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莊嶺皇綱又稱趙莊嶺皇槓,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的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趙莊嶺皇綱,源於明代的皇室傳說。 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獨俱特色。 抬皇扛呈一字長蛇陣,四十八盤槓形成兩條長龍,你來我往“穿十字,走連環,千變萬化,顯示出大氣磅礴的皇家氣派。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莊嶺皇綱
- 分類:廟會
- 地區:河北省石家莊市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皇綱”也稱“顛槓”,是趙莊嶺火帝廟會獨具特色的傳統節目之一,它以再現古代帝王之皇家氣勢而聞名遐邇,倍受人民民眾的喜愛。“槓”為古代的一種運輸工具,其組成的隊伍稱綱隊,一盤槓由槓桿、槓箱、槓架、槓箱環、頂旗、槓鈴等6部分組成,槓桿橫跨槓箱,起抬運作用,是演員演出的接觸部分; 箱和箱架為槓的主體;箱環一為提手,二為製造聲響以壯雄威;箱鈴供槓間呼應;頂旗是將、帥標誌,頂上滑猴輕盈敏捷、活潑吉祥,起護本作用。傳說嘉靖帝為“皇綱”能安全到達趙莊嶺,特派朝中一員武將保鏢,這員武將家養一隻金毛猴,善同人意,保鏢之期,武將一直把金毛猴帶在身邊。在“皇綱”行走時,金毛猴蹲在“槓箱”上面,歇腳時,金毛猴活蹦亂跳逗人發笑。在一次休息時,由於眾人睏乏打盹兒,金毛猴在機智放哨中發現敵情,撓醒它的主人,使“皇綱”倖免遭劫。後人在製造“皇綱”道具時,就把這隻猴子加了進去。一盤槓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參演時,或三十盤、或五十盤,沒有定數,越多越好。角色除抬槓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鈴,手揚馬鞭,裝扮猶似古裝戲中的七品芝麻官者謂“押綱官”,負責檢驗槓箱,和四名猶似衙門站班的“護綱衙役”。
表演是隨著儀仗隊伍的拉開而開始的,或在崎嶇的山路上,或在狹窄的小巷裡,抬著一盤盤槓的演員顛動槓箱,使得箱環有節奏地拍擊槓箱,發出“啪啪”的聲響,故又名“顛槓”。
儀仗表演進入高峰時,“全羅執事”以及數百面彩旗圍成圓環,圈內,在震耳欲聾的鐵炮聲中,四十八盤槓形成兩條長龍,爾後你來我往,“穿十字”、“走連環”、“掏剪子股”,隊形千變萬化。同時,演員一改單調的“顛”槓,爭相施展“換槓、戧槓、頂槓”等高難度技巧。換槓是表演者換肩面對面“顛”,表示路上平安。戧槓分為側戧槓和背戧槓,側戧槓是同槓演員都用對應肩側身將槓端頂在肩窩處,並且盡力將身體傾斜使之和槓桿形成較大的鈍角,鈍角越大,演出難度越大。背戧槓也是這樣,所不同的是背戧槓是同槓演員背對背,將槓端頂在頸骨上面,難度比側戧槓更大。傳說,側戧槓是前方或某一方有敵情,抬槓者邊行進邊提防,保證“槓箱”萬無一失。而背戧槓則是“皇綱”四面受敵,抬杠人員停止前行,一面迎敵,一面保護“槓箱”。戧槓難度越大,意味著戰鬥越激烈。頂槓又稱對槓,一盤盤槓分別在相對地點上停頓一下,回顧後槓,打聲口哨替換而去。意思是“皇綱”隊行至轉彎處,互相顧看一下,再往前行。押綱官在衙役的護擁下,揚鞭舞蹈,槓間穿梭,查驗槓箱。整個場景蔚為壯觀,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伴以顛動時箱環拍擊箱子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和奏樂,形成一種粗獷而豪放的藝術效果。
趙莊嶺皇綱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後因各種原因停演。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天降暴雨,洪水沖毀了全部服裝道具,使“皇綱”一度陷入困境。光緒23年(公元1897年),經32個會員村公選的以桃林坪村為首,趙東嶺村、趙西嶺村、小寨村為理事村,統領趙莊嶺廟會,對“皇綱”進行了重新籌備,製作道具,組建隊伍。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取締封建迷信,趙莊嶺廟會停辦,“皇綱”停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給廣大農村帶來福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步入小康,為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進一步繁榮民間藝術,1984年經桃林坪村、趙東嶺村、趙西嶺村、小寨村四理事村議定,恢復趙莊嶺廟會,“皇綱”得以再現,並改原趙莊嶺火神廟會為趙莊嶺慶豐收集會,簡稱趙莊嶺廟會。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對“皇綱”這一種民俗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聘請專家、教授,對“皇綱”的道具、服裝及演員的演技進行指導。同時成立了“皇綱”研究會,對“皇綱”這一種民間文化進行研究,促其發展。“皇綱”表演隊已發展到48盤槓。“皇綱”表演成為當地民眾百看不厭的民間節目,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她正以獨特的魅力走出泥土,走出大山,撩開被歷史所塵封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