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起,男,1953年11月出生,漢族,吉林省梨樹縣人。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吉林大學畢業。經濟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研究員。2013年1月任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振起
- 外文名:Zhao Zhenq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梨樹縣
- 出生日期:1953年11月
- 職業:公務員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原四平市市委副書記、遼源市委書記、吉林省省長助理
任職簡歷,工作業績,感人事跡,遼源現狀,發展遼源,並行發展,決策指引,克服困難,評價遼源,
任職簡歷
1973年參加工作,歷任:
吉林省農機校辦公室主任;
敦化市官地鎮鎮長,
吉林省農業廳計畫處副處長、處長;
吉林省農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中共四平市委副書記;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正廳級);
中共遼源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2年8月任中共遼源市委書記。
2008年1月任吉林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不再擔任遼源市委書記。
2013年1月任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3年7月免去省長助理職務。
工作業績
按:趙振起同志由於在擔任中共遼源市委書記任內政績卓越,深受人民民眾愛戴,在任職期滿後給遼源人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以下為一篇評論趙振起書記的文章,文章具體的體現了他在職期間的工作成績。
感人事跡
撰寫此文的最初萌動緣於聽到許多採訪對象擔心一個相同的問題:怕趙振起書記調走。我親眼目睹,81歲的抗日老戰士林世堂情真意切地對趙振起說:“書記,你可別走啊。”說罷老人可能覺得不妥,又補充道:“要是組織需要,走也可以,但最好再呆幾年再走,那遼源發展的就更快了。”離休老幹部賀淑敏發自內心地說:“小區的居民都夸這屆的班子真幹事,說咱市來個好書記,這是咱老百姓的福氣啊!”無論是外埠的投資商,還是當地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心聲:“書記,別走。”就連我那調到外地工作的丈夫回來時也說,他所在的城市雖然比遼源大,但缺少遼源的發展態勢和活力。他說:“如果趙振起再乾幾年,遼源會大不一樣。”對於遼源的百姓來說,能對外來的領導產生如此深的依賴之情實屬不易。多年來,由乾外來的幹部調動頻繁,加之遼源的經濟又處乾多年徘徊不前的狀態,因此百姓稱遼源是外來幹部鍍金的“試驗田”。從過去的“反感”,到今天的“捨不得”,這個彎兒轉變的背後說明了什麼?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靠什麼贏得了幹部民眾的心?何以有這么大的力量凝聚130萬人民創造了新的歷史?這一切引發我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領導幹部的影響力,對推動一個地方歷史前進的步伐到底有多大?我試圖從“遼源現象”,從百姓離不開的遼源市委書記趙振起身上,尋求問題的答案。
一幕大戲拉開,觀眾為劇情所動,或喜或悲,但落幕後,一切又恢復如初,生活依舊,沒有改變,不留痕跡。可是一個領導幹部卻因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不同,或平庸或卓越,而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歷史的進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讓我們把目光放遠一點: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帶領他的人民,把一個資源匾乏到連淡水都需要引進的彈丸島國,變成亞洲“四小龍”之首,他們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新加坡走出了一條與其它東南亞國家不同的“兩頭在外”的發展道路,即原料、技術、資金全部引進,生產出產品後再利用港口這唯一的資源全部出口,使國土面積僅有長春那么大、發展空間極小的新加坡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而同樣屬於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資源條件比新加坡優越,但因為眼睛向內,走的是“進口替代”的民族工業之路,發展相對滯後。李光耀領導的國家雖小,但他們以世界為舞台,以世界為坐標發展自己,使之迅速崛起。這與同樣資源枯竭的遼源這個小地區正在追求的大作為,在發展思路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遼源現狀
遼源,是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主體煤炭資源的衰退,帶來經濟結構失衡、企業虧損嚴重、城市欠帳居多、就業壓力加大、生態破壞嚴重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歷屆領導班子為探索遼源的發展出路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但由於囿於原有的產業模式,始終陷人“傳統工業比重大、技術裝備落後、產業集中度低,小而散、小而全”的狀態中不能自拔,使遼源的經濟長期低迷,成為全省經濟總量最小、財政實力最弱的城市。2001年,遼源GDP僅占全省的3.13%,在各市州最少,財政收入占全省的1.5%,在全省最低。
這是遼源人的現狀,也是剛剛走馬上任的趙振起面對的現實。如何縮小與其它地區在發展階段上的差距,如何在全省乃至全國“十五”期間發展的大格局中占一席之地,是趙振起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殫精竭慮的最大難題。此時的遼源與新加坡一樣,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至為關鍵。占位的高低、氣魄的大小,決定著一個地方發展的層次。如果繼續維持過去小打小鬧的日子,沒什麼風險,又容易使人理解。因為遼源這十幾年就是在低谷中度過的。但趙振起選擇的是另外一條道路:“經濟越欠發達的地區,發展就越要有一個高標準的目標”;“遼源要實現快發展,必須實現高平台上的跨越。”
