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擺
- 又稱:做擺
- 來源: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
- 性質:民間節日
相關閱讀,節日活動,
相關閱讀
傣族“潑水節”的主要內容有採花、浴佛、潑水、賽龍舟和趕擺。前幾項一看便知。採花就是採花,潑水就是潑水,浴佛是什麼?雖然深澀了一點,但一想,便知就是用清水淋浴佛像,至於賽龍舟,那就更不用說了。唯“趕擺”難懂,許多人會認為大概就如北方的趕墟、趕集或南方的趕場、趕街吧,傣族人不過叫做趕擺而已。
其實,傣族人“趕擺”的涵蓋面,遠比集市貿易要寬泛得多,它不僅僅是集祭祀、集會、百藝、商貿於一體的廟會,因為廟會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種,而傣族的節日,儘管名目繁多,卻大都叫做“擺”,如擺爽南(潑水節)、擺乾朵、擺帕拉、擺拉羅、擺汗尚、擺奘、擺齋等等,而參加這些活動,則都叫做趕擺。
傣族“擺”的時間長短,一般根據各地有影響的較大奘房(寺廟)的多少而定,很有點輪流坐莊的味道。常規是一個奘房趕一個擺。如芒市,較大的奘房在風平、尖山、廣母、芒幸、奘相、奘茂、奘喊七處,故芒市的擺就得7 天,而瑞麗、盈江、隴川、梁河,則趕擺3 至5 天。
節日活動
到了趕擺的日子,村寨里的民眾一齊匯集到佛寺內誦經,男人們擊鼓敲鑼,迎請佛像。待佛像一到,身著盛裝的女人們立刻獻花、供果,焚香燃燭。
節日裡,人們還常常唱傣戲或作其他表演,開展娛樂活動。未婚的青年男女趁此機會互相求愛,尋找意中人。當日,
“做擺”的主人還要請眾人宴飲。按照傳統習慣,自己做了一次擺,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為“坦”,二次升為“帕嘎”,三次升為“帕戛勒”,四次升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人的尊敬,所以民間做擺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