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信

趙克信

趙克信,男,漢族陝西扶風縣人,1966年9月出生,1985年9月入伍,199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上校軍銜,現任金寨縣人武部政委。自1996年7月從作戰部隊調入六安軍分區工作以來,在認真履行武裝工作職責的同時,牢記人民軍隊宗旨,滿腔熱忱地投身扶貧事業中,為老區貧困民眾的脫貧致富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老區人民親切地稱為“扶貧政委”。先後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八七’扶貧先進個人”,並榮立二等功一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雪防凍救災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被省軍區表彰為“扶貧參建工作先進個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克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扶風縣
  • 出生日期:1966年9月
  • 職業:金寨縣人武部政委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扶貧參建工作先進個人”
生在黃土地,眷戀紅土地,只為老區人民早日脫貧。三進金寨,矢志不渝,“扶貧政委”趙克信擁有怎樣的精神世界?——紅歌衷腸反哺情
歌為心聲。趙克信,這個樸實的陝西漢子,自嘲唱歌老跑調,可對與老區有關的紅歌卻情有獨鐘。
透過他喜愛的三首紅歌,記者走進了趙克信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他三進金寨矢志扶貧的力量源泉。
看到民眾受苦難,趙克信總想起那首《八月桂花遍地開》——“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
幫助老鄉脫貧致富,是紅軍傳人的使命
趙克信的心裡,總忘不了1996年8月24日這一天。這是他調到六安軍分區後,第一次隨扶貧工作組下鄉的日子。
走進一戶村民家中,眼前的情景令他刻骨銘心:兩間牆壁開裂的土屋,一家4口人僅有一張床、一條被子,9歲的小女孩衣不遮體。趙克信趕到鎮上,買了被子和衣服送過來。70多歲的老奶奶老淚縱橫,拉住他的手哽咽著說不出話……
“那一刻,《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旋律,不知怎的就在我的心頭縈繞開來。”趙克信說,這首著名的紅歌在金寨家喻戶曉。當年,老區人民視“鮮紅的旗幟”為生命,不惜流血犧牲去維護;今天,共產黨人執政了,自然要回報人民,要讓老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多年來,趙克信和戰友們開荒、修路、架橋……他總是告誡自己: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是紅軍傳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2007年初,趙克信提升正團時,主動放棄在城區工作的機會,第三次要求到金寨縣人武部任職。當時,妻子想在南京安家,因而難以理解他的做法。
為贏得家人支持,趙克信帶著妻兒到人武部重點幫扶的皂河村走了一趟。那時,不少村民還住在上世紀60年代蓋的茅草屋裡。村裡的姑娘大多嫁往山下,山下的女孩又不願來,村里光棍漢、老弱病殘、弱智人口不少見。從“窮親戚”家回來後,妻子辭掉了在南京的工作,跟隨他回到了山區。
“後方”穩固了,趙克信甩開膀子幹了起來。他結合落實國家移民政策,帶領官兵和民兵開展移民建林,幫助村民建設新家園。到2009年底,皂河村63戶265名困難民眾從山上搬到山下宜居的地方。
在山區工作15年,從“小趙幹事”到“扶貧政委”,趙克信用自己的信念和努力,一點一滴造福民眾,為黨立碑。去年7月,六安軍分區黨委做出向趙克信學習的決定,要求官兵們像他那樣,“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把黨和人民軍隊的關懷送進千家萬戶。”
碰上棘手事時,趙克信總在內心吟唱那首《共產黨人好比種子》——“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
與民眾心貼得越近,就越有力量
在通向長河村的路上,記者見到了一對雙胞胎小姑娘,跟在大人旁邊,蹦蹦跳跳地玩著,看上去只有四五歲。逗她們玩時,記者隨口問:你們知道“扶貧政委”姓什麼嗎?
其中一個小姑娘脖子一歪,張口便答:“知道,姓趙!”
