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川繪山水圖》是現代趙振川創作的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振川繪山水圖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趙振川
- 幅式:鏡心
- 材質:紙本
- 規格:82×50厘米
作品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款識:青山處處比畫圖。良福、倩輝雙正。振川於羊城。
鈐印:趙、振川
作者簡介
1959年國中畢業後考入西安統計學校。1962年夏入原西安美協創研室學員班學習中國畫,受教於石魯、何海霞。1964年底到陝西隴縣山區插隊勞動,1971年返回西安。1978年秋調入陝西美術家協會從事國畫專業創作工作。1964年作品入選全國第四屆美展。1983年有大量作品參加國內外展覽。199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個展,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並先後赴美、歐、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和講學。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趙振川畫集》、《現代山水畫庫》等。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西安美術學院榮譽教授、陝西省政協委員。
趙振川是近年來頗具影響的山水畫家。在繼承“長安畫派”重視生活與尊重傳統的同時,他致力於在中國文化精神的廣闊背景中,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表達對自然和生命本體之美的穎悟。其畫風於厚重深沉中不失靈動,宏闊幽遠中更饒意趣。其精妙的筆墨所透散出的流動氣息,顯示出中國畫筆墨表現方法新的自由和活力。
“長安畫派”自趙望雲以來,便有一種優秀的傳統:重視小品畫的創作,重視寫生和筆墨實驗,將大幅創作與小品實驗結合起來。趙振川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他的這件山水畫小品就屬於筆墨實驗性的作品。畫面中部淋漓豪放的筆觸顯出了作者創作時激情奔放的放鬆心態。除此以外,整件作品中乾濕互用,隨意揮灑,自然交錯形成的光影、明暗、肌理效果,也使畫作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本件作品的構圖比較傳統,以山石的刻畫為主體,將下部放牧的人物和上部的房屋遙相呼應,既襯托出了山勢的高峻、蔥蘢,又增添了畫面濃郁的生活情趣,只聊聊數筆便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這一點是十分成功的。通觀整幅畫面,一改傳統以南方畫家為統領的清淡、孤高、冷峻的面貌,營造了濃郁、闊大、蒼茫、深沉、大氣的山水畫格局,為中國畫壇又添新境。
趙振川在創作中牢牢把握了中國畫的筆墨精髓,以水墨為作品的基調,在畫面的人物和房屋部分略施了一點赭石色,起到了豐富畫面和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以水墨為主、局部敷淡色的畫法在傳統畫作中也曾出現,如傳世名作郭熙的《早春圖》中也是以水墨畫全局,僅在廟宇部分略施朱紅。這種淡雅超脫的畫法在趙振川手下運用,也是妙不可言。
畫家趙振川的山水精神和他的影子
唐代詩僧貫休名句:“雁盪經興雲漠漠,龍湫燕坐雨濛濛”,讀著似有無限愜意的感覺。品長安畫派傳人趙振川先生的山水畫作,墨氣拂拂,滿紙輕嵐,,或蒼冥四合、或山色幽莽、或山麓嶙峋、山色之蒼黛幽微,山氣之清馨襲人,山意靜謐悠遠,自然界的無邊風月,共釀就出一種可以棲息精神的理想王國。“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這一詩句真可借來語他的筆墨意趣和盎然的畫面氣氛,也似乎可以嗅到他山韻凝固味道。
與先生交往,是工作也是先生品格使然。他是一個率情率意的人,不使心眼不使壞更不會擺譜拿腔做勢。趙振川先生是長安畫派趙望雲大師的真人真傳,他嗣繼倡延了長安畫派的“密宗”,他紮根在文化底蘊沃厚的長安,守望和迷戀著這片“麥田”。同時他又是一個很古典的人物,他也是一個堅守道德底線而不失當代人文精神的書畫大家。趙振川先生徜徉在山水意趣間也使他成就山水,水山亦締造了他的畫風和畫名。名山大川拓展了他的胸襟,也續延著長安畫派“香火”。可以說山水在闡發著他個性和崇高理想之間一如既往地以他剛猛生澀,志趣豐盈的山水語彙,避開了一條別開生面的藝術大道。從他的涉獵、從題材選取、從構圖技法和氣韻等多重角度為人們展示了帶有長安畫派特質文化方言和文化地理特徵的視覺感應。正如法國文論大師丹納曾以為人文地理對美術有著決定的意義和作用。此種人文地理包括環境風俗、地域文化、風尚風物和時代精神。而人的精神作品也同樣受到“地理”環境,風俗和時代精神的影響。無獨有偶,中國明代繪畫巨匠董其昌論山水畫派有南北宗之說,就筆墨風調觀之:北派多寫北方山水,畫面多方山方石,筆墨雄健豪放,工細而多富貴之氣;南派畫多寫江南山水,畫面多圓山圓石,筆墨柔淡秀麗,寫意則附有一定的文人氣。而趙振川先生作品,既有北方粗獷又具南方的柔謐;從小在其父的薰陶下,他的山水畫既承古又生新;其父的寬廣人文情懷對他的影響尤為突出。他不但遊歷了好多大山名川,而最精道的還是他多少次用腳板叩醒陝北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和秦巴的山山水水,這些山水對他的雜染,他無數次像野獸一樣守在“山從人面起,雲旁馬頭生”秦巴山間,因而,他的畫面,對這兒的山水精神,尤多體悟。
中國山水畫依如盛唐山水田園詩歌始於唐代,圓熟於宋元。而趙振川的山水之作,雖於宋元明清歷朝優秀遺產多有取法,他更多地是從其父望雲老先生那自幼得來的一種精神潛質和自我的鍛造打磨。真如石濤曰:“搜盡奇峰打草稿”。他真實地履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胸中積壑深厚,畫風簡潔、蒼健、渾樸、煙潤、厚重,以其作品意象內涵觀之,那種飽滿的精神狀態,是他仰天地山水和釀長安畫派情愫複合雜糅。亦和山水蓊鬱自然氣韻有著同一機杼理念。趙振川先生的畫以在形似之外,更講意境,山水之中有人心,人心之中有山水。他並沒有遠離人生和山水,而又不同於普通的人生與山水,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山水畫作,在繼承其長安畫派風骨的基礎上,卓然而立,雄健俊朗的筆線骨力,用墨大膽,濃時如烏雲堆積,淡時如輕紗曼妙,他以墨為本,又在墨色之間,色色相套,留白天成,真是讓人清新悅目,了無匠氣俗塵之感。他這種畫面語境和元素的相諧相合,成就了他的境界和“源於生活,遷思妙得”大筆淋漓,生氣颯颯畫風。
先生胸襟軒爽若他的大山水,照人若雪。讀書出經入史,才情縱橫亦如他山水,故其畫作磅礴深郁,氣象萬千,其小品也筆墨俊秀,點化之間,生機浩沛。他的早期作品沉著潑辣,在大起大落中尋找生命盛年的張力和快意;後期作品平實坦率,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作品靈秀平實,凝練靜謐,雋逸通達,於濃淡疏放中,更有了老而彌堅韌勁和活力。他的自由和張揚,是在他的山水裡,在大自然里,他平日裡“懶得說”也許就是這樣“於言”才成就了他的“敏於行”。他把自己對人生、對藝術的苦愛、思索和闡述都盡情流瀉在筆端。錢鐘書先生曾說:“大抵學問是荒扛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都市之顯學必成俗學。”做學問如此,藝術亦如此。只有真正耐得寂寞,潛心藝事、方有作為。他仍在默默地“下自己的蛋”,用他的語錄:“藝海無涯,吾當終生以求”來結紮,這篇胡言亂語就可以不寫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