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事》是一篇關於記錄唐代詩人杜甫的史料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跡事
- 年代:唐代
- 主人公:杜甫
- 類型:史料
《跡事》是一篇關於記錄唐代詩人杜甫的史料文章。
《跡事》是一篇關於記錄唐代詩人杜甫的史料文章。杜甫跡事: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
記跡,讀音是jì jī。意思是①記錄考實。②記下行實。解釋 ①記錄考實。②記下行實。出處 ①記錄考實。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當 王莽 代 漢 ,改置柱下五史,聽事侍旁,記跡言行,蓋效古者動則左史書之,此其義也。”②記下行實。王闓運 《衡州西禪寺碑》:“留生記跡,付滅忘情,...
宦跡,漢語辭彙,拼音huàn jì,釋義為做官的事跡,政績;謂做官的經歷、行蹤。解釋 見“宦跡”。1、做官的事跡;政績。2、謂做官的經歷、行蹤。出處 清·姚瑩《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記》:“其生平宦跡事功文章,著於史傳。”清·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詩:“此地宦跡多,異政丹青揭。
跡行 跡行,讀音是jī xíng。亦作蹟行。意思是①指行為。②停止不前。解釋 ①指行為。②停止不前。出處 ①指行為。《管子·正世》:“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②停止不前。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恐懼而悼慄,危視而蹟行。”
托跡,讀音是tuō jì,漢語詞語,意思是多指遁身世俗事務之外,寄身山野。解釋 猶“寄身”。多指遁身世俗事務之外,寄身山野:托跡山林|托跡空門|謝絕世事,托跡深山窮谷。出處 明·高啟《送呂山人入道序》:“而其隱也,皆托跡山林為老氏之徒。”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慈君托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
《群芳跡事》是起點中文網起連載的小說,作者是玉飛julie。內容簡介 群芳爭艷,花族異彩,百花殿中,那一席奪目的芳位,究竟屬於何人,一國的興衰,卻是由愛而生,由愛完結。 一幅古畫,命懸兩人。 划過時空,隕落群芳。 兩世宿命,緣系何方。 尋墜而去。 情愛三分,二分真情,一分宿命。 痴纏繾眷,激起層層浪,家、...
孝看心不看跡,淫看跡不看心,漢語詞語,”意思是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孝敬老人,關鍵在看他是不是真心對待,而不能看他給老人創造了多么好的生活條件、吃多好穿多好,否則的話,那些貧苦人家的孝子就得不到承認;而看一個人的生活作風問題,得根據他的實際行動來判斷,不能因為人家心猿意馬的有賊心沒賊膽...
跡訪 跡訪,讀音是jī fǎng。亦作跡訪。意思是尋訪。解釋 尋訪。出處 宋 沈遼 《伯少卿埋銘》:“雖身在都下,然未嘗遊權執門,唯跡訪道術方士,購求古書爲事。”
跧跡 跧跡,拼音是quán jì,漢語詞語,意思是隱居潛伏。解釋 隱居潛伏。出處 宋·尤袤《全唐詩話·李匯征》:“老身弱齡不肖,浪遊江湖,交結奸徒,為不平事。後遇李涉博士,蒙簡一詩,因而跧跡。”
余跡是漢語詞語,亦作“餘跡”。指遺蹟。死去的人或前代遺留的痕跡。出自晉朝 陶潛的 《贈羊長史》。解釋 見“ 餘跡 ”。出處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賢聖留餘跡,事事在中都。”《文選·潘岳之一》:“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張銑 註:“翰墨餘跡,平生所作之文,尚有餘跡也。” 唐 李白...
質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ì jì,是指本體。部首筆畫 部首:貝 部外筆畫:4 總筆畫:8 五筆86:RFMI 五筆98:RFMI 倉頡:HJBO 筆順編號:33122534 四角號碼:7228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D28 基本字義 1. 本體,本性:物~。流~(流動的不是固體的東西)。實~。~言(實言)。沙~。本~。~點。
屏跡,漢語詞語,拼音是píng jì,意思是避匿、斂跡;隱居;亦作“屏跡”。解釋 1、避匿;斂跡。2.猶隱居。出處 《晉書·卞壼傳》:“轉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傳》:“法令明肅,賊盜屏跡,部內大清。”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
政跡,讀音為zhèng jì,漢語詞語,意思是政績。解釋 1.舊時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跡。2. 猶政績。出處 《後漢書·魯恭傳》:“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資治通鑑·晉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跡者賞之,貪殘者誅之,遠近肅然。”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龍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貶 處州...
“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有所以跡哉。”陳跡,遺蹟。指過去的事跡;舊跡,過去的事情(物)。運用示例 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去去勿復言,銜悲向陳跡。 唐...
但是,社會法制是聖人依據人情物理而創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原先的人情物理髮生了變化,法制也要跟著變革,“雖二帝、三王不無隨時因革、跡事增損”。徒知泥古,而不革除過時的古法,是十足的陋儒之見,無法與之談論治道。接著,程顥又駁斥了“今人之情皆已異於古,先王之跡不可復於今”的...
絕跡,拼音:jué jì,漢語詞語,意思是沒有蹤跡,不再出現;棄絕世事,不跟人往來。釋義 1、不見蹤跡。2、無人跡處。3、形跡與外界隔絕。4、指卓越的功業事跡。出處 《莊子·人間世》例句 1、不見蹤跡。《莊子·人間世》:“絕跡易,無行地難。”郭象註:“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