記者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觸頗多。
近兩年來,趙克信在軍內外聲名鵲起,榮譽接踵而至。有人說他熱心扶貧“走對了路”,有人更嘲諷他“善於設計人生”……趙克信告訴記者,他真的沒想到為老區做點事,會有這么大的反響,倒是自己從老區人民身上汲取了不少營養——
“拿個人成長進步來說,扶貧工作對自己的心靈是一種淨化,使思想覺悟、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和鄉親們接觸多了,就會經常想這些問題:老區人民今天過得怎么樣?他們需要黨員幹部做些什麼?組織上對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常想想這些問題,私心雜念便容易排除。我三次到金寨工作,都與此有關。”
“還有,我為什麼能保持平和而淡定的心態?也得益於總把老區人民作為生活的參照系。我如今每個月工資有7000多,縣裡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每年掙三五萬元算是好的,可他們付出的辛苦要多得多。我每月拿出10%的工資扶貧助學,覺得很自然……”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趙克信也常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每每遇到棘手的事,他便會在內心吟唱那首《共產黨人好比種子》:“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歌聲讓他愈發堅信:與老區民眾的心貼得越近,就會越有力量,天大的坎兒也能邁過去。
12年間,趙克信走遍了金寨縣3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工作晚了,在老鄉坑上躺下便能睡著;遇上鄉親們小酌,三兩塊錢一斤的散酒,也能端起來喝上幾杯;路上碰到老鄉,他隨口便能叫出對方姓名……與之相伴的,是他提出的一項項扶貧的“金點子”。
多和民眾在一起,使趙克信保持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增長了扶貧致富的本領,同時也讓他獲得了人生莫大的樂趣與幸福。
遇上高興事,趙克信總想起那首《永遠的大後方》——“當年南瓜苦菜充飢腸,小米紅薯送軍糧……”
啥時候都不能忘記,民眾是我們的靠山
這幾年,趙克信獲得的榮譽一長串,金寨縣人武部也先後被評為全軍“抗雨雪冰凍災害先進單位”、安徽省軍區“扶貧參建先進單位”;鐵沖鄉武裝部被表彰為“全國基層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
個人名氣大了,單位建設形勢好了,如何正確對待是一個考驗,也是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趙克信告訴記者:有人形容人武部是“七八個人、十來條槍”,有人說進了人武部,折騰不出啥名堂。我們的工作為什麼能走在前面?因為老區人民支持!人武部安排的工作,縣直各單位都能認真完成;我聯繫的6個單位,結對幫扶的鄉鎮和村子,有任務都搶著乾!
“老區人民太好了!我們做了一點點事,可民眾卻把你放在了心尖上。大別山區有首民歌叫《永遠的大後方》——‘當年南瓜苦菜充飢腸,小米紅薯送軍糧……今天勤勞致富創大業,科學種田奔小康;黨領咱走上致富路,咱永遠是祖國的大後方。’啥時候都不能忘記,民眾是我們的靠山!”
六安軍分區司令員馬躍介紹說,在金寨,人武部扶貧參建已經成為一個紐帶,它找到了“興武”與“富民”的結合點,也開拓了新時期武裝工作的新思路。
近年來,金寨縣人武部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扶貧參建中成建制用兵練兵,應急應戰能力明顯提高。
2008年初,金寨縣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雪災。在人武部組織帶領下,全縣2萬多名民兵和民眾自帶工具“保暢通”,打通了全縣所有的公路。
如今,在金寨縣,“雙擁先進單位”的牌子成為各單位競相追求的“第一榮譽”,應徵入伍是適齡青年及其家長莫大的榮耀。人武部組織民兵拉練,民眾一撥撥自發慰問,一如當年對待紅軍……
身為人武部政委,趙克信心裡很清楚,民眾這樣支持武裝工作,緣於對人民軍隊的愛戴。這更促使他自覺地踐行我軍宗旨,多為老區扶貧事業做貢獻。近年來,趙克信憑藉自身的“名片”效應,把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幫助越來越多的民眾過上了好日子,使金寨這片紅色沃土展現出動人的新顏。
美哉,“扶貧政委”的事業;
壯哉,“扶貧政委”的人生!
幸福的一家幸福的一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