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羅織造技藝

越羅織造技藝

“赤橙黃綠青藍紫、綾羅綢緞縐紗紡”。中國作為絲綢的發源地,歷來是世界絲綢大國,絲綢生產技術在相當長的時期里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由絲綢和絲綢服飾構築的絲綢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了解中華民族的重要載體。
在唐朝前期,越州(今紹興)蠶織生產發展迅速,成為浙江蠶桑絲織業基礎最好、發展最快的地區,其中,輕柔精緻的越羅馳名中外,被列為貢品。詩人杜甫曾有“越羅蜀錦金粟尺”和“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等稱道。
在古往今來的眾多絲綢產品中,羅織物是最早出現的絲織品種之一,也是工藝最為複雜的品種之一。從越羅的流行時代和對目前發現的越羅實物分析來看,漢唐時代浙江的越羅,主要是鏈式羅,有四經絞素羅,也有四經絞與二經絞互為花地的暗花羅,圖案以幾何紋樣為主,其中菱形紋樣的羅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的“杯文羅”,在當時是彌足珍貴的高檔絲織品。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絲織珍品——越羅的傳統絲織技藝也已消失。
為了恢復再現華貴精美的越羅,達利絲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通過考古及文獻研究,製作越羅傳統絲織設備,並完成織造技藝的恢復及生產。同時,通過各類渠道,收集紗羅類傳統絲織物,並進行研究、分類和保護。當前,雙方合作擬在達利絲綢文化產業園內建設集越羅傳統絲織技藝保護、展示、科普及衍生產品開發的傳承基地,將越羅絲綢織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落到實處。
“越羅製造技藝”於2015年11月入選第六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