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嵩綬,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生於約18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嵩綬
- 出生地:安徽人,一說江蘇蘇州人
- 出生日期:約1850
- 逝世日期:1915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太平軍創立的科班
- 代表作品:《大名府》
成就貢獻,軼事典故,
成就貢獻
趙嵩綬 據傳曾在太平軍創立的科班中學藝,工老生,藝兼徽昆,但對其他行當也十分擅長。倒嗓後改習場面。太平天國失敗後,於清同治初年(約1863年)隨薛瑤卿、諸壽卿、呂少卿等到上海。最初在清音班司鼓、教曲。曾於清同治末年(約1874年)在石路(今福建中路廣東路一帶)開辦三慶茶園。清光緒元年(1875年)入天仙茶園,任總管事、鼓師及編劇。在天仙期間編排了大量劇目,如《大名府》、十二本《鐵公雞》、《洛陽橋》、《一本萬利》、《笑、笑、笑》、《文武香球》等。光緒二十六年創辦了上海最早的京劇科班“小金台”科班,學員百餘人,延請天仙茶園名演員馮志奎、王洪全等授藝,培養了王斌飛、張春海、樊春樓等一批人材。民國元年(1912年)當選為上海首屆伶界聯合會副會長,晚年為新新舞台排演了《龍馬媒》劇。
軼事典故
趙嵩綬鼓藝嫻熟且六場通透,會戲極多,為南方著名的鼓師。清光緒二十七年梅雨田抵滬,三次造訪趙嵩綬,凡有所請益,趙嵩綬均盡心指點,兩人遂成契友。趙與上海當時琴師陳阿金被譽為南方琴鼓聖手。趙所編新戲,關目清楚,情節緊湊,唱做並重,故深受歡迎。尤以編寫的燈彩戲更為吸引人。以《洛陽橋》一劇為例,劇中設計了“點金石”、“水晶宮”、“採蓮船”等場面,新穎逼真,使滬上觀眾爭相觀看,各戲園紛紛效仿,一時燈彩戲之風大盛。趙在以後各新劇中均有燈彩並不斷創新,終使之發展成以後的機關布景,因此趙實開了機關布景之先。趙對鑼鼓經、曲牌所會極多,並以彩筆繪成圖形加以詮釋。此外,趙還搜羅了大量的老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