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跂
qí
〈形〉
(形聲。從足,從支,支亦聲。“足”指“行走”。“支”意為“道路分叉”。“足”與“支”聯合起來表示“走
岔路”。
本義
走岔路
說明
《說文》所謂的“跂,足多指也”不是說“腳有多個腳趾”,而是說“腳趾有多個指向”,即腳趾所指示的方向有多個,也就是腳趾面臨多個叉道)
①同本義 [having extra toes]
跂,足多指也。——《說文》
而枝者不為跂。——《莊子·駢拇》
②通“歧”。分叉 [fork]
夫挾依於跋躍之術。——《淮南子·俶真》注:“
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③通“蚑”,蟲爬行的樣子。泛指爬行。
跂行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守宮:壁虎)——《漢書·東方朔傳》
跂行喙息,蠉飛蠕動,戴爾後生,莫之知德。——《淮南子·原道》
qǐ
〈動〉
①抬起腳後跟站著 [stand on tip toe]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謂
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亦謂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
又如:
跂望(抬起腳跟遠望);
跂踵(抬起腳跟遠望);跂予望之(抬起腳跟遠望)
②盼望;嚮往;企求 [hope for;long for;yearn for]
日夜跂而望歸。——《史記·高祖紀》
吾嘗跂而望矣。——《荀子·勸學》
〈方〉
有些方言中仍保存了“跂”作為動詞的意思,只是稍有出入。如贛語中,說“跂”用來表達“站”的意思
如,“不要站在這裡”→“不要跂在這裡”
③追,趕,及: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長短經》
qì
敬則跂坐橫刀。——《南史·王敬則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𠀤音歧。《說文》足多指也。《莊子·騈拇篇》故合者不為騈,而枝者不為跂。
又《集韻》與蚑同。蟲行也。《前漢·禮樂志》跂行畢逮。《注》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淮南子·原道訓》跂行喙息。
又《集韻》《韻會》𠀤章移切,音支。《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為義。《注》皆用心力為仁義之貌。
又《集韻》輦尒切,音邐。義同。
又《廣韻》丘弭切《集韻》遣尒切。𠀤與企同。望也。《類篇》舉踵也。《詩·衞風》跂予望之。《傳》跂足則可以望見之。《禮·檀弓》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又國名。《山海經》跂踵國,在拘纓東。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去智切,音吱。垂足坐。
又舉足望。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緩走。亦作𩨝。
又竭戟切,音劇。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