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文與可墨竹

《跋文與可墨竹》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篇跋文。文章先交代昔日的文與可對畫竹有著不能自已的激情,後日的與可卻不肯作畫,自稱當初意有不適無所排遣而畫竹是病態,如今病已痊癒,文與可不肯作畫只是不想給那些貴人作畫。全文篇幅雖短,但筆調詼諧,頗見作者可愛之態。這篇跋充分表現了蘇軾、文與可兩個志趣相投、交遊甚深的痴人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跋文與可墨竹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1文與可2墨竹
昔時與可墨竹,見精縑3良紙,輒憤筆揮灑4,不能自已,坐客爭奪持去,與可亦不甚惜。後來見人設定筆硯,即逡巡5避去,人就求索,至終歲不可得。或問其故,與可曰:“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於墨竹,是病6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然以余觀之,與可之病,亦未得為已也,獨不容有不發乎?余將伺其發而掩取之。彼方以為病,而吾又利其病7,是吾亦病也。
熙寧庚戌七月二十一日,子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跋(bá):一種文體,寫在書後、文後等。
2、文與可: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蘇軾從表兄。善畫竹,為湖州畫派的代表。
3、精縑(jiān):精緻的細絹,可供繪畫。
4、憤筆揮灑:肆意揮灑畫墨竹。
5、逡(qūn)巡:猶豫不前。
6、病:病態,實際上是由於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的遭遇形成一種創作心態。
7、利其病:因為他的病態而獲得利益,指收穫文與可的墨跡真畫。

白話譯文

曾經的文與可畫墨竹,一看到細絹好用的紙,就開始肆意揮毫,發泄心中的憤懣鬱郁,不能自拔,畫作完成後,在座賓客沒有一個不爭著去奪他的畫,與可也不感到可惜和心疼。後來有人準備好了筆墨硯台,想請他畫作品,他開始欲進不進、遲疑不決,高官士子前去索求,但到頭來一年也得不到一幅。問他現在為何不作畫了,與可就說:“當初的時候我學畫不精,心中不適無所派遣所以才畫竹子,是個病啊。現在我病已經好了,我又能怎么樣呢?”但是在我看來,你的病啊,也不能徹底好,哪有不再發作的道理呢?我以後將趁著你發病的時候偷你畫的竹子。他們現在認為你病了,我卻因為你病了可以收穫你的畫,這也是我的病啊。
作於熙寧庚戌年七月二十一日,子瞻。

創作背景

文與可是蘇東坡的從表兄,善畫墨竹,自開一派,為東坡所師法。此跋作於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時兩入都在京師供職,常相過從,關係密切。蘇軾嘗言“予平生好與與可劇談大噱”(跋文與可論草書後),”故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畫作題跋,實際上是一篇人物寫生小品,寫了文與可起初創作完畫作任人爭奪持去亦不甚惜,以及後來惜墨如金稱病不肯作畫。文與可的墨竹是他真性情的流露,與可雖身懷絕技,精通書法繪畫,但是仕途坎坷,不遇於世。他繼承了司馬遷發憤著書、韓愈不平則鳴的精神,將自己的一腔幽憤通過一幅幅墨竹表達出來,“見精縑良紙,輒憤筆揮灑”因為都是自己隨意揮灑而就,所以對自己的作品不甚珍惜,隨意送人。“後來見人設定筆硯,即逡巡進去,人就求索,至終歲不可得。”一些達官貴人故意準備好紙筆墨硯等著他作畫,文與可反而躲得遠遠的,致使求畫者終年不得一幅。文與可解釋其中的原因是自己學道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又胸懷鬱悶,所以常常通過揮灑筆墨創作墨竹來泄憤,其實自己這樣是一種病態,現在病好了,也就不再作畫了。實際上,文與可這樣說只不過想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罷了。他不提輟畫是為避貴人求索,蓋此等事不宜自己說穿,心照便可。“然以余觀之,與可之病,亦未得為已也,獨不容有不發乎?余將伺其發而掩取之。”只有蘇軾理解與可,曾說與可“不試,故藝”,沒有得到為世所用的機會,只好沉潛到藝術境界中去。而這幾句話也可以看出蘇軾對文與可畫作也是到了“猶若痴”的地步了;又以“發病”作隱語,指與可的畫竹和自己的酷愛其墨竹,讀了都是大可發笑的。此本文人難事也,而耍無賴一至於此,必然是他們親厚無間,言語無禁。
此篇短跋實際上是蘇軾的遊戲文字,充分表現了作者的風趣和與文與可之間的親密關係。文章將文與可前後表現拈來對比,戲稱文與可喜歡作畫的毛病仍未痊癒,並聲稱當他作畫時候一定偷來珍藏,雖時無賴面孔,但卻在親朋之間顯得活潑親切。

名家點評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顏中其《蘇軾論文藝》:在這篇題跋中,蘇軾記敘了文與可提出的“病態創作”說,即文與可畫墨竹,是他學道未至,心情不適無所消遣時的一種思想感情的發泄,是病態的表現。而在病好之後不願創作。這雖是拒人求畫的一種推脫之詞。但它說明了繪畫創作同畫家的主觀思想情緒有著極為密切的歡喜,也說明了創作同道的矛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