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布禮,原名趙從仁,民國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在解放運動中榮立一等功。以省先進代表出席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迫害,1985年9月2日因身患肺癌在福州逝世,享年64歲。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趙布禮,原名趙從仁,民國10年(1921年)11月生於山西省壺關縣土河村貧苦農家。童年唯讀過半年書,後放羊、學銅匠、隨父農耕。民國3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縣委交通員,區委委員、副書記、書記。在解放區大生產運動中榮立一等功。民國38年8月隨軍南下,農村合作化時期,他以省先進代表出席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在當地有“泥腿子紅書記”的稱譽。
在順昌縣歷任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
人物生平
1964年2月,趙布禮服從組織安排,接任屏南縣委書記。他針對屏南山高水冷,土地貧瘠的自然條件,提出:水稻生產應主攻低產田,以提高單產為主,大力開發山地資源,發展副業,田山一起抓的決策。大年剛過五天,他率領工作隊進駐仕洋村,並選定孔源壠為改造低產田的突破口。他不顧關節痛,和大夥一起開溝排冷泉,改串灌為輪灌,還抽部分人力造木梘,將孔源村的污水引灌至過溪洋6畝梯田中。元宵過後,召集全縣各公社主幹和部分大隊幹部到仕洋,親自主持召開現場會,全面推廣經驗。從而掀起全縣改造低產田的熱潮。全縣改串灌為輪灌的水田34649畝,單產增收8.5%;污水回田14489畝,單產提高9.2%。
同年秋,趙布禮帶領縣農業局局長、農技員等察看水稻良種場,發現一塊穗長粒滿又不倒伏的水稻田,細心詢問技術員,並脫鞋卷褲管下田選種。農業局局長知道他患有關節炎,勸他要注意身體,但他說“不要緊,好種難得,領導帶頭嘛!”。於是三人下到冰冷的水田中,選了1.5公斤種子。離場時,他認真地交待:“一定要單曬、單藏、單育,明秋我再來看成果。”
為發展林業,趙布禮翻山越嶺走遍重點林區、國營林場,樹立岑洋、前鳳林等造林育林典型示範村,並整頓加強古峰、康里等國營林場的領導班子。在他大力推動下,是年全縣共造林13578畝,為屏南林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為發展茶葉,趙布禮走訪往裡、安溪等十多個老茶場,實地勘察,了解情況,並提出:“三五”期間,全縣實現茶園4萬畝,產茶超萬擔的宏偉目標。專門成立茶葉領導小組,組織技術力量作出規劃,大辦國營、公社、村隊三級茶場,並具體制定資金、茶苗、勞力等實施方案,縣拿出1.5萬公斤回銷糧,作為當年定點育苗(1000萬株)的補貼。同時大張旗鼓地宣傳開荒種茶的好處,又發動婦女、老人和剩餘勞力間種甘薯、山蒼籽,還帶動養豬業的發展。他還步行到60里外的路下公社蹲點,領著公社書記等在水尾山邊規劃邊動工,一連七天披星戴月,和社員在山上同吃同勞動。在開墾水尾山150畝茶山中,婦女顯示“半邊天”的智慧和力量。當年夏,由他命名的“路下百女耕山隊”應運而生,為屏南婦女參加戶外勞動樹立榜樣,後該隊被評為全國婦女先進集體。此後,他又深入檢查正在動工的大坪、九峰、分水頭、安溪、樟嶺等社辦茶場和長橋天寶、漈下墳岡、仕洋後門山等村辦茶山。為解決茶苗供應不上的問題,他堅持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物色並培訓一批育苗技術骨幹,採用短穗扦插快速育苗法,組織育苗單位410個,共育茶苗1139萬株,翌年發展到1245萬株。還引進“福雲6號”、“大白茶”、“梅占”、“毛蟹”等良種茶苗。1964~1966年,全縣共開墾標準茶園5323畝,1966年茶葉總產量超200噸,茶山間種山蒼籽1萬多畝,被評為閩侯專區茶葉生產先進縣。
1964年10月,他到連江縣參加社教。1965年,他任連江縣丹陽社教工作團副團長,在祠台大隊駐點。下半年社教移點,他任潘渡、小倉分團書記兼團長。在社教期間,他獲悉省城蠶價格低,蠶農收入少,提出要辦廠抽絲織布搞加工。他趁社教轉點之機,抽調在丹陽社直社教的縣商業局副局長赴山東乳山縣取經,引進技術工4人,又親自向省商業廳、紡織公司、農業廳等求援,取得支持。同時,決定由商業局主辦,在洋坪倉庫區建廠,採取邊施工邊培訓工人邊安裝設備。年底已建成有煮繭、抽絲、穿線等配套車間廠房1000多平方米,並試產出首匹柞繭絲布,展開批量生產。1966年春節,在縣百貨公司公開出售。當年全縣收購蠶繭200多擔,生產絲布2200米。屏南這個鮮為人知的山區小縣,在60年代竟白手創辦全省唯一的柞蠶區,辦成唯一的柞蠶繅絲廠,頗得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