遼源,呼喚新思維大手筆;遼源,更需要敢為人先、勇爭第一的跨越意識。但對於這樣一個既不沿邊、也不沿海、經濟優勢不明顯、區位優勢不突出的落後小城來說,要實現跨越,又談何容易?因為,這已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競賽,遼源的欠賬太多了,基礎太薄弱了,競爭力太低了。然而,善於辯證思維的趙振起從壓力中看到的是動力,從困境中看到的是希望,從差距中看到的是發展的潛力。他說:“區域小,不等於做不大,不等於做不強,世上沒有不變的棋局,也沒有不可超越的霸主。只要思路對了頭,定把征途變通途。”這種不服輸的理念和勁頭,後來成為遼源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從那時起,“永不言敗”就已植人遼源人的心中。
趙振起這樣詮釋他的選擇:“落後者即使快速跟進也只能是步人後塵,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將越拉越大,只有跨入先行者的某個階段,才能實現跨越。”隨後召開的市委四屆三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四次全會,兩次會議的主題都是發展、發展、再發展。趙振起向全市人民疾呼:“不加快發展,遼源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不加快發展,遼源就沒有希望。”“人民的富裕、文明和福祉,最終靠發展來解決。”他甚至不給自己留退路:“不抓發展就是對人民犯罪,不實現快速發展就是瀆職。”那聲聲振聾發聵的呼喚,喚醒了遼源人久違了的自信,直擊遼源幹部民眾的心靈。遼源以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為標誌,掀起了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的高潮。遼源人,似乎從這位新任的市委書記身上看到了遼源未來的希望。
發展遼源
就這樣,儘管發展的空間有限,趙振起卻以世界的眼光,開放的思維,高起點地謀劃遼源的發展。
他帶領一班人深入調研,廣泛論證,汲取以往重複建設、在傳統產業上劃圈的教訓,結合遼源實際,決定立足經濟的成長性,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強勢產業,以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他大膽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打破原有的運行模式,運用差異化競爭的戰略,選擇了一條在社會和產業分工中不可替代的產業定位。即:全力打造新材料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努力構建支柱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級化,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確定了以“三大產業”為統領,以高科技為支撐,園區化、集群化的遼源發展模式。
一個地區發展的前提取決於科學的產業定位和對發展時序的準確把握。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三大產業”的定位時,不難看出,這是決策者遠見卓識的智慧、勇於承當的膽識、善於實踐的作為的結晶,是充分吃透國家扶持政策,把握世界的發展趨勢與本地實際相契合的結果。在這方面,趙振起堪稱“精算師”。
從新材料看,它與IT產業、生物技術並稱為21世紀的三大主導產業,既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又符合國家政策的產業方向,遼源又有一定的基礎,國家10大類新材料遼源就占了9大類、上百個品種,因此發展新材料前景無限。
從健康產業看,是國際公認的永不落慕的“朝陽產業”,市場需求無限。遼源地處長白山與松遼平原過渡帶,地理緯度與世界最佳農畜產品墓地的荷蘭,幾乎在同一個緯度上,所轄兩縣處在世界黃金玉米帶,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遼源梅花鹿、肉牛、鵝、豬等畜產品的人均占有量高於全省水平,柞蠶養殖占全省60%以上,發展健康產業得天獨厚。目前我國還沒有哪個地方提出健康產業,因此是構造特色經濟的良好機遇。
認識一個地區的優勢是開啟發展之門的鑰匙。遼源把劣勢變成競爭優勢,圍繞“三大產業”,高位運作,高位對接,上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附加值高的大項目。有74個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列入全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計畫。其中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支持的第一、第二批項目計畫,還有23個大項目有望列人國家第三批計畫。2004年,60個超億元滾動實施的重點項目中,20個項目建成投產,20個新項目全部開工,20個新謀劃的項目正在落實。這樣大的手筆上項目,是遼源歷史上所沒有的。新材料產業已形成了主體框架,主導地位和作用日益明顯,許多產品在東北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席之地,健康產業勢頭強勁,已成為強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傳統產業經過改造提升,呈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與時俱進,對遼源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他們充分利用國家的各種政策支持,高瞻遠矚地來規劃城市和產業的走向,把經濟轉型和提升現代城市競爭力融合在一起,使產業由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使新的具有較強生命力的主導產業接續上來,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的更替和轉換,並帶頭在全省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並行發展
