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鎮位於松嫩平原東部,小興安嶺西南山麓。屬於東北平原向大興安嶺過渡的丘陵地帶。位於北安市東南27公里處,北與東勝、勝利、城郊鄉隔烏裕爾河相望,東與通北林業局為臨,南與楊家鄉、石華鄉接壤,西靠克東縣。境內有趙光農場、紅星農場、九三油脂北安分廠、趙光機械廠、趙光糖廠、趙光黨校、趙光技校,還有部隊農場等縣團級單位。鎮轄七個村,鎮域總面積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7000畝,全鎮總戶數8299戶,總人口27300人,主要民族為漢族,還有滿、達斡爾、蒙古、回、朝鮮、錫伯、鄂溫克等22個少數民族。
趙光鎮位於松嫩平原東部,小興安嶺西南山麓。屬於東北平原向大興安嶺過渡的丘陵地帶。位於北安市東南27公里處,北與東勝、勝利、城郊鄉隔烏裕爾河相望,東與通北林業局為臨,南與楊家鄉、石華鄉接壤,西靠克東縣。境內有趙光農場、紅星農場、九三油脂北安分廠、趙光機械廠、趙光糖廠、趙光黨校、趙光技校,還有部隊農場等縣團級單位。鎮轄七個村,鎮域總面積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7000畝,全鎮總戶數8299戶,總人口27300人,主要民族為漢族,還有滿、達斡爾、蒙古、回、朝鮮、錫伯、鄂溫克等22個少數民族。
趙光鎮原稱“通北”。中華民國初年,屬海倫縣管轄。1915年5月,劃歸通北設治局管轄,並確定周家地房(今前進村)為城基,1916年11月局署落成,設治員遷駐新署。1917年1月,將通北設治局改為縣的建制,縣城一帶為第一區。東北淪陷後,設定通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通北縣城區。1946年4月,通北縣政府遷往“通興鎮”(今通北鎮)。同年5月1日,為紀念1945年12月被國民黨匪徒殺害的通北縣政府秘書趙光烈士,將通北區改為“趙光區”。1951年為通北縣第四區。1956年3月,通北縣並人北安縣後,撤區劃鄉,設定趙光鄉。1958年9月,將趙光、前進、福安3個鄉合併為趙光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趙光鎮。烈士趙光(1922 — 1945),河北人,中共黨員。15歲參加革命,後到延安抗大學習。1945年8月後,黨派趙光來東北,任黑龍江省通北縣政府秘書。12月19日國民黨特務策動縣保全大隊叛亂,趙光在火車站被槍殺。1949年6月20日中共通北縣委和政府決定將通北車站改名為趙光車站,並在趙光犧牲地立紀念碑(現黑龍江省北安市趙光鎮)。即趙光鎮得名由來。
趙光鎮是黑龍江省北部區域性中心城鎮。行政區劃面積1311.7平方公里,人口7.04萬。是省、地、市三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國百家小城鎮建設試點單位之一,鎮內有省政府闢建的鄉企工業小區。
趙光鎮是原通北縣政府所在地,是用烈士英名而命名的,鎮內駐有全國創建第一個國營農場——趙光機械化農場等十幾個縣團級單位。
另外,趙光也有“大豆之鄉”的美譽,有經濟價值較高的紅松、樟子松、落葉松等。
趙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3′,北緯:48°03’。是哈爾濱經綏化至黑河的必經之路。鎮內有綏——北公路,濱北鐵路,趙——克公路,趙——紅公路,趙——黎公路及鎮村道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真是“條條大路通趙光”。
趙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