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喜,男,漢族,1967年4月生,湖南邵陽人,文學(新聞傳播學)博士,三明學院教授,現任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平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
- 出生日期:1967年4月
- 職務: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
- 職稱:教授
- 性別:男
兼任福建省傳播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微電影委員會副秘書長、理事等職。
1993年6月畢業於邵陽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專畢業;2005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2014年6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獲得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期間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擔任新聞學系主任。2015年10月起到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實務、媒介與社會發展、地方文化傳播研究。2005年7月晉升講師,2010年12月晉升副教授,2016年12月晉升教授。
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的教學,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實務、媒介與社會發展、地方文化傳播。主持完成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2項、省級重點課題1項,參與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規劃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研究。現主持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省委宣傳部項目暨福建新聞理論研究課題、三明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各1項;福建省高等學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傳播學專業(精準扶貧類)建設項目、三明學院校級教改重點項目各1項。
合著和參編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53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20篇、核心期刊27篇。獲得省、市優秀社科成果獎、三等獎,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獲得“三育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青年教職工楷模提名人選以及由中國報業協會聯合人大、復旦等國內十所頂尖級新聞傳播學院舉辦的中國傳媒大會頒發的“金長城傳媒獎”等榮譽。在《光明日報》、《廣西日報》和《中華新聞報》等媒體發表新聞作品若干。
一、科研成果
(一)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共53篇,其中包括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20篇、核心期刊27篇。
一)CSSCI刊源(含擴展版):
1、《“媒介殖民”現象與社會價值觀傳播重建策略》,《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獨著;
2、《手機電視產業:構築文化產業發展新圖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獨著;
3、《從中美兩本國家地理雜誌比較看期刊品牌行銷的差異化策略》,《中國出版》,2010年第24期,《中國期刊年鑑》2012年卷全文收錄,獨著;
4、《媒介採訪成本及其統籌芻議》,《編輯之友》,2013年第1期,獨著;
5、《試論大眾傳媒消費維權打假的有效作為》,《新聞記者》,2010年第10期,獨著;
6、《新聞場域視野下的信息環境建構》,《新聞記者》,2009年第7期,第一作者;
7、《市民文化構築城市傳媒新圖景——以成都傳媒與市民文化的和諧發展為個案》,《新聞界》,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
8、《建設新農村廣播電視節目要志在“求真”》,《電視研究》,2006年第6期,獨著;
9、《論中外手機電視的運營模式》,《新聞界》,2008年第6期,獨著;
10、《“爆吧”集體行動中公民參與表達的實現及其規制——以“69聖戰”事件為例》,《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1、《從新聞執政到公共服務:重構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角色》,《江淮論壇》,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
12、《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評價機制建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2年·媒體卷》,2013年6月,第二作者;
13、 《涉台時事評論節目對比研究——以<海峽兩岸>和<台灣一周重點>為例》,《新聞界》,2008年第5期,獨著;
14、《春晚客群心理與傳播效果:江西個案》,《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獨著;
15、《傳媒“合競時代”和新聞編輯素質競爭》,《新聞界》,2008年第3期,獨著;
16、《媒介自律和客群注意力互動關係的經濟學分析》,《新聞界》,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
17、《媒介生態學: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新路徑》,《新聞界》,2009年第2期,第二作者;
18、《網路媒體對人們生活方式的負面影響》,《新聞界》,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
19、《公共空間人際傳播對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的影響分析》,《新聞界》,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
20、《和諧社會話語場域下的新聞採訪技術初探》,《新聞界》,2009年第5期,第二作者。
二)核心期刊及其他:
1、《網路新聞跟帖場域中價值觀的“社會表達”——一種新媒介生活方式的展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新華文摘》2017年第1期《論點摘編》專欄轉載,獨著;
2、《規避“現象級”手機媒介套用的“APP速死症”》,《傳媒觀察》,2016年第7期,獨著;
3、《轉型社會調查與記者“成名的想像”——讀李鈞德<追問與守望>有感》,《現代視聽》,2016年第9期,獨著;
4、《基於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生產形態初探》,《出版廣角》,201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5、《穿越劇青年客群心理分析及其引導策略》,《電視研究》,2013年第7期,《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年第10期《媒體掃描·觀點》專欄轉載,獨著;
6、《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冗餘信息”策略》,《新聞愛好者》,2008年第8期,獨著;
7、《社會道德爭議與媒介建構失衡——從“小悅悅事件”說起》,《青年記者》,2011年第33期,第二作者;
8、《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性質和內涵初探》,《東南傳播》,2007年第12期,獨著;
9、《電視娛樂節目策劃的五種新趨勢》,《聲屏世界》,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
10、《論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導》,《新聞愛好者》,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
11、《我國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意義》,《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
12、《突發性新聞報導中的“二次傷害”現象分析》,《聲屏世界》,2004年第10期,獨著;
13、《媒體策劃設計三問》,《聲屏世界》,2009年第3期,獨著;
14、《NJ,主持人家族的新面孔》,《新聞知識》,2008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5、《論中央蘇區政府的信息傳播》,《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
16、《好萊塢電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4期,第二作者;
17、《黨報如何創新節假日報導——以<江西日報>為例》,《新聞愛好者》,2012年第23期,第二作者;
18、《記者感知與洞察採訪對象反應的技巧》,《新聞采編》,2004年第3期,第二作者;
19、《這裡直通春晚——央視<我要上春晚>節目創新初探》,《聲屏世界》,2012年第1期,獨著;
20、《中小型報紙新聞編輯如何當好“新聞圖片發言人”?》,《城市黨報研究》,2004年第6期,獨著;
21、《規避採訪付費的負面效應》,《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22、《最佳化與提高——淺談新時期經濟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聲屏世界》,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23、《道德類電視欄目品牌綜合評估新體系初探——以央視<感動中國>為例》,《聲屏世界》,2012年第5期,第二作者;
24、《轉型中的新聞學和新聞學的轉型——讀李希光教授的<轉型中的新聞學>》,《今傳媒》,2005年第12期,獨著。
(二)著作
1、合著《城市新聞學:以成都為例》,排名第二(第一作者是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殷俊教授),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年版;
2、參編《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務》,撰寫第二章(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邱沛篁教授任執行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