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徵明是一位唐代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三首。其一為《回軍跛者》寫一個跛腳的老軍回鄉,其藝術感染力與三國時期王粲著名的《七哀詩》相仿。《七哀詩》等後兩首分別寫死別、生離,悲氣彌天,讀之落淚,盡顯其鋪陳渲染的功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徵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天水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回軍跛者》、《七哀詩》
人物簡介,詩集欣賞,《回軍跛者》,輓歌詞,思歸(一作古離別),
人物簡介
趙徵明,唐代詩人,天水人。《全唐詩》作“趙徵明”,存詩三首。工書,竇臮《述書賦》稱之。詩三首,皆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佳作。《回軍跛者》寫一個回鄉的跛腳老軍,拄著“一枝假枯木”,步履維艱,“去時日一百,來時月一程”(當年去邊城時能日行百里,現在退役還鄉整整一個月才行短短一程),時刻擔心自己會倒在路旁,“掩棄狐兔塋”,“所願死鄉里,到日不願生”(唯一的心愿是能趕回家鄉,立刻死掉),此情此景真令人痛斷肝腸,其藝術感染力與三國時王粲著名的《七哀詩》相仿佛。後兩首分別寫死別、生離,亦皆寫得悲氣彌天,讀之淚泫,足見徵明鋪陳渲染之功夫。
詩集欣賞
《回軍跛者》
出自全唐詩:卷259_23
既老又不全,始得離邊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時日一百,來時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掩棄狐兔塋。
所願死鄉里,到日不願生。
聞此哀怨詞,念念不忍聽。
惜無異人術,倏忽具爾形。
賞析:
趙微明的《回軍跛者》,最早收錄在元結編的《篋中集》中,它描寫一位殘缺了一隻腳的老兵從邊地返回家鄉途中哀傷悽苦的情緒。
詩的前十句,是“跛者”對詩人的述說。戰亂頻繁,他從軍多年,人老了,又成了殘廢,才得以離開邊地。由於跛了一隻腳,他只好藉助枯樹枝,一拐一挪、一步一步地向南方慢走。久戍邊地,當然想走得快點,早日到家,但對於一個“跛者”來說,卻是難以辦到的事。想當年,應徵出塞時,正值年富力強,一天能夠行進百里,而現在,人老腿殘,儘管歸心似箭,一個月也只能走一程的路。詩人有意識地以其往返途中時間的短長和速度的快慢加以對照,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從而表達出這位老兵歸途的艱難。
他如此緩慢地向家鄉挪動,關山迢迢,何時才能回到故園呢?這不免要引起他的憂慮。他擔心自己到不了家鄉,在途中一命嗚呼,拋屍荒野。因此,他最熱切的希望就是返回家園。只要回到家鄉,他就心滿意足了。那時,他寧願死去,而不願意手拖著一副殘缺的肢體再艱難地活下去。從軍以來,他備嘗艱辛,已經活夠了,再繼續煎熬下去有什麼意義呢?“常恐”、“所願”、“不願”三個詞,細膩地表現了老兵複雜的心理活動,情緒極為悲傷憤慨,充滿了對給他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的強烈控訴,可謂字字血,聲聲淚,撼人心魄。
最後四句,詩人寫他自己聽了老兵訴說之後的情懷。老兵一番如泣如怨的傾訴,令他十分同情,不忍心再聽他說下去。看著他殘缺不全的身體,消瘦枯槁的面容,不由地產生了一種哀憫之情。只恨自己沒有神仙奇異之人起死回生,肉骨活枯的本領,瞬息間為他修復好殘缺的四肢,而只能為之痛惜而已。
“篋中集”詩派中的詩人,除了元結之外,其作品大多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悲歡離合,存在著濃厚的嘆老嗟卑,傷逝痛別的情調。唯獨趙微明的《回軍跛者》,雖然哀怨悲傷的情調與同派詩人相一致,但所寫的題材富於社會意義,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痛苦,表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為“篋中集”其他詩人所遠遠不及。詩用五言古體的形式,文辭簡練古樸。至於詩採用敘事方法,讓人物自己出來說話,簡明淺顯,耐人尋味,顯然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在唐代文學史上,它無疑是從杜甫《三史》,《三別》等詩發展到中唐新樂府運動中間環節上為數不多的詩篇之一,具有特殊的詩史價值,值得重視。
輓歌詞
出自全唐詩:卷259_24
寒日蒿上明,淒淒郭東路。
素車誰家子,丹旐引將去。
原下荊棘叢,叢邊有新墓。
人間痛傷別,此是長別處。
曠野多蕭條,青松白楊樹。
思歸(一作古離別)
為別未幾日,去日如三秋。
猶疑望可見,日日上高樓。
惟見分手處,白苹滿芳洲。
寸心寧死別,不忍生離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