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趙惠蘭,女,原馬頭營鎮黃坨村黨支部書記,河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婦代會代表,1979、1982年全國“三八”紅旗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惠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1920年出生於樂亭縣大家坨村的一個貧寒農民家庭。父親趙魁武,是個本份的莊稼人。當年大哥二哥參軍在外,姐姐因病早亡,弟妹年幼在校讀書。 因家境困難,她沒能走進學校大門,跟著父親在家務農。莊稼院的活,樣樣精通。19歲那年,她和介馬河村李文宗偕成連理,定居黃坨村。
解放戰爭勝利的鑼鼓,迎來了大生產運動的歡歌。黃坨村里,一支婦女勞動大軍活躍在場院裡,勞作在田野上。趙惠蘭自然成了她們的帶頭人。
1948年元月,趙惠蘭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配合村、區中心工作,她帶領姐妹們做軍鞋,縫軍裝,支援前線。1948年的“三八”節,趙惠蘭被 選為13專區的勞動模範,榮獲精製的鋤鐮和一台嶄新的拉梭織布機。1949年4月,趙惠蘭作為家鄉廣大婦女的代表,第一次來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婦女代表 大會。會議期間,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熱情接見,並一一握手。
1952年,毛主席發出:“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擺脫貧困。”的號召。剛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趙惠蘭,精神抖擻,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步行40多里路趕到縣城參加縣政府召開的互助合作、擺脫貧困的工作會議。
會議結束,趙惠蘭歸心似箭,抱著孩子中途冒雨趕回村。
當天晚上,黃坨村黨支部在惠蘭家召開了緊急會議。以她為首的黃坨村第一個五戶貧農組成的互助組誕生了。她把牲畜、種子、耕具等無償地獻給了互助組。金秋 來臨,黃坨村第一個互助組畝產比一般單幹戶提高了150多斤。榜樣的說服力是無窮的,一年時間,互助組的數目遞增了7倍。第二年,趙惠蘭又在全區第一個將 自己領導的互助組轉變為初級合作社。到1958年,趙惠蘭帶著她的“馬頭營高級社”加入了“閻各莊人民公社”。被選為公社副主任。隨後的日子裡,“共產 風”盛行,“大公社”進行調整。領導上為了照顧趙惠蘭,決定調她到商業系統去工作。趙惠蘭謝絕領導關心、毅然回到黃坨村。
三年自然災害沒能消弱黃坨村前進發展。趙惠蘭被選為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文化革命”時期,趙惠蘭被迫交出領導權,但仍帶著民眾發家致富。
1976年7月28日,黃坨村遭到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的襲擊。趙惠蘭和全體大隊幹部,顧不上自家人的安危,走東家,串西家,揮淚安葬死者,熱情照顧生人,組織民眾抗震救災。
作為村裡的當家人,逢年過節,她禮送五保老人,挨門挨戶慰問村民;平時注意懲治歪風陋習,倡導文明新風;親屬違規,公開嚴處,以儆村鄰。她的言行,凝聚 了民心。在她領導下,到1979年,全村2100畝貧瘠土地上,打下深水井、大口井35眼,旱田變成了水田,畝產連年提高,全村購買各種機械140多台, 還辦起了保險柜廠、刺繡廠、磚廠、水貂場等,年平均利潤12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趙惠蘭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實行了農副業生產承包責 任制。到1983年,糧食畝產達到1200斤,全村總產200多萬斤,四年間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60萬斤,工副業收入84萬元。隨後,投資8萬元修建一 座水塔,實現自來水入戶,投資兩千元購置一部電影放映機,投資六千元修建了學校,投資四百元購置圖書……,活躍了民眾物質文化生活。
1983年,她主動向鄉黨委提出退居二線要求,把重擔交給了自己多年培育起來的優秀接班人。她退崗不退役,依舊關心村里事業。1998年,縣委得知趙惠蘭年老體弱,患有眼疾,生活困難,每月為她特批生活補助費150元。
1948年元月,趙惠蘭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配合村、區中心工作,她帶領姐妹們做軍鞋,縫軍裝,支援前線。1948年的“三八”節,趙惠蘭被 選為13專區的勞動模範,榮獲精製的鋤鐮和一台嶄新的拉梭織布機。1949年4月,趙惠蘭作為家鄉廣大婦女的代表,第一次來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婦女代表 大會。會議期間,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熱情接見,並一一握手。
1952年,毛主席發出:“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擺脫貧困。”的號召。剛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趙惠蘭,精神抖擻,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步行40多里路趕到縣城參加縣政府召開的互助合作、擺脫貧困的工作會議。
會議結束,趙惠蘭歸心似箭,抱著孩子中途冒雨趕回村。
當天晚上,黃坨村黨支部在惠蘭家召開了緊急會議。以她為首的黃坨村第一個五戶貧農組成的互助組誕生了。她把牲畜、種子、耕具等無償地獻給了互助組。金秋 來臨,黃坨村第一個互助組畝產比一般單幹戶提高了150多斤。榜樣的說服力是無窮的,一年時間,互助組的數目遞增了7倍。第二年,趙惠蘭又在全區第一個將 自己領導的互助組轉變為初級合作社。到1958年,趙惠蘭帶著她的“馬頭營高級社”加入了“閻各莊人民公社”。被選為公社副主任。隨後的日子裡,“共產 風”盛行,“大公社”進行調整。領導上為了照顧趙惠蘭,決定調她到商業系統去工作。趙惠蘭謝絕領導關心、毅然回到黃坨村。
三年自然災害沒能消弱黃坨村前進發展。趙惠蘭被選為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文化革命”時期,趙惠蘭被迫交出領導權,但仍帶著民眾發家致富。
1976年7月28日,黃坨村遭到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的襲擊。趙惠蘭和全體大隊幹部,顧不上自家人的安危,走東家,串西家,揮淚安葬死者,熱情照顧生人,組織民眾抗震救災。
作為村裡的當家人,逢年過節,她禮送五保老人,挨門挨戶慰問村民;平時注意懲治歪風陋習,倡導文明新風;親屬違規,公開嚴處,以儆村鄰。她的言行,凝聚 了民心。在她領導下,到1979年,全村2100畝貧瘠土地上,打下深水井、大口井35眼,旱田變成了水田,畝產連年提高,全村購買各種機械140多台, 還辦起了保險柜廠、刺繡廠、磚廠、水貂場等,年平均利潤12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趙惠蘭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實行了農副業生產承包責 任制。到1983年,糧食畝產達到1200斤,全村總產200多萬斤,四年間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60萬斤,工副業收入84萬元。隨後,投資8萬元修建一 座水塔,實現自來水入戶,投資兩千元購置一部電影放映機,投資六千元修建了學校,投資四百元購置圖書……,活躍了民眾物質文化生活。
1983年,她主動向鄉黨委提出退居二線要求,把重擔交給了自己多年培育起來的優秀接班人。她退崗不退役,依舊關心村里事業。1998年,縣委得知趙惠蘭年老體弱,患有眼疾,生活困難,每月為她特批生活補助費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