分析框架
5.2 基於國家創新體系的內向對接機制
5.3 基於技術獲取型FDI的外向對接途徑
5.4 小結
6 跨國公司對華R&D資源轉移的問卷調研——動機、機構職能與外溢途徑
6.1 研究架構及基本假設
6.2 調研方法與樣本特徵
6.3 檢驗結果與解釋
6.4 小結
7 中國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研究
7.1 中國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現狀
7.2 中國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的障礙
7.3 內向對接效應計量方法——從FDI外溢到R&D外溢
7.4 外資R&D介入強度與FDI外溢效應——實證檢驗之一
7.5 海外R&D資源與內資企業創新能力——實證檢驗之二
7.6 小結
8 中國外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研究
8.1 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經驗
8.2 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FDI的現狀與問題
8.3 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FDI案例研究
8.4 小結
9 對策建議與研究展望
9.1 總體思路
9.2 中國內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的對策建議
9.3 中國外向對接跨國公司R&D資源的對策建議
9.4 進一步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部分在華跨國公司R&D機構名單
附錄二 跨國公司在華R&D投資機構調研問卷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