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田家的土坯房前停著他的機車,上面插著一面“搶救文化遺產,支持運河申遺”的條幅。趙中田他歷時31年,行遍運河沿岸河北、山東、江蘇三省的1000多個村,尋訪運河民謠,用執著和信仰搶救這些散落民間的古老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中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主要成就:搶救文化遺產,支持運河申遺
- 性別:男
人物經歷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 ” 這是運河繁盛時期人們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表述,“張”即陽穀張秋,大運河自張秋進入聊城境內。在運河與黃河交叉處、距張秋不足3公里的陽穀縣阿城鎮趙店村,有一位痴迷於民俗文化的農民趙中田,他歷時31年,行遍運河沿岸河北、山東、江蘇三省的1000多個村,尋訪運河民謠,用執著和信仰搶救這些散落民間的古老文明。
母親一句話,他沿運河走了31年。“沿這條路一直走,唯一的一座土坯房就是趙中田的家。”阿城鎮趙店村一位村民說。走過一段坑窪路,一座土坯房立在眾多磚瓦房中,顯得格格不入,15根樹枝紮起來的柵欄院門讓這戶人家更顯“另類”。趙中田一家四口就住在上世紀40年代建造的房子裡。
柵欄門開著,趙中田正從麻袋中拿出大小不一的本子晾曬。五十歲的他,看上去要比同齡人蒼老很多。他說今天陽光好,把記錄民謠的本子拿出來曬曬。
“我生在運河邊,聽著母親的運河歌謠長大,從1979年開始蒐集運河民謠、方言俗語、民間遊戲。”趙中田說,他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不甘心就此面朝黃土背朝天,愛好寫作的他就開始寫小說,母親看他寫得吃力,曾對他講過運河歌謠就夠你寫本書的。
趙中田茅塞頓開,開始整理母親唱給他的民間歌謠,並不斷從村里老人的口中收集,5年後,他寫出了中篇小說《夯歌》。“那是一部以民間歌謠為基礎的小說。”趙中田說,他拿著小說手稿找到當時在省作協的一位負責人,手稿中一個個純樸、歡快的“夯歌號子”吸引了這位負責人,並建議他收集、研究運河民俗文化,說那是一部厚重的歷史財富。
此後,趙中田開始獨自沿著蜿蜒曲折的大運河走街串巷尋訪運河民俗,至今已有31年,運河民謠、方言俗語、民間遊戲、民間故事和傳統手工藝等都成了他收集的對象。
走遍三省,訪過1000多個村莊。31年來,趙中田獨自一人沿著大運河尋訪,途經德州、臨清、聊城、濟寧,甚至遠到河北和江蘇。妻子王曉菊說,他經常早上出門,兩三天不回家,“當時沒電話,很讓人擔心。”
起初,趙中田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2002年,趙中田終於買了一輛機車,這給他節省了不少時間。如今,他的機車已走過了12萬公里。“大多數人都很支持,但也有人故意刁難,要錢的、讓請吃飯的。”趙中田說。
艱難的尋訪有了豐厚的收穫。 “我到過運河邊上的1000多個村莊,整理出300餘萬字的民謠,其中民歌民謠2000多首,方言民俗4000多個,民間遊戲300多個,民間故事100多個。”
在眾多的資料中,有一個本子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電話號碼,那是會吟唱民謠的老人的聯繫方式。“其中的老人十有八九已經過世了。”趙中田說,如果不收集,很多民謠就會隨著老人們的離開永遠埋藏在地下了。
趙中田說,為了將民謠傳承下去,他曾多方求助出書但效果甚微。
為聽歌謠,花掉母親買藥錢。“我對不起她。 ” 說到妻子,趙中田的眼神黯淡,妻子身體不好,這三年就做了兩次大手術。不僅如此,由於家境不好,懂事的大女兒不捨得上高中,初三就輟學回家賺錢了。
“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我母親,我最虧欠的也是她。”趙中田眼裡噙滿淚水,2005年,母親重病,吃不下飯,他聽說吃狗肉有助於消化,就在農曆四月初一買了半斤,可母親一口也沒有吃下。四月初四,張秋廟會的最後一天,趙中田帶著家裡僅有的30元錢,去張秋給母親買藥,途中從幾位老人口中聽到幾首沒聽過的歌謠,他懇請老人告訴他。老人們讓他請吃中午飯,他就用買藥的30元錢請了客。三天后,母親去世了,這令他愧疚不已。
趙中田表示,雖然這條文化苦旅走得艱難,但他仍將繼續。記者準備離開時,趙中田又埋頭簡陋的沙發中,整理剛從張秋鎮五里營村蒐集來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