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趙莊嶺皇綱

井陘趙莊嶺皇綱是在井陘縣北秀林村的河北省省級第二批非遺保護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陘趙莊嶺皇綱
  • 年代:明嘉靖時
  • 地點:井陘縣北秀林村
  • 保護等級:河北省省級第二批非遺保護
簡介,特色,

簡介

河北省省級第二批非遺保護
井陘縣北秀林村馬火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影響甚廣,常吸引周邊民眾前來來睹盛況。“馬火”中的“馬”是用實心竹棍或其他材料綑紮成形狀似馬的架子,之後把燃放的多種焰花組裝在“馬”架上,再用經特殊工藝精心捻制的導火索串連起“馬”架上的各種焰花,這就是“馬火”。“馬”上的焰花種類繁多,燃路交錯行進,拉出的或直或曲的火線,響聲隆隆,動地驚天;煙霧騰騰,遮星閉月;火光閃閃,映紅半邊天。炮聲伴著鼓聲,月光伴著火光。場面新奇壯觀,情景動魄驚心。當火場上,二龍戲珠躍動,十二斗碰老桿,仙鶴凌空下蛋,“馬火”的燃放即告結束。指揮一聲令下,炮聲嘎然而止。
趙莊嶺皇綱始於明嘉靖時期,距今約500餘年之久,相傳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外巡堂弟朱厚璁還朝繼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徑趙莊嶺遇賊兵截殺,朱躲至火神廟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難。後,朱厚璁登基,年號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為火帝正君,撥皇銀重建火神廟,賜皇家全幅鑾駕執事以壯神威,欽定於每年正月二十五日為祀典之期,自此趙莊嶺火神廟會誕生。每逢廟會帝皆撥皇銀遣大臣送皇綱至趙莊嶺助香火之資,廟會的皇綱表演即是由此演變而成,現稱趙莊嶺皇綱。
“皇綱”也稱“顛槓”,是趙莊嶺火帝廟會獨具特色的傳統節目之一,它以再現古代帝王之皇家氣勢而聞名遐邇,倍受人民民眾的喜愛。“槓”為古代的一種運輸工具,其組成的隊伍稱綱隊,一盤槓由槓桿、槓箱、槓架、槓箱環、頂旗、槓鈴等6部分組成,槓桿橫跨槓箱,起抬運作用,是演員演出的接觸部分;箱和箱架為槓的主體;箱環一為提手,二為製造聲響以壯雄威;箱鈴供槓間呼應。頂旗是將、帥標誌,頂上滑猴輕盈敏捷、活潑吉祥,起護本作用。傳說嘉靖帝為“皇綱”能安全到達趙莊嶺,特派朝中一員武將保鏢,這員武將家養一隻金毛猴,善同人意,保鏢之期,武將一直把金毛猴帶在身邊。在“皇綱”行走時,金毛猴蹲在“槓箱”上面,歇腳時,金毛猴活蹦亂跳逗人發笑。在一次休息時,由於眾人睏乏打盹兒,金毛猴在機智放哨中發現敵情,撓醒它的主人,使“皇綱”倖免遭劫。後人在製造“皇綱”道具時,就把這隻猴子加了進去。一盤槓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每十二盤槓為一槓。參演時,或三十盤、或五十盤,沒有定數,越多越好。角色除抬槓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鈴,手揚馬鞭的七品芝麻官謂“押綱官”,負責檢驗槓箱,另四名猶似衙役謂“護綱衙役”。
表演是隨著儀仗隊伍的拉開而開始的,或在崎嶇的山路上,或在狹窄的小巷裡,抬著一盤盤槓的演員邊進行顛動槓箱,使得箱環有節奏地拍擊槓箱,發出“啪啪”的聲響,故名“顛槓”。行至“落駕”處,儀仗表演進入高峰。“全羅執事”以及數百面彩旗圍成圓環,圈內,在震耳欲聾的鐵炮聲中,四十八盤槓形成兩條長龍,爾後你來我往,“穿十字”、“走連環”、“掏剪子股”,隊形千變萬化,同時,演員一改單調的“顛”倒,爭相旗展“換槓、戧槓、頂槓”等高難度技巧。整個場景蔚為大觀,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伴以顛動時箱環拍擊箱子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和奏樂,形成一種粗獷而豪放的藝術效果。

特色

趙莊嶺廟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作為廟會重頭的獨特的民間技藝“皇綱”表演項目有待進一步進行挖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