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家祠

趙氏家祠

趙氏家祠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鄉後趙村西頭。後趙村位於武陟縣東部的喬廟鄉政府駐地喬廟西北,有後趙村、候村、付村三個自然村組成。1983年9月14日該村首次裝上路燈,同年位於村東北角的喬廟影劇院開演了落成的首場戲,1988年10月26日至11月7日候村大街和後趙村后街首次硬化,1997年5月付村街首次硬化,1998年9月21日至10月27日後趙村前街首次硬化。該村距離鄭州市僅30公里,距離焦作火車東站距2公里,焦鄭高速公路在該村通過,占郇公路繞村而過,交通便利。總人數2954人、耕地2321畝,有10個生產小組,農副業人均收入2300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氏家祠
  • 位置: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鄉後趙村
  • 建設年代:2005年4月重修
據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碑文記載明初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武陟縣東28公里千秋鄉,此地以姓氏立村取名趙村,由於人口發展分為前街和后街。清道光年間后街叫後趙村。趙氏族譜記載:蔓延 洪洞,前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居茲土(後趙村)。
國家不可無史,地方不可無志,家族不可無譜。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變,譜,則可辯枝系、昭親睦、別長幼。是故,凡家修譜,旨在弘揚家風,繼傳家訓;承先人優良之傳統,勵後代奮發之志氣。吃水不忘源頭,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譜,猶如水之清源不斷,木之根本不失也。
考趙姓,本出自贏姓,形成於西周。祖先伯益,始祖為造父。伯益乃顓頊帝裔孫,舜賜姓贏。造父為伯益之九世孫。西周時,造父在桃林得駿馬八匹,獻於周穆王,並為周穆王駕馭馬車,外出打獵,遊玩。一次西行至崑崙山,得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忽聞徐國徐偃王造反之急報,國事危,軍情急,幸賴造父駕車,日馳千里,才得以及時返回鎬京,發兵破徐,叛亂乃平。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賜趙城給造父,造父族自此始稱趙氏
至周幽王時,造父七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後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戰國初年,叔帶十二世孫趙襄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襄之孫趙藉時,獲周烈王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
趙氏家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