“三大產業”還帶來一系列令人意料之外的連鎖效應:
—跟蹤遼源公眾信息網達一年之久的香港財富集團,就是因為對遼源三大產業的興趣和認同,與趙振起僅接觸幾次後,就攜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遼源;
—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8部委林之就是因為遼源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把健康食品作為“民心工程”來抓,而把遼源確定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城市;
—來自全國的128位包括科學院院士在內的專家、學者,也是從“三大產業”中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在遼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政策機制下,紛紛來遼源合資合作……
趙振起因時造勢,全方位打造融資、科技、人才、誠信、信息網路和城市建設的平台,使遼源成了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的磁場。一時間,在遼源出現了這樣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
—最制約遼源發展的瓶頸是資金,遼源竟成為國家開發行扶持中小企業的試點城市:
—最困擾遼源生產生活的是城市用水問題,遼源竟被國家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節水抗旱試點城市,投資3億多元建設的“六庫一閘”供水聯調工程,解決了遼源用水緊缺的問題。
—最急需實現的是遼源煤炭衰竭後的經濟結構轉型,遼源竟被國家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試點城市。
—最需要打開市場的品牌是“誠信”,遼源在向全國、向世界推介自己的產品時,被國家8部委確定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
—最大的包袱是國企,遼源卻在“不論歸誰所有,有貢獻就行,不論規模大小,能發展就行,不論業主來源,有作為就行”這“三不論”的倡導下,通過深層次改革打開了招商引資的大門,域外資金滾滾而入,遼源成了投資商投資的熱點,鋼管、鐵礦、汽電、龍泉酒、人造革、制膠等老企業起死回生。
就這樣,趙振起帶領一班人以不甘人後的性格,堅忍不拔的毅力,一往無前的精神,奮力趕超的勁頭,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阻礙遼源發展的難題,掃清跨越之路的重重障礙。
“遼源現象”引起多方關注,公共信息網的點擊率平均每天達數萬人次,趙振起也成為媒體聚焦的熱點: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新華社等多家媒體相繼採訪了他,有人稱他為“項目書記”。也許人們是從他傾全市之力抓項目上看到了他的作用。其實,作為一個地方的領頭人,他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總是設法使自己的政策順應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並能以他的智慧和遠見,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中去,從而引導一方百姓。
決策指引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戰略決策。趙振起敏銳地洞察到這是個歷史性的機遇,十六大一結束,他立即部署相關部門超前運作,組團到外市取經,併到國家研發機構和高校探討未來接續產業的方向,然後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遼源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接續產業總體規劃”。當中央於2003年10月下發11號檔案明確提出了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具體實施方案時,遼源所有前期的基礎性工作早已謀劃到位,充分準備完畢,隨後趙振起與市長王兆華多次到北京爭取,最後終於被國家確定為吉林省唯一一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國家將從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等多方面給予扶持,這對於遼源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遼源落後的面貌。
善於掌握時機的趙振起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利於遼源發展的機會,投資8.77億元實施的72萬平方米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工程,使上萬戶棚戶區的居民住上了新樓,投資5.2億元建設的42.5公里的外環路,使城區面積擴大了三倍,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投資7.2億元的兩條日產5000噸的金剛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將成為遼源立市的項目。這些不勝枚舉的項目,都是趙振起帶領一班人在“爭”與“搶”、“謀”與“乾”中贏得的。包括,敢於承擔政治風險的勇氣和膽識:
金剛水泥廠在籌建第一條生產線時,急需上億的資金,如果不及時到位,項目就要被迫停下來。而這個項目對遼源的發展舉足輕重,它將為遼源帶來五千萬元以上的稅收。因此趙振起與王兆華商議,決定發行還不被北方人認同的金融產品。一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上告信飛向了中央和省紀委,所有的矛頭指向趙振起和王兆華,病中的趙振起頂著各種壓力明確指示,無論多大困難,發行金融產品要進行下去。在他力主下,全市人民一盤棋,1.08億元的資金及時注入到項目中,使項目如期投產。
克服困難
只有當一個人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戰時,我們才能充分衡量其偉大的程度。有時我想,作為書記、市長不可能想不到這一決策可能引發的後果,但他們都拿出極大的勇氣,挺身奮起應付十分複雜的局面。如果不是為了遼源人民福社所驅使,還有什麼其它能解釋的理由呢?
