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趙為謙)

趙謙(明朝儒學大師)

趙為謙一般指本詞條

趙謙,亦名趙為謙,字古則,號考古先生,浙江餘姚人,曾任國子監典簿。明初著名教育家,儒學大師,後世稱“海南夫子”、“海南聖人”、“字學宗師”。

基本介紹

  • 本名:趙謙
  • 別稱:趙為謙
  • 字號:字古則
    號考古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浙江餘姚馮村
  • 出生時間:1351
  • 去世時間:1395
  • 主要作品:《童蒙習句》、《學范》
  • 主要成就:“海南夫子”、“海南聖人”、“字學宗師”
人物生平,明儒學案,明考古趙先生故里碑,趙考古祠,江南第二泉,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趙謙,字古則,號考古先生,浙江餘姚人。他自幼勵志聖學,曾作治學座右銘云:"士之為學,必先窮理,窮理必先讀書,讀書必先識字。故曰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明則六經如指諸掌。"趙謙博究六經百氏,尤精於文字學,為時所推重。襲封"聖人"世職的孔子後裔孔士行和趙謙見面後,深為他的學問所折服。明初文壇宗主大學士宋濂看了他的著作後,亦讚嘆道:"吾輩不及。"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命詞臣修《正韻》,他應聘而出。雖然大學士宋濂很欣賞他的才華,但仍因其年紀較輕為眾人看輕,被黜為中都國子監典簿。趙謙為人剛直,"正義所在,目無王公"。因此,第二年便因與上司論事不合而遭貶罷官。趙謙不以為意,"放歌東歸,益肆力於著述,學者翕然從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趙謙得到吏部侍郎侯庸的保薦而復被舉用。趙謙對官場中勾心鬥角的事很是反感,覺得在朝中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趙謙毅然放棄京官的優越地位,主動到被稱為"蠻夷萬里"的海南瓊山任儒學教諭。
海南自古是個蠻荒之地,文化非常落後,雖然自宋代蘇東坡、胡銓等人流放來瓊,大力宣揚文教,但直至明初,讀書人還很少。瓊山知縣在儒學的旁邊築了一個考古台,給趙謙作著述之所。為了培育人才,趙謙還編寫了一本《童蒙習句》的識字課本和一本定名《學范》的教科書。趙謙生平著述不少,傳世者還有《聲音文字通》、《六書本義》、《造化經倫圖》、《歷代譜贊》等書。其中《聲音文字通》在永樂初由趙謙門人柴文敬呈上朝廷,明成祖下詔藏於秘閣,並作為考文重典。
趙謙
趙謙辦學不分民族、貴賤,一視同仁。他的學生,既有貴介公子,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漢族青年,也有黎家子弟。此外,還有不少青年從遠方慕名而來,其中較著名的有合肥王仲迪、蒲田朱伯紹、三山鄭尚賓、風陽孫仲岳、臨川吳均平等。
趙謙在海南辦學,"文風由是丕變,今瓊人家尚文公禮而讀孔子書,一洗千古介麟之陋,出而北仕於中州,中州士大夫不敢鄙夷之者,未必無所自也。"後人因此讚譽道:"海南子弟,得聞聖學,實自謙始。"後來,大家乾脆稱他為"海南聖人"、"海南孔夫子"。
趙謙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0月1日病死於任所。趙謙死後,眾門生如喪己父,悲痛萬分,將他安葬於府城南門外六角井附近,爭相負土築墓,春秋祭祀不絕。

