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㮙(1110年 - 1133年),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的第十五子。母親是王賢妃。
生於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四月。七月賜名為趙㮙,並授封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官職,封為冀國公。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改封劍南東川、威武軍節度使,遷封太保,進封為沂王。
經歷靖康之變(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時十八歲。靖康之變後,與父親宋徽宗、皇兄宋欽宗·趙桓等人一起被俘北上,四起北行,押往金國。
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與宋徽宗等人一起被遷徙到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
最後於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與宋徽宗等人一起被遷徙到金國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
天會十年(公元1132年)六月二十四日,趙㮙因誣告父親宋徽宗謀反。
於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八月,被金朝第二位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在五國城誅殺。時年二十四歲。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進封沂王,靖康之變,北上入金,五國被殺,妻子被俘,同母妹妹,實際排行,史料記載,親屬成員,父親,母親,妻子,
人物生平
進封沂王
趙㮙,生於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四月。
七月十一日,父親宋徽宗給他賜名為趙㮙,並授封他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官職,封為冀國公,《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一·親王六·進拜六中,有授封趙㮙為冀國公的冊文一篇。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正月,改封檢校太保。《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二·親王七·進拜七中,有改封趙㮙為檢校太保的冊文一篇。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八月,改封劍南西川節度使,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河間郡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又改封劍南東川、威武軍節度使,遷封太保,進封為沂王。
靖康之變
1127年正月十三日,由於宋朝無法在十日內湊齊金朝索要的金銀數目,於是金朝要求宋朝拿人來抵債。之後命令宋朝開封府官員,依照皇室譜牒,詳細列出所有皇室成員每個人的姓名、年齡、封號以及官職等,全部登記造冊,即《開封府狀》一書。並且命令他們儘快出城投降。
之後,趙㮙與父親宋徽宗等五十六人,被安排在青城營寨中的齋宮居住。
北上入金
三月二十七日,金朝撤兵,開始北返。被俘的北宋人員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在內的皇室男女等3000餘人,宗族男女等4000餘人,達官顯貴男女等5000餘人,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3000餘人,還有3000多外國人,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這些人被分為七隊,分批押往金朝都城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
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趙㮙與父親宋徽宗等人到達上京。
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太宗又命令趙㮙與宋徽宗等人遷往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居住。
最後於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趙㮙與宋徽宗等人又被遷徙到金國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居住。
五國被殺
天會十年(公元1132年)六月二十四日,趙㮙與駙馬劉文彥(娶宋徽宗第十六女:顯德帝姬·趙巧雲)出面向金人告發,說父親宋徽宗和信王·趙榛(宋徽宗第十八子)以及身邊的人謀反。七月,金太宗聽說此事後,立即派遣使者追問此事的真偽。宋徽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先後派遣第十二子莘王·趙植、駙馬宋邦光(娶宋徽宗第四女:安德帝姬·趙金羅)以及趙榛、駙馬蔡鞗(娶宋徽宗第五女:茂德帝姬·趙福金)、內侍王若沖,前去與金太宗說明情況,後來經過金人的審訊,趙㮙、劉文彥承認是他們誣陷宋徽宗等人。之後,金人使者請宋徽宗處置他們,被宋徽宗拒絕。
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八月,趙㮙與劉文彥被金太宗在五國城誅殺。
妻子被俘
同母妹妹
趙㮙的母親是宋徽宗妃嬪:王賢妃。
同母妹妹是:沖慧帝姬(為宋徽宗第二十二女)。
母親與宋徽宗一起被俘北上,妹妹在靖康之變(公元1127年)之前去世。
實際排行
因為《開封府狀》與《宋俘記》不記載已經去世皇子的排行,根據《宋史》的記載,在1127年靖康之變之前,有七位皇子已經去世,其中有四個人的排行在趙㮙之前,但是《開封府狀》與《宋俘記》又把已經去世的第十子邠王·趙材、和第十三子儀王·趙朴也算在了排行之內,那么加上這兩個人,所以記載他是第十三子。