從1995年開始遼源連續十年進入了枯水期,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嚴重不足,甚至出現了隔天供水的現象,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很多大項目因為缺水而沒有選擇遼源。面對這一狀況,趙振起到遼源後,就把解決水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帶領相關部門多次上省和國家跑資金,跑項目,建設了“六庫一閘”供水聯調工程。在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這些水庫的除險加固建設後,迎來了一個豐水年。2005年8月13號至16號,遼源爆發局部陣發性強降雨,個別地方1小時降水72毫米,使得各大小水庫瞬間蓄水達到了近年來最好的水位,有的水庫接近汛線。尤其楊木水庫達到汛線後,按照上級相關部門的要求,應立即放水降低水位。趙振起仔細分析了降雨特點和水庫的除險加固情況後,認為要科學放水,並組織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共同會商。最後他力排眾議決定:水庫不到6千萬方不能放水。
儘管後來的決策證明了他預見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但人們還是暗暗的為他捏把汗,如果放水,即使城市缺水也和他沒關係,但要萬一出現難以控制的洪水險情,他一個人要承擔多大的政治風險?也許正是趙振起這種無私的品格和敢於承擔的責任感,才成就了今天的遼源。
一個整天為謀官位而權衡利弊、瞻前顧後的領導幹部是不會這樣義無反顧的,他敢做敢為,權力於他,是用來幹事的,是為了利用權力來有所作為,他不會在關鍵時刻畏縮不前,總是果斷地迎難而上,並能靈活地處理複雜問題。他個性剛毅,行動堅強,敢於衝破不利於發展生產力的一切條條框框,他在遼源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五個班子交又包保大項目靠行政推力使其成長的手段就是一個明證。這與李光耀的“專制”雖然方法相異,但目的和效果相同,都能把自己深刻的精神信念,化煉為有
效的政治行動,從而使他們有一種磁石般的力量,聚攏屬下,貫徹他的主張,推動人民前進。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惠魯生在全國工作交流會上說:“遼源給全國的啟示是全面的,遼源領導給世人的是一個全力投入的狀態,一個不管多大困難,都要去克服、去爭取、去做好的狀態,他不是想清楚了再做,而是在乾中清楚,在實踐中升華。因此,要學習遼源的思路,遼源的幹勁,遼源的工作狀態。”
家鄉的遊子、現任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李麗說:“有一個畫面我永遠忘不了,那是去年我剛從長春機場出來,就看見趙書記在烈日炎炎下,手捧鮮花,親自到機場迎接遼源的客人,他這份情意,怎能不感動客人?遼源有這樣的書記,又怎能發展不起來?”
評價遼源
武漢財富園的客商隨趙振起走訪企業時,看到他如數家珍般地介紹企業的情況後說:作為一個地區的一把手,對企業的情況如此了如指掌,真是你們企業的福氣。”
龍安社區的居民在小區板報上發表藏頭詩來讚美趙振起和家鄉的變化: “造(趙)福人民,振興經濟,啟(起)動發展,遼源有個好書記——趙振起”;“東方矗起魁星樓,西面重建火車站,南河舉架斜拉橋,北環柏路繞遼城……”
香港財富集團執行總裁張雨軒說:“遼源以它城市領導人的魅力征服了財富集團。”趙振起以他的活力,他的銳氣,那種強烈發展的願望和內在的力量,以及那種把特殊性與普遍性融為一體的特點,為打造遼源人的精神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
他身上濃縮著這十二個字:有膽有識,有情有義,敢作敢為。有“膽”體現的是責任,有“識”體現的是水平,有“情”體現的是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為了一方百姓的利益而勇於獻身的情懷。正是他這種人格的魅力,才感染了班子,使五個班子能同心協力帶領全市人民有心血和汗水換來了今天遼源的巨變,堅定了遼源人“打一場遼源發展史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也使今天的遼源人更加深刻地體驗到了自身的實力、價值和尊嚴。趙振起帶領的這屆班子留給遼源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永不言敗,追求作為”,如果沒有趙振起,沒有這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就沒有遼源跨越發展的今天和大好的局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遼源的知名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遼源擁有的有利條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多,遼源面臨發展的外部環境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遼源的重大機遇是伴隨著趙振起的走馬上任來臨的,所以百姓才這樣擁護他,愛戴他,更怕他離開遼源。機遇,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不僅需要決策者有搶抓機遇的歷史責任感,更需要有創造機遇,把握機遇,用好機遇的能力。憑著這份能力,遼源總是先人一步,高人一籌,多人一手,時時把握先機,處處爭取主動,步步贏得勝利。
從2002年起,遼源的經濟連續3年保持了高速增長。2004年遼源的GDP和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標。2005年上半年,遼源的經濟增速居全省之首,這樣快的發展速度,是遼源歷史上所沒有的。三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上也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而這一瞬,卻使遼源實現了登高望遠的跨越,創造了新的歷史,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蹟。它帶來的衝擊波不僅對於遼源,而且對於整個區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阿基米德曾講過一句驚人之語:“給我一個支點,就可以把地球撬起來”,這是人類對力的最瑰麗的想像。也許,趙振起和他的一班人永遠也找不到足以把地球翻轉過來的巨大力量,但他們帶領遼源人民書寫了遼源跨越的歷史,也必將能創造遼源騰飛的未來,從而把一片貧窮的土地推向繁榮和富裕。這是遼源人的幸事,更是遼源人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