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明,男,1955年7月生,河北沽源人,漢族。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學系系主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和全國作物栽培委員會副主任、玉米學科組組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明
  • 性別:男
  • 出生:1955年7月
  • 民族:漢族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1年9月獲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師從李競雄院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學系系主任、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和全國作物栽培委員會副主任、玉米學科組組長。

主講課程

主講高級《作物生理學》、《農學專業英語》和《作物生理學研究進展》等多門研究生核心課程。

主要貢獻

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科領域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中國農業大學該學科學術帶頭人和農學學科“211”工程建設的主要負責人,在學科方向調整、學科改革以及科研、教學和開發中起了重要作用,使學科有了很大發展。
參編了《作物生理學導論》、主持編寫了《作物產量生理學》等教材。 近年來,共指導博士生6名、碩士生8名,指導過程中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科研思路廣、科研水平高,畢業的研究生大多被評為優秀。
在科研方面,主持國家級重要研究項目10餘項,是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轉化機理及其在農業中套用”專家組成員。曾在“九五”攀登計畫項目“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抗逆生理基礎研究”中主持“源庫協調機理與高產潛力”的研究,從作物光合生理角度探索了作物生產潛力和增產新技術。
根據作物產量理論與作物生理學發展趨勢,對產量構成因素、光合性能、源庫三個重要理論的內在聯繫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作物產量分析的“源庫性能理論模式”;對我國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種首次進行了光合性能分類,並建立了多媒體株型信息系統,對指導高光效生理育種和栽培有重要指導價值。
以此理論為指導,進行了源庫高性能協調的生理育種,培育出多個高光效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種。趙明教授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小麥光合作用“午睡”原因的研究,明確了華北地區小麥灌漿期間生態、生理因素與光合作用“午睡”形成的關係,該項成果獲河北省教委三等獎。他分析和考察了作物進化和系統發育中雌雄器官形態和生理變化特點及其與環境的反應關係,提出了作物雄脆性概念。首次利用塑膠簡棚誘導小麥雄性不育,並在分析誘導雄性不育主要因素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出誘導雄性不育中溫度和時間作用的量化關係,建立了溫時效應規律和相應的快速殺雄技術體系,拓寬了作物雜種優勢利用途徑。
針對我國作物研究儀器落後的狀況,趙明教授在科研手段的改進上不斷創新,組建了中國農業大學農科儀器研究室,主持發明了BAU光合測定系統、CAU安全智慧型烘箱、恆溫培養箱、根系霧化培養箱、種土錐體化育苗技術、鏈輪式移栽車、光合蒸騰儀和CAU程控光照培養箱等8項專利產品。
其中主持研究的BAU光合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大大推動了我國作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該項研究經部級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20多個省市60餘個單位套用,取得經濟效益上百萬元,為國家節約外匯近千萬元,並榮獲由國家科委、勞動部等5個部局聯合頒發的國家新產品證書。
在栽培生理領域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曾主持召開了多次全國學術會議,主編了“首屆全國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討論會”、“第六屆全國玉米栽培學術會”文集,在本學科起了帶頭作用;1995、1998年曾赴韓國、日本短期講學,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作為特邀研究員赴日本東京大學從事合作研究1年,2000年8月被國際水稻所聘為研究員,主持再生水稻源庫生理研究,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此外,近年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30餘篇。

獲獎記錄

獲國家專利和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全國第三屆發明金獎、河北省首屆發明二等獎。CAU超音波霧化根系培養箱獲中國農業大學1997年科技成果一等獎。《作物生理學導論》於1996年獲農業部優秀教材2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