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銳銘
- 職業: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催化裂化車間技術員。
主要事跡,閃光之語,個人榮譽,
主要事跡
從“半路出家”到後來居上
身為“80後”,趙銳銘既有著年輕人的拼勁和好強,又有著同齡人中少見的沉穩和堅毅。2006年,自動化專業的趙銳銘被分配到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第二催化車間,但是由於專業不對口,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他能夠紮根催化。
“你學自動化的玩不轉這么複雜的大裝置,還是在車間待一陣子後再回歸本行吧。”車間的師傅曾經好言相勸。
“幹嘛要辛辛苦苦從頭開始啊,我們學自動化的肯定乾不好煉油。”昔日的同學曾經直言不諱。
儘管面對許多質疑,趙銳銘卻始終充滿自信,趙銳銘下定了決心要從零開始、立足一線,用努力縮短差距,用更多的付出來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從此,趙銳銘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一有空就跑到裝置里查流程、學操作;從此,趙銳銘的宿舍里擺滿了資料,貼滿了流程圖;從此,趙銳銘成了技術組的常客,時常找技術員們問問題、聊技術;從此,宿舍里的電腦極少用來消遣,成為了趙銳銘看論文、查資料的好幫手。在室外幹活時,趙銳銘不惜體力,在裝置里揮灑汗水的同時,也鍛鍊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在室內調整操作時,趙銳銘勤於動腦,對任何一個微小的參數變化,都認真分析,加深對生產工藝的理解。
漸漸地,靠著這股永不服輸的拼勁和認真細緻的點滴積累,趙銳銘會幹的活兒越來越多,在車間組織的練兵考試中進步顯著,名列前茅。同時,積極努力而又不失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也得到了車間領導和班組師傅們的認可。在車間班組人員調整時,這個“半路出家”的大學生“搖身一變”,成了班長們爭著要的“香餑餑”。
工作中“以苦為樂”
當懷著收穫的喜悅去工作學習時,辛苦就不算什麼了。身為80後的大學生,遇到髒活累活,他總是沖在最前;而且在認真乾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趙銳銘還主動參與其他崗位的工作,充當免費的“壯勞力”。有人說趙銳銘是“傻實在”,可趙銳銘卻從不計較,怡然自樂。而停工檢修更是令趙銳銘期盼不已。催化裝置的停工檢修是一場日夜兼程的攻堅戰,別人一聽就要皺起眉頭,可趙銳銘卻把這看成是難得的鍛鍊機會,總是積極參與其中,還把“忙”和“累”當成樂趣:
停工時,趙銳銘在60多米高的反應器上反覆檢查,每天上下8、9趟,腳上磨出水泡依然幹勁十足,趙銳銘說:“既鍛鍊了身體,又提升了技能,這樣的好事兒哪裡找去?”
開工前,趙銳銘在裝置里連夜調校滑閥,拿著手電筒蜷縮在狹小漆黑的空間裡觀察閥位開度,趙銳銘說“幸好還算瘦,否則只能望‘閥’興嘆了”。
2010年檢修完畢開工時,趙銳銘連續數天奮戰在現場。當車間領導安排趙銳銘休息一下恢復體力時,疲勞的趙銳銘躺在椅子上一闔眼就睡著了。半個小時後,被喊起來繼續“戰鬥”時,感覺似乎已經睡了一整天。這時趙銳銘說:“感謝檢修,讓我睡了20多年來最香甜的一覺!”
“每次開、停工都會發生有很多故事哩!”趙銳銘說這些話時表情是興高采烈的,故事裡的辛苦和汗水都成了讓他回味無窮的素材,豐富了生活的色彩。
從“敬業”到“專業”
因為“敬業”,所以“專業”。正是憑藉著這種“以苦為樂”的敬業精神,趙銳銘不斷付出,也收穫了豐碩的果實。他的工作態度認真,多次發現事故隱患;操作技能精湛,能勝任多個崗位,成為了班組的骨幹成員;同時,他的還在技術的寬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拓展,成為車間重點培養的後備技術人才。
2008年,煉油廠組織了“催化裂化裝置對抗賽”,剛剛工作兩年的趙銳銘在兩套催化裝置共150多名操作員中嶄露頭角,獲得三等獎,成為操作員中的佼佼者,在得到廣泛認可;2011年,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催化裂化技能競賽中,代表齊魯石化參賽的趙銳銘,從來自全中石化三十多家煉化企業的近百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摘得金牌,還成為了勝利煉油廠最年輕的催化裂化技師。
但是面對榮譽,這個樂觀的“大男孩”始終很淡定。“一輩子不能平庸而過,總得讓它多些色彩。”說起獲獎的喜悅和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趙銳銘的臉上掛滿了笑意:“這都是人生中的小插曲。沒有故事,不成人生嘛。”
新的起點,新的目標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趙銳銘在工作、學習中的出色表現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2012年2月,煉油廠將他從第二催化車間調到催化裂化車間擔任技術員,參與26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的籌備、建設和開工等工作。該項目投資達14億,建成後將在規模、技術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將為齊魯煉油“做大做強”發揮重要的作用。如今趙銳銘站在新的起點上,又給自己訂下了新的目標:要與同事們一起,全身心投入到26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的建設中,利用自己聰明才智和辛勤的付出,使其成為全國頂尖的催化裂化裝置,從而為齊魯煉油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閃光之語
付出就是收穫。
個人榮譽
- 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對抗賽”三等獎
- 煉油廠“優秀團員”、“青工創新大賽”三等獎
- 中國石化集團技術能手
- 中國石化集團青年崗位能手
- 中國石化“最美石化一線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