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氣揚·

趾高氣揚·

趾高氣揚·,漢語成語。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釋義: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趾高氣揚,

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趾高氣揚
  •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 解釋: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 出處:《左傳·桓公十三年》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近義詞,反義詞,語法,出處,

成語

趾高氣昂

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

引證解釋

抬得高高,得意揚揚,形容驕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樣子
《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羅,斗伯比送之,還,謂甚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
清 孔尚任《桃花扇·設朝》:“舊黃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氣揚,廿四考中書模樣。”
清 談遷《北游錄·紀文·六十自壽序》:“先生顧諸客曰:‘冠進賢而來者,趾高氣揚,仆視其中,無所有也。’”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的架子,不過,可不是趾高氣揚的那一種,而是把骨骼放鬆,仿佛隨時都可以被風吹散。”
聞一多《復古的空氣》:但是那種趾高氣昂的神情總嫌有些不夠大方吧?

近義詞

趾高氣昂、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義詞

卑躬屈膝、奴顏婢膝妄自菲薄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出處

“趾高氣揚”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羅,斗伯比送之,還,謂甚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偃列傳》也載:“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此成語用來形容自高自大、得意忘形。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眾多,氣勢盛大,屈瑕盛為恐慌。於是,他準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斗廉反對這樣做,斗廉認為,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鬥志不堅,只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採納了斗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蒲騷之戰”。
但是,屈瑕並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為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裡。
過了兩年,楚王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向送行的官員告別,然後登上華美的戰車,威風凜凜地揚長而去。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時對御手說:“莫敖這次出征要吃敗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嗎。”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駕車到王宮,求見楚王。他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沒答應。
屈瑕到了前線,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軍中“敢諫者處於極刑”。武斷專橫到了極點。
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隊隨地駐紮,一點也不做戒備。
羅軍聯合盧襦(今襄樊市西南)的軍隊猛烈攻擊。楚軍馬上潰散,死傷慘重。屈瑕乘著一輛戰車,狼狽而逃。出征時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早已不見了。
屈瑕逃到楚國境內一個叫荒谷的地方,發現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傷,自縊而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