如果再加上之前去世的那兩個人,趙㮙其實是宋徽宗的第十五個兒子。所以《宋史》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
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宗室三
徽宗三十一子:長欽宗,次兗王檉,次鄆王楷,次荊王楫,次肅王樞,次景王杞,次濟王栩,次益王棫,次高宗,次邠王材,次祁王模,次莘王植,次儀王朴,次徐王棣,次沂王㮙,次鄆王栱,次和王栻,次信王榛,次漢王椿,次安康郡王楃,次廣平郡王楗,次陳國公機,次相國公梴,次瀛國公樾,次建安郡王楧,次嘉國公椅,次溫國公棟,次英國公橞,次儀國公桐,次昌國公柄,次潤國公樅。
沂王㮙:初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冀國公。政和中,授檢校太保。宣和中,改劍南西川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間郡王。尋改劍南東川、威武軍節度使,遷太保,進封沂王。
後從淵聖出郊,至北方,與駙馬劉彥文告上皇左右謀變,金遣人按問,上皇遣莘王植、駙馬蔡鞗等對辨,凡三日,㮙、彥文氣折,金人誅之。
《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一·親王六·進拜六
皇第十五子㮙特授檢校太尉充橫海軍節度使上柱國冀國公食邑食實封制大觀四年七月十一日
門下。朕承寶曆之昌。荷丕構之重。天地並貺。嗣膺繁衍之華。父子主恩。爰舉褒封之典。誕揚顯號。敷告廣廷。皇第十五子㮙。帝武凝休。仙源毓粹。稟中和之淑氣。涵岐嶷之英姿。溫文夙成。聰智日就。屬覽近司之請。宜循有國之章。是用授節建牙。分茅列社。胙以冀都之望。鎮於橫海之雄。備上公之袞衣。錫大將之金鉞。並廣爰田之富。兼疇具食之豐。庶言胥諧。朕命惟允。以篤邦慶。以厚人倫。於戲。周家卜年。蓋並建於藩輔。漢制強幹。亦分王於宗親。惟時大封。無愧前烈。往祗渙渥。永介壽祺。可。
《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二·親王七·進拜七
皇子㮙特授檢校太保橫海軍節度使冀國公勛食邑食實封如故制
門下。朕因時以正官治。敦愛以敘人倫。稽古御今。祗奉保邦之訓。惟名與器。踵為礪世之規。茲誕布於新書。用推褒於哲嗣。涓辰渙號。其聽無嘩。皇子、橫海軍節度、滄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尉、持節滄州諸軍事、滄州刺史、上柱國、冀國公、食邑三千七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㮙。秉德粹夷。受才膚敏。密拱乾坤之施。蚤凝金玉之姿。開國承家。徹信都之樂土。擁旄植纛。制橫海之全師。每敦率履之恭。彌篤鳴謙之行。屬茲更制。益峻視班。參華保職之崇。增煥公圭之重。允資親屏。式協邦榮。於戲。欽乃攸司。宜茂本根之庇。錫茲純嘏。永孚祚嗣之休。惟命其承。師志毋怠。可。
《宋大詔令集》卷第三十三·親王八·進拜八
皇子㮙加恩制同上(政和六年宗祀)
門下。朕紹聞德言。面稽天若。揆季辛之穀旦。修大享於合宮。惠我無疆。既靈承於福祿。俾爾多益。用敷錫於臣民。褒厥嗣賢。揚於渙號。具官某。分輝寶萼。鐘秀仙源。溫恭本乎性成。信厚由於自得。隆師親友。蚤知義理之方。開國承家。克謹詩書之戒。茲聿稱於盛禮。宜丕衍於厖禧。陪以井封。疇其乾食。式昭惠術。庸示恩華。於戲。孝弟通神。實獲維天之祐。子孫逢吉。永同申命之休。尚慎爾猷。以祗予訓。可。
《宋會要輯稿》帝系一·皇子·諸王
沂王㮙:徽宗子。大觀四年四月生。七月賜名,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六年八月,改劍南西川,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河間郡王。七年,改劍南東川、威武軍,遷太保,進封沂王。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皇子
沂王㮙:大觀四年四月生。七月賜名,授橫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政和三年正月,正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六年八月,改劍南西川,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河間郡王。七年,改劍南東川、威武軍,遷太保,進封沂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九·靖康二年二月七日引《要盟錄》
有上皇出城名單,出降則:沂王。
《南征錄匯》
二帥仍至青城,遣后妃五人、諸王二十八人、皇孫十六人、駙馬七人,赴齋宮。
《開封府狀》
沂王㮙:十八歲。
沂府梁夫人:十八歲。
《宋俘記》
十三子趙㮙:即沂王。自齋宮四起北行。
㮙,十年七月控昏德左右叛,坐誣,伏誅於五國。
四起:昏德公,燕、越、鄆、肅、景、濟、益、莘、徐、沂、和、信十一王,安康、廣平二郡王,瀛、嘉、溫、英、儀、昌、潤、韓八國公,諸皇孫,駙馬,昏德妻妾、奴婢共一千九百四十餘人,萬戶額魯觀(名宗雋)、左司蕭慶、孛堇葛思美押解。
天會五年三月二十七曰夜,自齋宮及青城國相寨移至劉家寺皇子寨。二十九曰起程,五月十三曰抵燕山,居延壽寺。十月,遷中京,居相國院。六年八月,遷上京,居元帥甲第。十二月,遷韓州。八年七月,遷五國城。
自劉家寨五起北行者:梁春先,入都元帥斜也寨。
《呻吟語》
紹興二年,即金天會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沂王㮙、駙馬劉文彥首告太上左右及信王謀叛,千戶孛堇按打曷即習古國王接其詞。七月,遣使詰問,太上遣莘王植、駙馬宋邦光渡河往辨。堅請太上自往,又遣少帝及信王榛、駙馬蔡鞗、內侍王若沖往議,始許在行宮引問。沂王、劉文彥承誣。使者請太上處置,卻之。使者宣命賜死。
《金史》卷三·太宗紀
天會十一年八月戊子,趙㮙誣告其父昏德公謀反,㮙及其壻劉文彥伏誅。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十九《靖康皇族陷記》
歿故親王:沂王(五國)。
親屬成員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嬪妃十四
賢妃王氏:生,沂王㮙,沖慧公主。
父親
趙佶(宋徽宗)
母親
妻子
梁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