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穎

趙毅穎

趙毅穎,號當堂,1967年生於瀋陽,僑眷,無黨派。1987年參加工作,1994——2004年任於洪區委機關報編輯,2005——2009年於北京工作、學習,2011年任於洪區委機關報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僑聯書法家協會創作指導導師,于洪區文聯副秘書長,香港紅山史前研究團隊成員,泛紅山文化黑皮玉鳥專題藏家,《黑皮玉》群創建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毅穎
  • 別名:當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7年10月
  • 職業:編輯
  • 主要成就:行書產生與書體結構重要關係研究
  • 出生地:瀋陽
  • 代表作品:壽山石微雕2毫米仿真壺
藝術簡介,書法理論和創作,篆刻創作,微雕創作,黑皮玉收藏,

藝術簡介

1983年參加遼寧電視台書法班開始學習書法,受教於“九畹”諸位先生
1988年參加遼寧畫院首屆高級書法研修班,受教於陳振濂劉雲泉郭子緒先生
2007年在北京工作期間受教於梅墨生先生
學術論文《虛實均衡對位——偏旁結構位置關係解析》發表於1998年第3期《美術大觀》
學術論文《偏旁位移與行書連寫——關於行書產生的結構性前提》入選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
書法篆刻作品參加各級展會,辭條、作品輯入《當代書法篆刻藝術大觀》等
微雕創作,壽山石微雕仿真壺2毫米乘2毫米(吉尼斯微雕石壺紀錄為4毫米乘6毫米)
從2006年春開始從事史前泛紅山文化黑皮玉專題收藏與研究

書法理論和創作

理論貢獻
以形式構成觀對書體結構進行原理、規律性研究。
首次解析了“常使左方高”即“左小齊上,右小齊下”結構現象的原理,及其與行書出現的重要關係。
解析了書法發展歷史中淘汰橫畫右下斜的原理。
解析了楚簡書風歷史衰斷的原因。
解析了偏旁結構間普遍存在的虛實均衡對位現象的原理,這一規律的發現關聯解決了“隸乃始有展促之勢”的原理。
註: 學術論文參見中國書法網學術專題區
創作思想
書寫隨思想情緒、工具、環境變化,形式、韻致因時而異,自然生髮,一成不變便是保守、做作、懶惰。
任何古人作品都可以臨寫,要緊在貫通,找到用筆、章法發展的脈絡。
形式是媒介,形式背後的“心勁”即世界觀、人生、藝術思想的探索、修養是表現的根本。

篆刻創作

我沒臨過太多古印。我讀過不少古印。
我刻印一定要站著,拿刀和拿筆姿勢一樣。
我列印稿要很多遍,但刻時從不按印稿。
我刻印講每刀之間的節奏感,由外向內一刀沖。
印文的內容我一定要喜歡才刻。

