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骨科的一種手術,適用於手法整復失敗或不易復位的距骨頸骨折合併距骨體後脫位。距骨體骨折嚴重移位。整復後不易維持對位者。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別名

距骨骨折內固定術;internal fixation for talus fracture

分類

骨科/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足部骨折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79.3701

概述

距骨的血液供給主要來自足背動脈的關節支,經距舟韌帶進入距骨頸部。距骨頸骨折或合併距骨體脫位時,此韌帶被撕裂,易招致距骨無菌壞死。故應儘早復位,重建血循環。
距骨有6個關節面,其周圍幾全為關節面,任何部位的距骨骨折都可累及關節面。因此,骨折後必須準確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完整,防止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等併發症。
由於足部受傷時所受外力不同,產生不同的距骨骨折。暴力經腳跟向上強迫過度跖屈、跟骨向上嵌壓,可發生距骨後突骨折;高處跌下,距骨被擠壓於脛跟骨間,距骨體折裂;如跌下時足向背屈著地,外力沿脛骨縱軸向前下衝擊,來自地面的抗力還擊脛骨邊緣,則造成距骨頸骨折。
距骨頸骨折時,外力常使距骨下關節韌帶和後部關節囊撕裂,跟骨和前足沿距骨體向前移,形成距骨頸骨折和距骨下脫位,距骨體進一步還可脫出踝穴並轉位。

適應症

距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適用於:
1.手法整復失敗或不易復位的距骨頸骨折合併距骨體後脫位。
2.距骨體骨折嚴重移位。
3.整復後不易維持對位者。

禁忌症

1.局部皮膚條件不宜手術者。
2.陳舊性骨折畸形癒合
3.已出現距骨無菌壞死。
4.嚴重粉碎性骨折

術前準備

1.準備長度適合的各型螺釘。
2.如皮膚出現腫脹水泡,需推遲手術時期,待皮膚條件好轉,方可施術。

麻醉和體位

1.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2.仰臥位。

手術步驟

1.單純距骨頸骨折 ①做踝關節前內側切口,自內踝前上,略向前彎曲,止於舟骨內側面,長約6~7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關節囊。注意不傷及脛後肌腱鞘。牽拉脛後肌向後,即顯露骨折。②跖屈足並向後推,即可復位。用巾鉗暫時夾住兩斷端予以固定。在距骨頸內側非關節面上,經距骨頸及體部向後外斜行鑽一骨孔,擰入螺釘固定。③最後縫合傷口,石膏固定於踝功能位。
2.如為距骨頸骨折合併距骨體後脫位時,應在踝關節後內側做一縱切口,牽拉脛後肌、屈趾長肌及跟腱向後,顯露脫位的距骨體。向前牽拉並背伸足,撬動距骨體部以復位。再跖屈使骨折對位。最後,由跖骨體後方向前通過骨折線鑽孔,擰入螺釘固定。
若手術中發現距骨周圍韌帶及關節囊有嚴重損傷時,則可固定距骨骨折後,再做距骨下關節融合術,以建立新的血循環,防止發生無菌壞死。
3.距骨骨折如為粉碎型,難以復位或固定時,可摘除碎骨片,切除脛骨下與跟骨上關節面軟骨,予以融合,用螺釘由跖側經骨切面予以固定,必要時,可局部植入海綿骨。
4.如距骨粉碎骨折合併脫位,為了保持足的高度,可經前方切口切除距骨體,由脛骨下端取一骨片,向下滑動與殘留距骨頭和頸做植骨,固定於距骨頭頸處所做骨槽內,用螺釘固定骨片於脛骨上。

術中注意要點

1.顯露距骨頭和頸時,如需剝離距舟韌帶,應儘可能縮小範圍,避免損傷血運。
2.根據具體骨折類型,適當選用不同處理。

術後處理

1.石膏固定一般2~3個月,待骨癒合及融合堅實後,方可負重。
2.儘早開始足趾活動鍛鍊及扶拐不負重下床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