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欣賞

《趵突泉的欣賞》是老舍於1932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以沉練的筆觸和白描的手法,通過欣賞趵突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傳神地表現了趵突泉的自然美,同時假以人、環境的襯托,述說了對現實人生的無限感慨。這篇文章既熱情奔放,又委婉含蓄,既歌頌了世間美好的事物,又鞭笞了人類醜惡的東西,借物喻人,情景交融,是老舍文風、人格集一體的一篇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趵突泉的欣賞
  • 作品別名:趵突泉
  • 出處:《老舍散文集》
  • 作者:老舍
  • 創作年代:1932年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趵突泉的欣賞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現在單講趵突泉。
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地流著。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來的。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這又是箇中國人的征服自然的辦法,那就是說,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裡就會把它弄得醜陋不堪。這塊地方已經成了個市場。南門外是一片喊聲,幾陣臭氣,從賣大碗麵條與肉包子的棚子裡出來。進了門有個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這裡,“一毛錢四塊”和“兩毛錢一雙”的喊聲,與外面的“吃來”聯成一片。一座假山,奇醜;穿過山洞,接連不斷的棚子與地攤,東洋布,東洋瓷,東洋玩具,東洋……加勁地表示著中國人怎樣熱烈地“不”抵制劣貨。這裡很不易走過去,鄉下人一群跟著一群地來,把路塞住。他們沒有例外地全買一件東西還三次價,走開又回來摸索四五次。小腳婦女更了不得,你往左躲,她往左扭;你往右躲,她往右扭,反正不許你痛快地過去。
到了池邊,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東三面全是唱鼓書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聲“喲”要拉長几分鐘,猛聽頗像產科醫院的病室。除了茶棚還是日貨攤子,說點別的吧!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見方,三個泉口偏西,北邊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你便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的水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裡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泡,大,扁一點,慢慢地,有姿態地,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像一朵攢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還更有味。
新近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鐵管,做成六個泉眼,水流得也很旺,但是我還是愛那原來的三個。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經過一些貨攤,便出了北門。
前年冬天一把大火把泉池南邊的棚子都燒了。有機會改造了!造成一個公園,各處安著噴水管!東邊做個游泳池!有許多人這樣盼望。可是,席棚又搭好了,漸次改成了木板棚;鄉下人只知道趵突泉,把攤子移到“商場”去(就離趵突泉幾步)買賣就受損失了,於是“商場”四大皆空,還叫趵突泉作日貨銷售場。也許有道理。