微雕創作

微壺記
2006年12月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我和兒子、外甥女前往參觀,被一組博古微雕吸引,尤其是其中的一件,黃豆粒大小的壽山石小茶壺。我們議論並想像著,這壺是不是可以打開壺蓋沏茶?該是《小人國》中的用具,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
我學過石章篆刻,對壽山石並不陌生,就和孩子隨口說了一句:這小壺我也刻得出來。兩個孩子看著我,搖頭做鬼臉,不信。我這個做爸爸和舅舅的在孩子面前算是被嘲笑了,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大話呀,暗下決心,要雕出小石壺來。
兩天后,一個從外表看來惟妙惟肖的黃豆大的壽山石壺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我們還在猜想,博物館那件小壺能打開蓋子倒水嗎?應該是的,那可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啊!
這年春節假期,我的微雕壺創作開始了,工具是一小片壁紙刀、一小截鋼鋸條和做縫紉活的手針,用針來掏空壺膛。書籍和網路找不到現成的經驗技法,掏壺膛、镟壺蓋全靠摸索。失敗,嘗試,這種直接經驗的生鮮感反到激發起了我更強烈的創作欲。
大年初三早上醒來,手裡攥著昨晚雕到半夜的作品看著,想著,有了能轉動的壺蓋和空圓的壺膛,可壺嘴透不通還不算完美。可哪裡有那么小的鑽頭啊,細如髮絲的鑽頭世界上不可能有的。想著想著,看到了牆角木架上的醫用磨口玻璃瓶,裡面的一個寶貝叫我心裡一亮,就用它。稍一加工,一把微雕鑽成了。用用,還行,可實在不能說好用,因為鑽了大半天才鑽通了壺嘴的一少半。又是多次艱苦的嘗試……。大年初六早上醒來,手裡攥著昨晚雕到半夜的作品開始欣賞,這可是一把“全須全尾”能蓋蓋、能倒水的微雕仿真壽山石壺,這個壺高一厘米。
北京4年的工作、學習、感悟,看不完的名勝古蹟、美術展館,琉璃廠、潘家園,書畫、工藝大師作品近距離揣摩,讀書寫作,鑑賞力和胸襟的開闊,這些都滋養著我的微壺創作且興趣愈發濃厚。
微雕創作有人以為主要靠細心,但信心和膽量更重要,因為活動餘地的限定,稍一過勁就會失敗,又不能畏手畏腳,具有曠達甚至豪放的搏一搏的心態於微雕創作是必要的。
六年的微壺探索創作,作品不多,送人不少。這三件套壺(見圖冊)是我比較滿意的。創作筆記里記下了其中甘苦。
最外面的壺取材不是壽山石,是蟠桃核。北京市場上蟠桃要比瀋陽多,我很愛吃。零七年夏日一天,望著宿舍窗台上的一枚指甲大小的蟠桃核,未經雕琢即像一把小茶壺,於是便乘興雕刻起來。
蟠桃核特硬,費了好大功夫打開了一個小洞,掏出果仁,陽光下看到了光溜溜的桃核內壁,正好是壺膛。另找一枚蟠桃核打碎取最厚處做壺蓋,小壺蓋摳手,愈覺堅硬,加工了整整一天。桃核表面有空隙、褶皺要表現壺嘴不易,剔除四周部分,留下實體後鑽眼。殘留在壺面的褶皺刪繁就簡透雕成古梅枝幹和壺把(側把)。
雕好蟠桃壺後的一個星期日,我來到北京十里河工藝品市場,在全國著名制扇名家鄭高的店鋪里挑選扇骨。鄭高看到我戴在脖子上的蟠桃壺,拿在手裡把玩好一陣說:“讓給我吧。”“只有一把,等秋天多吃些蟠桃,再給您雕。”我說。然而,幾個秋天過去,我吃了並發動親朋好友吃了幾百個蟠桃的桃核都沒有雕成。不是我雕工的問題,而是材料不行。因為果核都是由兩半合成,在結合處用力一定易開碎。幾年來也沒有找到結合處能吃住勁的蟠桃核。那第一枚蟠桃核為何刻不碎,以至完全看不到兩半結合處的縫隙。我聯想到人的頭骨,頂骨是由兩塊連線而成,中間形成鋸齒狀骨縫。記得醫學材料上說,有幾百萬分之一的機率的人的頭骨的縫合線是長合而看不出來的。我似有所悟,緣分啊!
嘗試過各種材質,象牙、橄欖核、桃核、杏核,最後還是用壽山石、巴林石等質地細密的石料為佳,一種棗紅色的蕭山石仿雕紫砂壺最妙。
旋轉大號蟠桃壺蓋,取出第二件微壺即是蕭山石的。蕭山石質地細而硬度適中。這把壺雕刻前的目標是儘量小些,經過兩年的摸索,技術上有了得心應手之感。此件作品完成在2007年秋天,壺體最寬處7毫米。
打開中號壺蓋,取出第三件微壺。
零八年勞動節,我揣著工資和獎金,春光里回沈小住。當然要給家人看看我的微雕石壺作品,父母讚嘆說,一定是世界最小的壺!我上網一搜,金氏世界紀錄微雕壺直徑4毫米。心中掃興,告訴大家查詢結果,都不吱聲,看看母親,一絲遺憾在母親臉上閃過。
為了母親的微笑,立即動手創作,挑戰極限。白色寫字檯,高光檯燈下,先看書,平心靜氣了,取材蕭山石一小塊如米粒大小。先雕壺身,再掏壺膛,稍一走神,壺壁捅破,再來;壺嘴鑽眼時,自製的鑽頭又刮磨的不能再細,鑽時,為防手抖要反覆默念一句話以調長氣息;壺蓋下料要大些,先刻大些的壺蓋,再一圈一圈往裡收,後來小到兩指尖一捏就看不到,捏不住了,就以左手大拇指的指甲邊緣與食指尖處輕嵌小壺蓋,旋轉,右手刀刮,再往小收。用顯微鏡(鑑定瓷器用的手持低倍顯微鏡)是必須的,可不是雕時用,而是找位置,看有沒有刻偏,再矯正。如此兩天,就在小壺蓋要完成時,不想掉落了,就掉落在寫字檯上,結果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玄吧?此壺用時三天完成,壺體最寬距2毫米。
壺蓋小於小螞蟻頭,從細絲線里取出一根纖維,一頭繞上壺蓋的蓋鈕(只能是憑感覺),一頭穿過壺把繫上扣。
父母拿著顯微鏡看著小壺,微笑。
對了,那件寶貝工具是針灸用的銀針。我雕小壺的工具還是那老四樣:一鋼鋸條、兩針(縫紉針、銀針)、一壁紙刀而已。

黑皮玉收藏

香港紅山史前研究團隊成員。
《黑皮玉》群創建者。
史前文明泛紅山文化黑皮玉鳥專題藏家。
所藏織物印跡和高溫瞬間溶蝕局部黑皮玉梟尤為難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