明儒學案

瓊山趙考古先生謙
趙謙字撝謙,初名古則,餘姚人也。秦王廷美之後,降為農家。就外傅於崇山寺,達旦忘寐。年十七八,東遊。受業天台鄭四表之門。四表學於張以忠,以忠學於王伯武。伯武,胡云峰之高第弟子也。洪武十二年,徵修《正韻》。已別用為中都國子典簿。然以其說授之門人宋燧者,多采入於《正韻》。在中都,又以同官不合而罷歸。築考古台,讀書其上。謂《六經》子史,歷代闡發有人,惟音韻之學,世久不明,乃著《聲音文字通》一百卷,《六書本義》十二卷。二十二年,召為瓊山教諭,瓊海之人,皆知向化,稱為海南夫子。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卒於廣城,年四十五。 先生清苦自立,雖盛暑祁寒,躡蹻走百餘里,往來問學。嘗雪夜與門人柴廣敬劇談,既乏酒飲,又無火灸,映雪危坐,以為清供。其著述甚多,而為學之要,則在《造化經綸》一圖。謂其門人王仲迪曰:“寡慾以養其心,觀止以明其理,調息以養其氣,讀書以驗其誠,聖賢之域不難到。”又讀武王《戒書》而惕然有感,以往古之聖,猶儆戒若是之至,後世眇末小子,其敢事事不求之心哉。既以古篆隨物而書,又銘其所用器物之未有銘者,以見道之無乎不在也。其時方希直氏亦補註《戒書》,以為其言之善者,與《詩》、《書》要義無以異焉。蓋從來學聖之的,以主敬為第一義,先生固與希直善,其講之必有素矣。廬陵解縉嘗銘先生之墓,謂其力學主敬,信不誣也。今《大紳文集》既失此文,而先著述亦多散逸。萬曆間集弱侯所表章者,僅先生字學之書,某幸得此於其後人,故載之於右。

明考古趙先生故里碑

明考古趙先生故里碑位於餘姚市馮村,趙謙去世後,朝廷曾派人到馮村尋求遺作。趙謙用二十年的心血寫成的《聲音文字通》,在永樂間被“太宗文皇帝詔藏秘閣,以為國家考文之重典”,後人尊趙謙為“字學宗師”。為了紀念趙謙,餘姚馮村當地將他常走的山嶺呼作“趙宦嶺”,並於嘉靖間在馮村立“明考古趙先生故里碑”。
趙謙(趙為謙)

趙考古祠

江南趙考古祠是餘姚市一處著名的紀念性建築,位於餘姚鎮筍行弄26號。是為紀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韻學家趙謙,於明嘉靖年間而建,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初年重建。趙謙(1351—1395),原名古則,字撝謙,號考古先生,鳳亭鄉(今肖東鎮)人。一生淡泊名利,專注學術,留下著作300餘卷,為古文字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趙考古祠”歷經風雨滄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該祠為硬山頂,有倒座和正廳兩進,通面闊均為14.6米,正廳通進深9.76米,倒座通進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結合的梁架結構。地面用石板錯縫平鋪。中間天井面積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鋪。趙考古祠這種由倒座和正廳構成的基本結構,樸素大方的裝飾藝術,凸現出莊嚴肅穆的氛圍,反映出這一時期餘姚乃至浙東地區祠堂建築的風格特色。
趙考古祠於1997年3月19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趙謙(趙為謙)

江南第二泉

江南第二泉位於雨花台東崗,原名雨花泉。
趙謙(趙為謙)
因清泉一泓在永寧寺內,又曾稱永寧泉。泉凡二孔,水出地面1米,纖湮縷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絕,宋陸游品為第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其書題“第二泉”匾額,後毀無存。

歷史評價

明邱睿《考古趙先生像贊》評價他為“南海木鐸,後學山斗”。“南海木鐸”是讚頌他為海南文化教育作出的“拓荒之功”,“後學山斗”是推崇他卓越的學術成就。
朱彞尊《趙謙傳》描述了趙謙四處交友求學的情況:“天台鄭四表善《易》,則從之受《易》。定海樂良、鄞鄭真明《春秋》,山陰趙俶長於說《詩》,迮雨善樂府,廣陵張昱工歌詩,無為吳志淳、華亭朱芾工草書篆隸,撝謙悉與為友。”
明解縉“教官,聖人之木鐸也,吾當賀聖人於南海之濱有增一木鐸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