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評傳

趙翼評傳

《趙翼評傳(套裝共2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以豐贍翔實的歷史資料,生動描述出趙翼一生的業績,同時,又採用夾敘夾議、傳評結合的方法,鮮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軌跡。《趙翼評傳(套裝共2冊)》對趙翼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治史思想及創作追求的獨特風貌與文化淵源,逐一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剖析與論述,最終確立其在史學研究與文學發展中的特殊地位。

基本介紹

  • 書名:趙翼評傳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7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趙興勤 匡亞明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0604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趙翼評傳(套裝共2冊)》講述趙翼是清代乾、嘉時期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他文史兼擅,為“乾隆三大家”之一。在近一個世紀的生涯中,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詩歌,而且亦有不少歷史研究著述傳世,其思想包蘊豐富、宏闊博深,很有代表性。

作者簡介

趙興勤,1949年7月生,江蘇省沛縣人,現任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並任中國《金瓶梅》學會理事、全國元好問學會理事、江蘇省明清小說研究會理事、徐州市漢城兩漢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古代小說與倫理》、《明清小說論稿》等七種,並協助霍松林教授等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鑑賞辭典》、《中國風俗大辭典》,所發表的重要論文有《理學異端學說對世情小說的引發》、《金瓶梅作者與羅汝芳哲學思想》、《儒學·理學·世情小說》、《從“文以載道”到以文自慰》、《論元好問詞的藝術》等。

圖書目錄

《趙翼評傳(上)》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童年艱辛和“長安索米”
一、不甘沉淪的寒門書生
二、兩次冒籍應考
三、寄居汪宅“閒商文史”
第二章宦遊京師與“大魁佹失”
一、人直軍機處
二、扈從木蘭圍場
三、“蜚語中傷”與出入軍機
四、狀元與探花的倒置
五、供職翰林院
六、京師交往與官場應酬
第三章出守鎮安
一、訪察風物民情
二、“勉修循良績”
三、奉命從軍滇南
四、復回鎮安知府任
第四章調任廣州知府
一、“銷金窩”中的冷靜思考
二、寬以斷獄與關注農耕
三、“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
第五章特遷貴西兵備道
一、薦舉背後的文章
二、衙冷而官忙
三、整頓鉛廠與棄官返鄉
第六章居鄉教讀
一、以著述補風教
二、補官未成任教職
三、移居常州與揚州迎駕
四、掌教揚州安定書院
第七章出應閩浙總督幕
一、為何“掛冠翻入幕”
二、“戎幕佐軍籌”
三、返鄉途中的尷尬
第八章以文字與道義交友
一、與錢大昕、王鳴盛、袁枚等人的交往
二、與洪亮吉的深厚友誼
第九章憂國憂民的詠嘆
一、關注現實審視時事
二、感時傷亂力欲挽天
三、世風盛衰關時局
四、政局的驟變
五、聞捷而生悲
六、為蒼生而歌哭
七、最後的歲月
第十章甌北的社會政治思想
一、學術背景
二、藉史明義
1.開放文禁
2.廢止株連
3.澄清吏治
4.薦賢以公
5.廣開言路
6.抑制豪紳
第十一章甌北的治史方法
一、方法的革命
二、《陔餘叢考》與《廿二史劄記》
三、治史方法
1.枚舉法
2.比較法
3.歸納法
4.推理法
四、《廿二史割記》著作權辨正及其他
第十二章甌北的治史思想與學術追求
一、問學師承
二、治學經歷
三、治學態度
四、治史途徑
第十三章甌北與考據學
一、甌北的疑經精神
二、宏闊的學術視野
三、排比史料與揆之以理的考證方法
第十四章甌北的哲學思想
一、“用”與“度”
二、“言”與“行”
三、“物”與“理”
四、“外”與“內”
五、“時”與“勢”
六、“儒”與“佛”
七、“功”與“過”
八、“命定”與“自為”
九、“棄”與“取”
十、“理”與“氣”
十一、“仁義”與“人生”
十二、“窮”與“通”
第十五章甌北的詩歌創作理論
一、甌北的創新主張與創作實踐
1.文化的積澱與創新意識的萌生
2.執意求新與積極探索
3.創新意識的深化與自然淳真之美的追求
二、愛古而不薄今的論詩原則
三、“人品”與“詩品”並重的批評模式
四、詩關家國的創作傾向
五、“性靈”與“學問”兼擅的獨特風貌
第十六章甌北詩歌的藝術風格
一、興酣落筆,雄麗奇恣
二、“好論駁”、“涉乎趣”
三、博取眾長,熔鑄新意
附錄趙翼年表
索引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後記
……
《趙翼評傳(下)》

