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跑驢(丁嘴跑驢)
- 主題詞:丁嘴,跑驢,傳統舞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跑驢是一種民間社火舞蹈,廣泛流布於北方地區。丁嘴跑驢主要分布在宿遷市宿豫區大興、丁嘴、仰化和泗陽三莊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其特點主要源於當地生產生活習俗,伴以民眾創造性的詼諧表演,傳統的跑驢多為一人執驢形道具扮騎驢婦女,另一人扮趕驢人的雙人表演,後逐漸出現多人群演,場面宏大、顯得熱鬧非凡。
歷史淵源
跑驢在清代中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起源於我國西北地區,因為丁嘴鎮有丁氏兄弟在當地以此謀生,後來帶回宿遷。因為長期在當地流傳,“丁嘴跑驢”的表演內容也得以不斷改進。改進後,“丁嘴跑驢”更受當地民眾喜愛,一度達到村村有跑驢隊的規模,跑驢隊逢年過節時走村串戶,詼諧幽默的表演,常引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場面喜慶熱鬧。
基本內容
丁嘴跑驢的表演道具是由竹子紮成毛驢狀,外面用黑色毛絨布進行裝扮,扎制兩條人腿模型分別固定在毛驢兩側,栓上韁繩,毛驢中間紮成直徑能夠容一人腰圍大小的孔,簡單而又栩栩如生。“傳統的跑驢多為‘單驢’表演,一人扮騎驢婦女,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上身作騎驢狀,模擬驢的跑、顛、跳等動作和神態;趕驢人在趕、拉、牽等動作主要表現一種憨厚、質樸的形象。
丁嘴跑驢的表演難度在於上半身和下半身要分開,上半身表演騎驢者,塑造人的形象;下半身表演驢的動作,通過不同的走、跑、跳、扭、蹲步的節奏和造型的變化,表現跑驢的俏皮、淘氣和倔強的性格特點。
傳統的跑驢多為‘單驢’表演,一人扮騎驢婦女,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上身作騎驢狀,模仿驢的跑、顛、跳等動作和神態;趕驢人則模仿趕、拉、牽等動作,主要表現一種憨厚、質樸的形象。”經常接觸跑驢表演的丁厚才逐漸意識到,只有不斷培育基層文化的新亮點,方能打造基層文化的新品牌。於是立足傳統跑驢,丁厚才大膽地提出把傳統跑驢的套路、把式技藝等進行規範的構想。在跑驢傳承人陳太柱、陳懷來的配合下,丁厚才將跑驢的傳統套路精心梳理,仔細揣摩,反覆修改,並參照其他地方的跑驢技術,巧妙“移植”到本地的跑驢表演中,為跑驢表演賦予了新的內涵。2007年,在宿豫區文化館周飛的協助下,丁厚才等人又把原來單驢兩人表演的套路、技藝與廣場舞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老少皆宜的群驢表演套路,並把跑驢的舞蹈語彙規範為九種兩大類,一是跑驢者的“平閃步”、“上下坡步”、“驚驢步”、“跳步”、“大跑步”、“過河步”;二是趕驢者的“橫扭步”、“小跑步”、“抬驢步”、“追驢步”等,既保持了傳統的表演形式,也豐富了跑驢表演的藝術內涵。
基本特徵
該傳統舞蹈後經傳承人陳太柱、丁厚才、陳懷來等人創新改進,規範了跑驢步法,將傳統的跑驢技藝編入舞蹈表演套路之中,創造出凸顯地方特色的“丁嘴跑驢”。“丁嘴跑驢”與傳統跑驢最大的區別在於,“丁嘴跑驢”更加注重群驢的表演,群演時一般是活潑可愛的小毛驢被牽驢人趕著,排著整齊的方陣上場,或是由“頭驢”帶領圍繞場地奔跑、童趣逗驢等。
主要價值
2009-2010年“丁嘴跑驢”分別被列為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丁嘴跑驢”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在全區春節文藝匯演中,丁厚才編導的由36位平均年齡60歲的老人組成的老年跑驢隊表演的《丁嘴跑驢鬧新春》獲優勝節目和優勝單位獎。2012年6月老年跑驢隊代表宿遷市參加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表演,獲優秀傳承最高獎;2012年10月參加市“歡樂西楚-文化大巡遊”,獲優秀表演獎;2013年4月在全鎮14個村進行了廉政文化進村(居)演出;2013年7月參加蘇北片區“清風揚帆”廉政文化晚會演出;2014年7月,成人跑驢隊參加市首屆民間文藝展演出,獲優勝展演獎;2014年3月丁嘴鎮政府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特色文化之鄉”。
瀕危狀況
一些民間老藝人的收入沒有保障,難以維持生計。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掙錢對其興趣不足,傳承狀況令人擔憂。即使是留在家鄉的成年人,也多因家中事務多,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活動,至使學而不專,慢慢形成傳承人‘斷層’現象,制約了傳承工作的開展。
保護措施
為更好地傳承,丁厚才將“丁嘴跑驢”分為三個“階梯式”學習小組,分別是少兒組、成人組以及老年組,以便於儘可能多的讓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接觸到跑驢表演。在丁嘴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丁嘴鎮中心學校的通力配合下,從該校四、五年級選拔120名學生,組成丁嘴少兒跑驢隊,經周飛老師專門輔導,進行了一個月的封閉式排練。丁嘴少兒跑驢隊表演的《丁嘴毛驢樂滔滔》,代表宿豫區參加了宿遷市首屆西楚文化節表演,榮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