創作背景

這篇《趵突泉的欣賞》原載於1932年8月《年華》第一卷第17期。1930年7月,老舍從北京來到濟南,任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同時負責編輯《齊大月刊》。老舍在濟南一直住到1934年初秋,他在濟南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對濟南懷有深厚的感情,視濟南為他的第二故鄉。教書閒暇之時,老舍寫了多篇讚頌濟南山水的文章,在眾多名勝中,他特別喜愛趵突泉,這篇文章就是一篇描寫趵突泉的散文佳作。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以沉練的筆觸、白描的手法,通過欣賞趵突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傳神地表現了趵突泉的自然美,同時假以人、環境的襯托,表明了自己廉正無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述說了對現實人生的無限感慨。
原作的題目——“趵突泉的欣賞”,看似信手拈來,卻為神采之筆,既點明所寫景物,“欣賞”二字又頗耐人尋味,熱烈與讚許、冷靜與鄙夷的情緒見諸筆端。
文首一句“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將趵突泉與千佛山、大明湖並提,可見趵突泉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流著”,顯示著泉水的聖潔與美麗。然而就在“假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的讚譽言猶未了時,作者的筆鋒卻陡然一轉,由泉及人又寫到環境:“但是泉的所在地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裡,就會把它弄得醜陋不堪。”接下來“一片喊聲”、“幾陣臭氣”、“接連不斷的棚子與地攤”,已使人感覺到了某種不協調,“買一件東西還三次價,走開又回來摸索四五次”,更使人賞泉的興致全無。作者的這些描繪並非與主題無關的題外話和閒來之筆,“東洋布,東洋瓷,東洋玩具,東洋……”已使人隱隱覺到他內心的鬱憤,“加勁地表示著中國人怎樣熱烈的‘不’抵制劣貨”,則將他對國人為洋貨所制而又麻木不仁的心態的強烈不滿表現了出來。談到這裡也使讀者強烈地預感到,作者筆下的趵突泉欣賞,已非文人墨客的閒來雅興的即景抒情了,它自有一番隱曲蘊含其中。
隨著一句“除了茶棚還是日貨攤子,說點別的吧!”作者將視角由集市復又移向泉水,眼前也因此由晦暗又轉為光明。泉的確“太好了”,“一年四季,晝夜不停”,顯示出一種“自然的偉大”,這種偉大就在於,它“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這看似是對泉水的讚美,實則是對自己高尚人格的寫照:人在屋檐下,我自不低頭,不諂媚,不阿諛,不惑於金錢,不屈於權勢。作者是借對泉水的描寫,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拳拳愛國之心。“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既是對趵突泉水形態的如實描寫,更是自己內心志向的進一步升騰。這種愛國精神是不會因任何人的阻撓而收斂,不會因任何黑暗勢力的壓制而萎縮的。“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則是對趵突泵這大自然的傑作的盡力謳歌,也流露出對趨炎附勢的“人類”的不屑與鄙夷——這些人怎能與純美的自然為伍,怎能與趵突泉這樣美好的事物共存於這個世界上。對小泉的描寫,作者處理得極為輕鬆、優美,不同大小的,各種姿態的,像大魚,像珍珠,像梨花,輕快徐緩,搖曳多姿,的確“比大泉還更有味”。但是在欣賞這泉水美的形態時,不能無視作者的弦外之音。“碎了,又來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是的,小泉同樣有大泉的特質,純淨、清明,而且前赴後繼,永不枯竭,永不退縮。這正是千百萬正直、善良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民族是有希望的,這正是作者隱含筆底、壓抑內心、想說而未直說的話,他靠生生不息的泉水錶達了自己的心曲。然而這美好的事物雖說不上是“海市蜃樓”,卻無異於南柯一夢,回到現實中來,眼前是“席棚”改成“木板棚”,趵突泉還得叫作“日貨銷售場”。在文章的結束處,作者的心境透射出一種悲涼、憤慨。他不理解美好的事物為什麼不能戰勝醜陋的東西,但是這一切又是這般無奈,他無力改變,於是只好帶著冷眼去“欣賞”了。
文章就是這樣,既熱情奔放,又委婉含蓄,既歌頌了世間美好的事物,又鞭笞了人類醜惡的東西,借物喻人,情景交融,達到了表明自己心跡的目的,稱得上是老舍先生文風、人格集一體的一部珍品。

名家點評

蘭州大學教授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老舍涉及濟南的散文有好幾篇,但只有這篇《趵突泉的欣賞》是專寫美景的,是和讀者一起去“欣賞”的,而且在審美中不忘審醜,抨擊自然的恩賜到了某些中國人手裡會怎樣變質。還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筆力要集中於“泉太好了”,所以把濟南的其他“好"就交給了其他篇章去承擔。
青島大學教授魏韶華《老舍作品中學生讀本》:文章的獨特與高明之處在於,它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狀物寫景之作,它寫了人——景中的人,且以景之美反襯人之醜。作者的希望是景美,景中的人更美。寫文章最忌言之無物,而本篇,雖篇幅短小,可是其中蘊含的作者對國人的“哀”與“怒”,使它有了“魂”,有了“思想”,有了對美好未來的想像和憧憬。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引人深思、促人奮進。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金振邦《山水勝跡》:文章雖短,但功力很深,有獨到的藝術手法。第一,工於布局,重點突出;第二,善於抓住對象特徵進行描寫;第三,語言簡潔生動,通俗精練。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人民藝術家。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一生創作極勤,碩果纍纍,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兒童劇《寶船》等,其作品多選材於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層居民生活,通過塑造極為生動的人物形象、於“平常”中透出深刻的社會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