後記

《趙翼評傳》的寫作,經歷了六年之久,總算得以問世。回首往事,感喟頗多。
我承擔此項任務時,《甌北集》尚無排印本,有關研究資料也較難尋覓。後想方設法,通過熟人關係,始借得一部一般不出借的某地館藏湛貽堂刊本《甌北全集》。又向台灣學者杜維運教授求援,承蒙杜先生厚愛,將大作《趙翼傳》慨然寄贈。很令人感動。這均為我的趙翼研究提供了方便。正當我奮筆疾書、努力寫作之際,遠在家鄉的年邁老父親突然患病,臥床不起。家中儘管有二位兄長和嫂嫂、姐姐等人照料,但我必須盡為子之責。於是,每每是星期五授課畢返鄉,在老人床鋪前侍奉兩天,讓兄嫂略得休息,星期日晚即返校上課。來回奔波,長達月余,可謂疲憊不堪。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精心照料,父親病情略有好轉。他望著我漸漸瘦削的面容,拉著我的手,動隋地說:“公家的事要緊,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家裡有你哥嫂在,你就不用回來了。千萬別耽誤了工作,把你那本評傳儘快寫好。”臨行,我回望躺在病榻上的父親,只見他那飽閱人世滄桑的眼神里,分明有淚花在晃動。我背過身去,強忍淚水,踏上了返徐的路程。豈料到了1995年10月5日(農曆閏八月十一日),突然接到家中電話,說父親病危。當晚,我飯也沒吃,連夜趕回老家,然父親已離我而去,臨終都未能見上一面,以致留下終生遺憾。當時之憂傷悲痛,真難以用語言形容。我的情緒,很長時間都未能穩定下來,至今思起,仍淚難自抑。
在此之前,我與妻每年都將父母從老家接來,在徐州住三、四個月,每晚必陪老人說會兒話。自承擔此項任務後,緣時間關係,不僅沒接父母來同住,且回老家探望的次數也少了。父親去世後,我一度常回家探望,以寬慰老母之心,但因工作繁忙,畢竟難以持久。1998年春節前,我本來是與侄兒約好回老家過年的,但為了趕寫書稿,最終還是取消了這一計畫。除夕之夜,我暗自吟誦道:“爆竹辭舊歲,高堂盼子歸。鄉關雲霧遮,遊子淚暗垂。”的確是當時心境的真切流露。到了後來,母親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處處要人照顧,須臾不能離人。雙腳不能行走,思維亦不太清楚。鑒於這一情況,我與妻花千元為老人購一輪椅,既能讓老人曬曬太陽,又可減輕兄嫂服侍老人的勞動強度。一次,我回老家,推著母親去村外走走,看看田中成片的荷花、碧綠的稻田、清澈的渠水。母親果然很是高興,但又斷斷續續地念叨:“這車子是好,就是太貴了,太貴了。”聲音雖說不太響亮,但吐露的卻是對兒女的深情關愛。到了1998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四),年近九旬的老母便與世長辭。從此之後,再也看不到假期臨近之時老人站在村口盼兒孫歸來的瘦弱身影,再也聽不到茶飯之際老人對後輩的親切呼喚。往事遙遠難追憶,近景堪悲總心傷。我們在輓聯中寫道:“兒女痛憶慈親教,孫曾常懷祖母恩。”道出……京大學出版社及責任編輯卞岐先生均給以大力支持,還有我的老師餘明俠教授,始終關心本書的寫作,殷殷重託,銘感難忘。邱鳴皋教授亦曾多次給以幫助。去常州考察期間,曾得到甌北六世孫趙爭先生的支持,研究生呂靖波等同學在資料的整理等方面,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在此一併致以謝意。
本書儘管用五、六年時間始寫成,但限於本人水平與識見,不當之處必有,懇請方家通人賜教。
趙興勤

序言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匡亞明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產生這一奇蹟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採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人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家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歷史事實也反覆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思想並非先驗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這些規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鑑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繼承”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幾點作為大家的共性(統一與共識);另一方面,對每部評傳的立意、結構和行文(文體、文風和文采等),則主要是作者的創造性思維勞動和雅俗共賞的文字表達藝術的成果,是彼此的個性(區別),不宜也不應強求一律。評傳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發揚這一個性,力求在對每一傳主的評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積極因素,使之和正在變革中國面貌的偉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融為一體,豐富其內容,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傳主思想業績的一般性詮釋上。
我認為,以上三點大體上可以表達《叢書》所遵循的主要指導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叢書》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特別感謝《叢書》的名譽顧問和學術顧問。他們的熱情關心、支持和指教,使《叢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更要感謝所有承擔評傳撰著任務的老中青學者,他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對學術,對民族,對歷史負責的研究成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合作,《叢書》工作的開展是不可能的。《叢書》副主編和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出版社,在制定《叢書》規劃,約請和聯繫國內外學者,審定書稿以及籌劃編輯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是《叢書》能按預定計畫出版的必要前提。
現在《叢書》開始出版了,我作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於使命感而醞釀已久的構想終於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實現,心情怡然感奮,好像回到了青年時代一樣,體會到“不知老之將至”的愉悅,並以這種愉悅心情等待著《叢書》最後一部的問世;特別盼望看到它在繼承中畢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珍貴……遺產方面,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面,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性偉大事業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願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秀學者經長年累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出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出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向和平、發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