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趨勢: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趨勢: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是作者近十年來在國家科技部工作期間參與國家科技、人才工作戰略和政策制定過程的調研和思考成果。書中對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進行了梳理,通過分析國內外調研中積累的大量一手資料,闡述了自主創新戰略的背景和歷史經驗,強調我國應該依託新技術突破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推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以新理念新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瞄準國家戰略利益實施重大工程,發揮國內市場需求的戰略性作用,推廣創新方法套用,以全球視野推動本土自主創新。全書具有極強的理論探索性和政策操作性,邏輯清晰,表述簡潔,案例生動。

基本介紹

  • 書名:趨勢: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 作者:胡鈺 著
  • ISBN:9787122080448
  • 類別: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3-01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叢 書 名:中國科技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系列研究成果
版 次:1
頁 數:145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作者簡介

胡鈺,浙江人。國家科技部青聯副主席,科技日報社理論部主任。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文學碩士、經濟學學士。兼任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美中交流協會理事,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同濟大學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教授。曾任國家科技部辦公廳調研處處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近年來任中央人才工作決定、全國“十—五”人才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十二五”發展規劃等中央檔案起草組成員。參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軟科學計畫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課題若干。曾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稱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研究重要貢獻獎、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出版專著六部,合著、譯著及論文若干。

目錄

第1章 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1
1.1 新自由主義不能帶來世界的繁榮2
1.1.1 新自由主義的實質是對弱者講自由對強者講保護2
1.1.2 新自由主義讓少數國家受益3
1.1.3 開發中國家不能掉進新自由主義的泥沼4
1.2 堅持自主創新是中國科技發展中逐漸深化的戰略認識5
1.2.1 中國科技發展不能跟在別人後面爬行6
1.2.2 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8
1.2.3 中國必須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10
1.2.4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12
第2章 依託新技術突破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18
2.1 戰略性發展新興產業是進入創新密集時代的重大抉擇19
2.1.1 具備創新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經濟持續增長19
2.1.2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正確方向與關鍵技術20
2.2 積極抓住低碳時代帶來的發展轉型機遇21
2.2.1 低碳經濟成為中國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突破口21
2.2.2 樹立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意志和民族自信心至關重要22
2.2.3 啟動低碳產業發展的國內市場24
2.2.4 以低碳發展模式推動城鎮化進程25
2.2.5 健全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25
第3章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28
3.1 準確把握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水平29
3.1.1 本土企業已經成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29
3.1.2 我國企業依靠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可以獲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31
3.1.3 依靠持續創新打造民族品牌33
3.2 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者是企業家而不是技術專家34
3.2.1 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靈魂34
3.2.2 民營科技企業成為重要的創新力量36
3.3 政府在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上要“科學作為”37
3.3.1 把握“科學作為”的基本原則37
3.3.2 營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良好生態38
第4章 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41
4.1 理解創新型城市的內涵42
4.1.1 較完善的城市科技創新制度設計42
4.1.2 高水平的城市科技創新投入和基礎條件43
4.1.3 大規模的城市創新型企業43
4.1.4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城市發展模式44
4.2 從三個維度評價城市創新力44
4.2.1 創新環境45
4.2.2 創新動力45
4.2.3 創新績效46
4.3 深圳、上海、大連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典型經驗47
4.3.1 深圳模式: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支柱產業,培育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提升城市的集成創新能力47
4.3.2 上海模式:提升城市“知識競爭力”,堅持以套用為導向的自主創新55
4.3.3 大連模式:整合創新資源,以增強城市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為突破口56
4.4 從蘇州的轉型看創新型城市建設中要正確處理的五條基本關係57
4.4.1 產業體量大與創新能力小58
4.4.2 外資企業強與內資企業弱59
4.4.3 外資規模高與外資質量低59
4.4.4 創新資金投入足與創新制度環境缺60
4.4.5 外來人口多與高層次人才少61
4.5 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要途徑61
4.5.1 建立符合本市基礎和條件的創新型城市目標62
4.5.2 建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63
4.5.3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63
4.5.4 建立鼓勵創新導向明確的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體系64
4.5.5 建設創新要素集聚的高新園區64
4.5.6 建立適於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65
第5章 推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67
5.1 科技特派員工作是破解“三農”難題的一項創舉68
5.1.1 福建南平地區探索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68
5.1.2 新疆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熱氣騰騰70
5.2 深化認識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內涵與意義73
5.2.1 科技特派員工作是將現代生產要素導入農村的制度創新73
5.2.2 科技特派員工作為科技與經濟結合、培育現代農業提供強大推動力75
5.3 建設以科技特派員為核心力量的新型農業經濟組織76
5.3.1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可以有效整合農村資源76
5.3.2 建立更加多樣更大規模的新型農業經濟組織78
5.4 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途徑80
5.4.1 鼓勵創業80
5.4.2 拓展服務81
5.4.3 組織農民82
5.4.4 明確規劃82
5.4.5 形成合力82
第6章 以新理念新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84
6.1 認真學習錢學森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思想85
6.1.1 科技創新人才從融合中來85
6.1.2 科技創新人才從求異中來86
6.1.3 科技創新人才從實踐中來86
6.1.4 科技創新人才從淡泊中來88
6.2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89
6.3 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91
6.3.1 袁隆平是偉大科學精神的“育種人”92
6.3.2 引導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健康成長93
6.3.3 把防治學術腐敗作為科技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95
6.3.4 向諾貝爾獎進軍97
6.4 加速推動人才結構調整98
6.4.1 加速人才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98
6.4.2 人才結構調整要掌握好基本原則100
6.4.3 抓住人才結構調整中的三支重點建設隊伍103
第7章 瞄準國家戰略利益實施重大工程107
7.1 實施重大工程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08
7.1.1 國家重大工程決策體現了國家意志力108
7.1.2 探月工程體現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實腳步109
7.1.3 青藏鐵路工程成為創新型國家進程中的標誌性工程110
7.1.4 蘇通大橋工程推動我國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大跨越111
7.1.5 新時期16個重大科技專項112
7.2 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重大工程的舉國體制113
7.2.1 樹立敢於攻關的民族自信心113
7.2.2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114
7.2.3 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114
7.2.4 大力推動管理創新114
7.2.5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115
第8章 發揮國內市場需求的戰略性作用116
8.1 巨大的國內市場資源是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戰略資源117
8.1.1 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形成動態的良性循環117
8.1.2 中國市場具有規模性多樣性、增長性的特點117
8.2 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中加大力度提升引進消化吸收能力118
8.2.1 學習韓國引進消化吸收的經驗118
8.2.2 我國電力行業在引進消化吸收中積累了經驗119
8.2.3 自覺學習是關鍵121
8.3 發揮政府採購市場在鼓勵使用本國技術與產品上的引導與示範作用122
8.3.1 政府採購是給創新產品的第一動力122
8.3.2 明確和細化我國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的政策123
第9章 推廣創新方法套用125
9.1 創新方法是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武器126
9.1.1 傳統創新方法無法突破創新效率低的瓶頸126
9.1.2 TRIZ理論成為創新中的“點金術”127
9.2 重視培養創新思維130
9.2.1 思維慣性是制約創新行為的障礙130
9.2.2 創新思維的核心特徵是“求異”131
9.3 探索高效的創新方法和創新模式132
9.3.1 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的創新方法體系133
9.3.2 積極推廣“雲創新”模式134
結語以全球視野推動本土自主創新136
參考文獻1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